郭有志
在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電子通訊設備越來越普及,社交媒體的種類越來越多,學生也有了更多自我表達的渠道,不少學生都會在微博、“QQ”、微信上進行“微寫作”。但是對這些“善于表達”的學生來說,寫作文卻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眾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中小學寫作教學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中小學的寫作教學生態(tài)仍然在畸形發(fā)展。在許多學校,仍然存在老師留作文,學生抄作文,考前背作文的情況。中小學寫作教學的發(fā)展之所以如此停滯不前,原因是復雜的。筆者試結合當下學生寫作現(xiàn)狀,對學生缺乏寫作動機的原因加以分析,希望能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部分教師對寫作課程目標的“誤讀”
以初中寫作教學為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規(guī)定了八條該學段的目標與內容,其中要求“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在以上內容中,課標制定者用了兩個“力求”,這也意味著這兩個詞語之后所表達的內容并非第四學段的學生必須達到的要求,換言之,兩個“力求”前的內容是“最低標準”,后面的內容是“最高標準”。
《課標》是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師授課的依據(jù),正確解讀《課標》是教師教好作文課的前提。教師應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帶著情感進行寫作”和“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古人講“修辭立其誠”,意為修飾言辭以表現(xiàn)自己的美好品德,而觀察和感受生活為寫作提供了素材,在此基礎上,才能寫出質量更高的作文。從這種角度看,《課標》中蘊含的層級性目標,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然而,部分語文教師“誤讀”了《課標》內容,將“最低標準”與“最高標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將后者擺到了首位,這無疑會對寫作教學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古人講:“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绻麑W生連一篇滿六百字的作文都寫不出來,那么又何談創(chuàng)意表達、思想深刻呢?最重要的是,如果將“最高標準”當作“最低標準”,無疑會加大學生的寫作難度,容易引發(fā)學生的畏難情緒。何況,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用平實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本來就是一件難事,《文心雕龍·神思》中寫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已屬不易,況且,寫得“對”可教,寫得“好”不可教。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边@也是許多文學批評家能深入解讀作品,卻很少能成為作家的原因。但是,追求高境界也應該作為一種目標?!拔恼碌酱司辰纾f話說是爐火純青,自然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有此本領;但作文提高,如果不半途而廢,漸漸接近它總是可能的吧?”深入仔細研讀《課標》,按照層級順序進行教學,才是寫作教學的必由之路。
二、學生對相關寫作知識掌握不足
一篇作文從形式上看,是由段落構成的,而構成段落的是一個個完整的句子……歸根結底,構成作文的最基本元素是字。還有一種要素往往被部分教師忽略,那就是標點符號的使用?!皹它c符號表明詞句的性質,幫助達意的明確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樣,絕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無的玩意兒?!币酝难芯空邔ψ魑慕虒W進行了深刻研究,但往往忽略了標點符號在作文當中的作用。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考試內容往往決定著教學內容,即考什么、學什么,這當然是不可取的。標點符號在重要的考試中(中考、高考),往往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這種題目的能力層級較低,學生只需要找出錯誤即可。然而,學生能準確地答出這些選擇題的答案,并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準確地運用標點符號。夏丐尊先生曾經(jīng)談到加標點的難度:“句讀和分段的法則,普通文法書上都講到,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大概都已知道了的。不過加句讀、分段落,在法則上雖然說來很簡單,實際運用的時候頗不容易。”由此觀之,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應該進行詳細講解,并在平時寫作中加以重視。
雖然標點符號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從根本上講,一篇作文主要還是由字、詞、句、篇構成的。文章學理論認為,文章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簡言之,廣義的文章即文學作品,狹義的文章即實用作品,也許這樣概括有失偏頗,但也能從某種角度概括出寫作教學中作文的根本屬性,即作文屬于狹義文章學的范疇。文章學是一門注重言語形式的學科,每一類文章都應有其相對固定的言語形式以及需要遵守的言語規(guī)則,即作文教學中強調的“文體鮮明,表達得體”。更重要的是,文章學為中小學寫作教學提供了具體的知識系統(tǒng),比如:“文章學家張會恩提出了文章寫作的‘三律:意貫律、言接律和得體律。它是對當代文章寫作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薄叭伞狈謩e從文章的內容、文章的形式、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三個方面,總結了文章寫作所要遵循的原則?!耙庳灺伞睆娬{的是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篇旨、句旨和章旨一致;“言接律”強調的是文章語言的有序銜接,字、詞、句、語段有邏輯聯(lián)系和語言聯(lián)系;“得體律”強調的是文章整體要具備適應性,內容得體、文章得體、語言得體。
倪文錦教授認為:“我們不是先有一個無形式的內容,再在這內容之外去尋找一種形式把它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內容成為直接現(xiàn)實。就是說,一定的話語內容生成于一定的話語形式,一定的話語形式實現(xiàn)一定的話語內容。在形式出現(xiàn)之前,內容并不存在,‘寫什么生成于‘怎么寫之中。因此,寫作教學的重心應該轉移到切實加強對學生‘怎么寫的指導上。當學生不能用話語形式恰當?shù)乇磉_他的話語內容時,這話語內容一定是外在于他的心靈的?!碑斍暗恼Z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強調立意鮮明、語言優(yōu)美的同時,卻忽略了指導學生“怎么寫”。這樣的語文教學,即便學生有寫作欲望,也會被“無法用言語表達”所困。
因此,即使有滿腹心事想訴諸筆端,學生因缺乏相關寫作知識的指導,也只能“望筆興嘆”了。
三、部分作文試題的“暗示性”規(guī)定了學生的思想
寫作題目的設置問題,已經(jīng)爭論許久。梁啟超先生認為:“凡是應酬考試的文字,多是無內容的,是空的,是不能算數(shù)的。”而葉圣陶先生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認為寫作教學中,應該給學生設置一些題目,但是應遵循以下原則:“希望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生活,能夠設身處地地想象學生內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選定學生能夠作的、愿意作的題目給學生作。如果這樣,教師出題目就等于喚起學生作文的動機,也即是代學生標示了意思情感的中心,而意思情感原是學生先前固有的。”
而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考試仍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在這一背景下,“考試考什么,老師喜歡看什么,那就寫什么”成為許多同學的“座右銘”,這樣寫“假話”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寫作動機。當然,隨著語文教育理論的探索,許多作文考試題目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但是,部分題目仍然存在著“暗示性”,例如,2013年湖北省高考語文作文題:
你注意到了嗎?裝鮮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裝礦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圓瓶子,而裝酒的圓瓶子一般又裝在方盒子里。方圓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詩所云:“方圓雖異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請根據(jù)你對材料的理解,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謂暗示性,是指在作文題目中,除必需的材料外,出現(xiàn)了帶有命題者主觀偏向的句子。在上面的例子中,筆者認為要刪去“人生也是如此,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就是因為它帶有一定的暗示性?!胺綀A”問題涉及古代先賢的哲學觀,作為幾千年后的學生,對其所引發(fā)的思考應是多元的、開放的。這句話很明顯地帶有指向性,將器物之方圓引導到人生之方圓,將本應多元的解讀角度單一化了。如果有的學生本來有著其他的思考角度,也會因為這句話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立意,這就是說假話的根源。也許出現(xiàn)這種暗示性的內容是出題人為了減輕學生審題的難度,但是寫作本身就是表達自我的一種途徑,這樣的暗示是違背了作文教學原則的。
在客觀條件的驅使下,學生和教師都在力求找到一條能夠贏得閱卷老師青睞的“捷徑”,于是千篇一律的考場作文就被這樣生產(chǎn)出來,而“千人一面”真的不是作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以上三條原因也許不能盡述學生寫作動機缺乏的原因,但是,改革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動機應被放在首位,學生只有愿意寫、經(jīng)常寫,才能寫好,從這個方面講,寫作技能的提高真的是“無他,唯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