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拴紅
聽陳鎖明教授講《關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幾點思考》,我把他一部分有關論述各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的PPT拍下來,傳到了我們兩個班的家長群,告訴大家這是我們此次外出的學習內(nèi)容,傳上來以作分享。
說到“分享”,我并不是用這兩個字跟我們的家長套近乎、拉感情,只是我們有大致同齡的孩子,在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方面就會有更多的話題和共鳴,或者是切磋。平時家長會,我也經(jīng)常跟大家說“今天我是以一個老師的身份站在這里,更是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跟大家討論一些問題”,這是我的真心話。教育發(fā)展到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很多有心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思考和付出不比我們老師少,甚至他們有更獨特更長遠的視角來看孩子,看教育,看孩子的終身發(fā)展。
原來我總得意于我對女兒的教育,覺得女兒天生自覺、要強,對她,我總是覺得自己只需整體把控,細節(jié)有待她自己慢慢領悟、改進。女兒,小學前幾年也確實讓我省心并驕傲:成績雖然不拔尖,但也算名列前茅;有自己的優(yōu)勢項目;為人懂事大氣,符合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隨著外出參賽次數(shù)的增多,我愈來愈發(fā)現(xiàn)她的差距、我的力不從心,苦惱和狂躁隨之而生。據(jù)我所知,如我者,家長中大有其數(shù)。
于是,我反復問自己,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什么?
這個問題,似乎近些年被不同版本解答。每種版本都給人以力量??墒?,具體到生活實踐中,那些版本就成了浮云,活生生、血淋淋的就是成績,就是擺在面前的小升初、中招、高考……
我想逃,可不知道逃到哪里;我想反抗,可是現(xiàn)實就擺在那里。
于是,我也開始總糾結于孩子是否有一個反復訂過的字又寫錯了,是否還是計算總出錯誤,是否又沒有抓住重點詞去審題……每天同樣的問題都在腦子里反復,我狂躁不安,孩子也疲憊不堪。
對女兒如此,對學生亦如此。我的眼里也只有成績了。
聽陳教授講“核心素養(yǎng)”,我再一次受到了警醒。
生命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什么?作為一個“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發(fā)展自己?這個社會需要什么素養(yǎng)的人?圍繞這些問題,捫心自問,自己對女兒,對學生的教育,是不是有“鼠目寸光”之嫌?
我們來看“素質(zhì)教育冰山模型”,“技能”“知識”“行為范式(習慣)”這些顯性素質(zhì)我們還算重視,而決定一個人發(fā)展的潛性素質(zhì)“思考模式(思維)”和“信念系統(tǒng)(心態(tài))(包括信念、價值、規(guī)條)”我們在教育中體現(xiàn)了多少?作為一個教育者,一個對孩子有著啟蒙影響的人,我們的思維,是不是太狹窄了?
反思我和我的同事們,對孩子的嚴格,是否到了嚴苛的地步?從而摧毀了孩子的信念系統(tǒng);對孩子的訓練,是否太局限了?從而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發(fā)展。
我們,是不是應該放寬思維,把目光放長遠。
……
我想起來聽完重慶人民路小學那節(jié)《圓明園的毀滅》,回到賓館,我跟同事爭論了好久,因為她說這節(jié)課補充資料太多,“沒有語文味”。對“沒有語文味”的話我不以為然。我們先拋開現(xiàn)在熱門的“跨界”“整合”這樣的有“噱頭”之嫌的詞語,就先來看這節(jié)課。課文前面從三方面(布局、建筑、文物)描述了圓明園的藝術價值,為后面的毀滅帶來的損失和帶給人們的遺憾做鋪墊。這樣的一個皇家園林,離孩子不僅年代久遠,而且生活中根本無從感知。要想讓孩子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必須借助歷史背景和相關文物資料來理解。那么我覺得老師在處理這篇課文時大量地補充資料,也是情理使然。如果非要說“語文味不強”的話,也就是歷史和文物資料的補充沖淡了文章本身的理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去通過閱讀自己理解體會文章內(nèi)容,課堂上加強學法指導,這樣應該更能提升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是不能據(jù)此就說它沒有語文味。什么叫語文?我經(jīng)常在家長會上講,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什么叫“大語文”?難道僅僅指文學?竊以為,歷史、地理、天文甚至科學都屬于“大語文”,咱們的教材上每個練習中還有“處處留心”這個學習板塊,不就是讓孩子明白我們可以處處學語文嗎?以這篇課文來講,孩子如果不了解相關的園林和文物資料,不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怎么會為后面讀到“毀滅”時帶來感情的沖擊?怎么會激發(fā)向上的情緒?我一向跟我們的家長和孩子交流,讀文學一定要讀歷史,因為任何文學作品的寫作動機和文學思潮的產(chǎn)生都是在大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發(fā)展的。離開了歷史,讀文學作品就讀不出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意向。所以,我不認為這節(jié)課就是“沒有語文味”,我只能說只是“味道”不同而已,對相關歷史資料的閱讀和收集、篩檢,難道就不屬于語文學習的范疇嗎?至于這個“語文味”是否濃厚,我覺得一定是跟課文有關的,那么我們來評價,除了要看是否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外,還要結合課文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一節(jié)課“沒有語文味”,除了課堂上有時確實存在語文素養(yǎng)訓練不到位外,還跟我們的思維有關。我們歷來習慣認為語文課堂就得圍繞課文中的那些話,分析、感悟,而忽視了不同的課文應該有不同的訓練點和拓展。
所以,我想說,放寬我們的思維,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大地受益。
……
一個孩子的成長,什么更重要?關于此類問題的論述也有很多發(fā)人深省的文章。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孩子,如何把大方向和現(xiàn)實的成績有機結合,是需要我們每一個家長不斷學習的;具體到每個班,怎么在班集體的成長中實現(xiàn)大方向的指引和學習成績的提升相結合,也是我們每一個為師者不斷學習的。但是,如果思維不改變,目光太短淺,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將是沒有大格局的。
(作者單位:河南省實驗學校鑫苑外國語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