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其庸
貫穿在金庸小說里的思想主流,是愛國主義和民族思想,盡管他并不是淺顯的表面的愛國主義,但他的作品的思想深處,卻蘊含著很深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民族精神。金庸的小說的思想內(nèi)涵,是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的。
金庸小說的人物,尤其是吸引人的一種力量。他的全部小說,創(chuàng)造了不下數(shù)百號甚至更多的人物??梢哉f社會各色人等,差不多都被寫到了。寫惡人是窮兇極惡,惡到了極點。然而又是各有各的惡德,絕不是千人一面。寫好人又是好到了極處,大仁大義,英雄本色。然而又各有各的好處,絕不是一個模子。在金庸所寫的英雄豪杰中,我最愛的是蕭峰和令狐沖,其次當(dāng)然還有郭靖、張無忌、文泰來、陳家洛等等。我覺得金庸筆下的蕭峰,奇情苦志,真是寫盡了英雄本色,我尤其愛他的豪情俠骨。他與段譽一起賭酒時的那種真情,他在杏子林中蒙冤受誣時的那種苦志,他在聚賢莊仗義救人,獨闖虎穴,最后飲酒絕義,被迫開打,終而至于義憤填膺,狂性大發(fā),血雨腥風(fēng),驚天地而泣鬼神。
蕭峰的一生,始終夾在民族的恩仇和個人的恩怨中。他是契丹人而又為漢人所恩養(yǎng),從漢人那里學(xué)得了最上乘的武功以及行俠仗義的江湖道義。但是他目睹了漢人對異族的掠奪和屠殺,同時也看到了契丹族對漢人的報復(fù),對于普通的漢族人民和契丹族人民,不論怎樣,都是被掠奪和屠殺的對象。他一身兼有兩個民族的利和害,也兼有兩個民族的種族觀念和道德觀念、國家觀念,這些矛盾他無法統(tǒng)一,終于在歷史的矛盾中自殺。蕭峰的死,是一個英雄的死,是一個具有悲天憫人的浩然胸懷的烈士的死,蕭峰的死,表述了一種朦朧的愿望,希望民族之間的和平,人民之間的和平。
令狐沖雖然帶有放浪不羈和滑稽的性格,但這都是外部的表現(xiàn),他最本質(zhì)的品德是舍己救人和一往無前。盡管他口不擇言,但心地卻純良無比。他與田伯光的對打令人拍案叫絕,也使令狐沖的美質(zhì)得到了深刻的發(fā)掘。
無論是蕭峰、令狐沖以及其他許多俠義的英雄人物,都是具有可風(fēng)的品格的。這種可風(fēng)當(dāng)然需要消化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笑傲江湖》中的劉正風(fēng)和曲洋,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我認(rèn)為這兩個人物著墨雖然不多,但其內(nèi)涵決不在蕭峰、令狐沖諸人之下。為著維護(hù)友情而竟然威武不屈以至于犧牲全家,劉正風(fēng)確是一種崇高品德的象征。曲洋與劉正風(fēng)是音樂上的知音,為了知音,曲洋也以身相殉,臨終前他們合奏一曲“笑傲江湖”,琴簫合奏,妙合無間,而至于死而無憾。他們的精神境界實在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我每次讀到這一段,總覺得思想境界被凈化了一次,被升華了一次,我深深感到金庸思想和胸襟的高曠。我甚至覺得這個故事,比之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內(nèi)容和意境上更為高超。
金庸小說的意境和場面是層出不窮的,有的幽美如江南山水,有的壯麗如北國風(fēng)光,大漠孤煙,雪山冰天,幽壑鳴瀑,靜潭瀉影,或古洞藏譜,或蕭寺隱俠,或明月洞簫,或花香劍影,種種情狀,事隨境遷,真不知作者胸中有多少丘壑。
金庸小說的語言,是很有特色的,雜用了各地的方言,借以刻畫人物,如吳語的軟綿、川語的佶屈,用來無不曲盡其妙。加之還不時雜以詩詞韻語,這樣從總體來說,就大大增加了他的小說的文學(xué)性。
(選自《讀書》1991年12期,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