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娟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睂τ诋斍靶W語文課堂來說,由于諸多原因,導致很多課堂中小組合作僅僅流于形式,學生被動參與,課堂只剩下“熱鬧”,沒有實質效果。筆者擬在本文指出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策略進行探究。
問題一、學生被動參與,缺乏競爭意識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發(fā)言積極、思維活躍的學生往往成了小組合作的“主角”,而其他小組成員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配角”。別人思考,他們也跟著被動思考,但就是不發(fā)言,或者不參與,嚴重一點的,甚至還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從整體上看,合作效果很差,甚至沒有效果。
學生固然有原因,但最根本的在于教師只關注了小組整體,卻忽略了小組成員中的個體。換句話說,教師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無法讓小組成員全體參與,導致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能力以及表達水平得不到提升。
對策一: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意識、競爭意識。對此,最好的方法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小組內(nèi)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有效提升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以便真正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在教學中,教師應制訂小組合作細則、發(fā)言流程、競爭規(guī)則,并且盡可能讓學生熟知這些內(nèi)容。只有這樣,學生的合作熱情才有可能得到激發(fā),合作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比如,《詹天佑》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詹天佑的兩個典型事例,即中部鑿井法與“人”字形線路。在教學中,筆者就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學習這兩部分內(nèi)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制訂了相關合作規(guī)則。比如,對組際則采取競爭規(guī)則,給小組的回答打分排名,并且評比最佳小組,累計得到一定分值后可以換取相應獎項,以便提高各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在組內(nèi)則規(guī)定合作流程,比如輪流發(fā)言、輪流展示匯報,還有評比最佳搭檔或最佳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各小組為了排名,競爭意識非常強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在“人”字形線路展示過程中,有小組采取畫圖展示,有小組采取自制火車模型進行匯報,也有小組采取解說的形式進行匯報。形式比較多,在小組展示過程中,筆者還強調(diào)不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小組為單位,當小組第一輪匯報積分出來后,該小組其他成員還可以補充,然后重新評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小組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我調(diào)控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合作熱情十分高漲,學習效果顯著。
問題二、教師缺乏指導,合作流于形式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很多學生處于應付狀態(tài),表面上看是很熱鬧,但這熱鬧除了讀書聲之外,有小聲交流的,有裝模作樣的,也有東張西望的,更有做作業(yè)的……
教師在小組合作中沒有起到主導作用,因而現(xiàn)象在學生身上,但是根源在教師那里。小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沒有指導,往往“無為而治”,缺乏規(guī)章制度,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二是教師過度干預,從內(nèi)容到學生參與,什么都要問,導致學生成了“木偶”,自然其小組合作也成了走秀;三是教師不會指導,或者指導時機不當,該指導時卻不指導,抓不住合作重點,導致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對策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應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這里的主導,可以理解為引導。因而教師重點要“引”,自然其指導更要適度。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而教師主導的前提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真正成為學生小組合作的參與者、合作者。對此,最好的方式不是教師高高在上,或者不屑一顧,而是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走到小組中去,傾聽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探討的問題,并且根據(jù)其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引導,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思維敏捷,發(fā)言積極,還能讓學生享受合作,體驗學習。
比如,教學《錢學森》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錢學森這個人物有所了解,筆者曾組織學生圍繞“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錢學森回國是對還是錯”進行合作學習。很顯然,學生不會意見一致,會產(chǎn)生兩種觀點。對此,筆者順勢引導,讓他們各自查找資料,陳述自己的觀點。由于這個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少了心理負擔后,其參與熱情也被激發(fā)出來,個個都爭相陳述自己的理由。這樣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時好不熱鬧。而筆者僅僅在學生無法反駁時適當點撥一下,或者在辯論冷場時適當引導一下,以便推促合作持續(xù)深入。
在小組合作中,有學生認為錢學森回國是正確的,他是中國人,就應該回國為國家作貢獻。也有學生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講,錢學森不應該回國,畢竟國外條件更好,他可以在科技上作出更大的貢獻。在他們爭論最激烈的時候,筆者沒有急于評價,而是這樣引導:“假如你是錢學森,你會怎么選擇?”這樣在筆者巧妙引導下,很多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作出了與錢學森一樣的決定。這樣的引導,對于小組合作來說,既能很好地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也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討興趣,一舉兩得。
問題三、過分強化合作,效果相對弱化
對于小組合作,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最終都需要提高學習效果。但是在當前合作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雖然形式很好,但是效果卻不怎樣。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認為合作是無所不能的,只要課堂上有了合作,其效果肯定好。對于為什么合作,需要達到什么效果,往往沒有考慮。這種合作僅僅是為了合作而合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自然其教學效果也不好。
對策三:小組合作應重視效果
教師應該明白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教。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知道取舍。畢竟無論什么教學形式,什么教學手段,最終都是為了教學而服務。因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前提是要把握度,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合作真正為教學服務。
比如,《莫泊桑拜師》一文篇幅相對較長,如果教師將所有內(nèi)容都講解一遍,那必然讓課堂回到傳統(tǒng)模式,也會導致教師累,學生苦。因而最好的教學方式,則是讓學生分組進行合作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而在第一課時,筆者就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莫泊桑三次拜師的過程。在筆者分工之下,每個小組都有學習任務,這樣就能很好地節(jié)省教學時間。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小組選擇了莫泊桑跟福樓拜學觀察的故事,有的小組選擇了福樓拜指導莫泊桑觀察要仔細的故事,也有小組選擇了福樓拜指導莫泊桑觀察要有創(chuàng)新的故事。在展示過程中,筆者讓各小組分組進行匯報,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故事要素,同時也通過其他小組的展示了解了其他故事內(nèi)容。這樣不僅節(jié)省了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享受了學習,畢竟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合作流于形式,同時也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但并不是唯一方式,是否采用小組合作,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選擇,并重視小組合作中的問題,盡可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以便讓小組合作真正為閱讀教學服務,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