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一本很青澀的書。
其實這本書還有更多標(biāo)簽可以描述:少女心、甜甜的青春感、無所畏懼的少年氣。
看稿子的那天,整個辦公室都充斥著好聞的肥皂香味兒,粉色泡泡溢出文檔,撲面而來。
那種感覺,好像叫“喜歡”。
宣傳這本書的時候,我在微博做了一個調(diào)查:你第一次喜歡上的那個人,還在你身邊嗎?
有人說“我還沒有遇到”,有人說“都忘記了”,那排密密麻麻的答卷的角落里,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回答:那時的我還不明白,那就叫喜歡。
喜歡是……
@敲不可愛的小煩豆:后桌喜歡扯我的頭發(fā),我喜歡轉(zhuǎn)過去假裝生氣揍他。這樣的時光,永遠(yuǎn)不會忘。
@三七二六八十九:喜歡著一個人,連不經(jīng)意的對視都覺得心里塞滿了蜜糖。
……
沒有人教過我們“喜歡”是什么,怎樣去喜歡一個人,怎樣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最后我們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直到成為成熟的大人。
某天我們經(jīng)過一家書店,看到一本書,書封上寫:我們喜歡一個人,都從那一年開始。
好像突然翻閱了塵封的記憶。
大抵每個人的青春里都有一個蘇在在,表達(dá)心意就和窗前的月光一樣清朗豁達(dá)。而我們喜歡的那個張陸讓,他看起來疏離又清冷,像無法觸及的星辰,卻讓人不自覺地想要靠近。
我們?yōu)橹Γ挂蛊谂魏螘r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努力考到一所學(xué)校,一個班級,一排座位,一個用手指反復(fù)量度,最終觸手可及的距離。
失意某句脫口而出的話,愁苦不完美的小細(xì)節(jié),原來一句話可以發(fā)散出那樣多的情節(jié),原來的自己怎么能夠體驗。
蘇在在和張陸讓的故事,是你我也不是你我。所以才會有同樣喜歡這個故事的讀者寫下評論:“我曾/未曾經(jīng)歷過,仍舊/所以懂得那是什么。”
是回首青春,原來一顆糖足以忘卻悲痛,努力學(xué)習(xí)就能達(dá)到目標(biāo),喜歡一個人,青澀卻又坦坦蕩蕩。
有求必應(yīng),成年人的世界里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事,原來那時我們都能做到。
我們不僅喜歡上了那個人,也喜歡著那時的自己。
喜歡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原因,聽起來幼稚得像兒時刻在墻上的誓言那樣——蘇在在喜歡張陸讓,張陸讓喜歡蘇在在。
這不是一個陳述句,而是成人世界里被標(biāo)榜為難得的一句真心。
唯有在故事里,在塵封的回憶里,在車馬慢的那個從前里,一人一生,只愛一人。
他們尚未走到“愛”那樣深刻悠長的歲月里,只有真摯的心意和澄澈的歡喜——卻能溫暖凍結(jié)的冰雪,挨過漸融時的寒意。
故事里的他們當(dāng)然也有難過的時刻,蘇在在看起來大大咧咧,無所畏懼,卻是一直在努力跟隨著張陸讓的腳步,努力想和他并肩戰(zhàn)斗。
張陸讓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學(xué)霸,他有一個優(yōu)秀的弟弟,這間接導(dǎo)致了張陸讓明明是那樣優(yōu)秀,卻始終在家人面前自慚形穢。
有兄弟的家庭,難以承認(rèn)自始至終的偏愛,在失衡的天平上來回顛倒的張陸讓,亦未曾想過會遇到蘇在在那樣的小太陽。
她熱情,明亮,卻不會灼傷他;她堅定,澄澈,然后將光帶給他。
她是蘇在在,而他是張陸讓。
這個故事叫《陸遙知他意》,大抵就像那句老話一樣——唯想讓他知道,她也在這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