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磊, 張永安, 翟 敏, 張 旗, 周 峰, 巫益珍, 陸燕敏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肛腸科, 上海, 201299)
肛瘺作為臨床常見疾病,是肛管周圍、肛門周圍皮膚存在的相通感染性管道,是因直腸肛管周圍出現(xiàn)的膿腫潰瘍引起,其腸道多表現(xiàn)曲折復雜,其病變位置常表現(xiàn)較高,根據(jù)病發(fā)部位不同分為高位肛瘺及低位肛瘺,臨床治療難度大[1]。復雜性肛瘺是臨床公認的疑難性肛腸疾病,發(fā)病原因、形式呈多樣化,多與肛瘺及膿腫反復性感染、手術操作不當造成肛瘺復雜化等相關因素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流膿、瘙癢、腫痛等癥狀,其治療多以外敷膏藥、管道上藥、內(nèi)服藥物、單獨局部坐浴等相關療法為主,但臨床療效欠佳[2]。而在手術治療方面,臨床常采用掛線療法進行治療,其使用藥線、橡皮筋產(chǎn)生機械性壓迫作用,慢慢的將肛瘺切開,臨床效果顯著,但此術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此術式難以一次性清除,術后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3]。本研究為改善復雜性肛瘺治療效果,采用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60例復雜性低位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入選標準。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4例; 年齡20~73歲,平均(39.4±5.6)歲; 病程3個月~4年,平均(1.6±0.5)年。實驗組男25例,女5例; 年齡20~73歲,平均(39.7±5.0)歲; 病程5個月~4年,平均(1.7±0.3)年。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① 肛周化膿性汗腺炎的病變在皮膚及皮下組織,病變范圍廣泛,可有無數(shù)竇道開口,呈結節(jié)狀或彌漫性; ② 盆化膿性或結核性病變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會陰部發(fā)生竇道; ③ 由骶骨與直腸之間的膿腫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瘺管位于骶骨凹內(nèi),外口常位于尾骨尖兩側。納入標準: ① 所有入選對象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復雜性低位肛瘺; ② 管道≥2條,處于肛管直腸環(huán)以下部位,存在超過2個外口、內(nèi)口; ③瘺管彎曲,其彎曲管道<4 cm[4]; ④ 年齡18~75歲; ⑤ 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⑥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⑦具有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排除標準: ① 非復雜低位肛瘺者; ②存在糖尿病、克隆病、惡性腫瘤、結核病、精神疾病、血液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情況; ③ 凝血功能障礙者; ④ 合并有習慣性便秘、肛周濕疹、急慢性腹瀉等相關肛周皮膚病[5]。 剔除標準: ①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② 中途退出、失訪者; ③ 非自愿參加者。
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檢查影像學等相關檢查,并于手術當日早晨清洗腸道。對照組采用低位肛瘺切除術治療,行腰麻,在完善麻醉后,指導患者采截石位,對術野皮膚進行常規(guī)清潔、消毒及鋪巾,并對直腸、肛管進行消毒,由瘺管外口將探針頭輕輕的向內(nèi)探入,沿瘺管走向從內(nèi)口穿出,后將食指深入患者肛管,仔細摸查探針頭,并將探針頭適當彎曲,由瘺管內(nèi)口將探針頭完整拉出,順著探針走形方向將瘺管切開,并將瘺管壁組織切除,觀察、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給予患者凡士林紗條進行填塞,外用紗布呈塔形固定。完成手術后,告知患者術后當日控制大便,術后1 d能正常飲食、排便。實驗組患者實施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行腰麻,在完善麻醉后幫助患者采截石位,對術野皮膚進行常規(guī)清潔、消毒及鋪巾,并對直腸、肛管進行消毒。從外口將探針探入,順著管道探查,并每間隔1.5 cm行1切口(窗口),切口寬度等同于瘺管寬度,于中間留橋,后由窗口繼續(xù)向后方進行探查、開窗,指導顯示主管,明確內(nèi)口,切開內(nèi)口后,依次開窗留橋,將彎道改成直道,特別是后主管表現(xiàn)為放射狀,保證引流通暢。對每窗口間管道進行搔扒,并用橡皮條進行對口引流。在探查、確認未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后,給予患者凡士林紗條進行填塞,外用紗布呈塔形固定。完成手術后,告知患者術后當日控制大便,術后1 d能正常飲食、排便。
觀察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術后肛門功能變化、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疼痛程度。肛門功能: 采用肝門控便功能評分標準(Wexner法)對患者手術后第1、7、14、21天肛門功能進行評估[6], 即依據(jù)肛門失禁情況進行判斷,包括干便、稀便、氣體、需要襯墊、生活方式出現(xiàn)改變5項內(nèi)容,每項內(nèi)容用0~4分5級評分法,總分0~20分, 0分代表肛門功能正常, 20分代表完全性肛門失禁,即評分越高患者肛門功能失禁越嚴重。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疼痛程度進行評估[7], 總分0~10分,0分代表無痛感,10分代表劇烈疼痛、無法忍受,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及癥狀緩解情況。臨床治愈: 患者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顯效: 術后患者的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肛瘺瘺管、腫痛及流膿情況基本消失,肛周存在潮濕及瘙癢情況; 有效: 術后患者的創(chuàng)面未愈合,但肛瘺瘺管、腫痛及流膿情況得到改善; 無效: 術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8]
對照組臨床治愈7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9例; 實驗組分別為11、13、4、2例。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 高于對照組的7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1、7、14、21 d的肛門功能Wexne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隨著時間延長而不斷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肛門功能Wexner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實驗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術后14 d疼痛VAS評分、術中創(chuàng)面以及術后疤痕大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及術后14 d的疼痛VAS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肛瘺是肛門直腸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而復雜性肛瘺是指存在≥2個內(nèi)口、外口,且存在>2條瘺管、盲管或支管的肛瘺,其病變部位高,具有復雜的管道,多數(shù)能見深部死腔、支管,臨床治療難度大[9]。研究[10]發(fā)現(xiàn),對支管道、內(nèi)口進行有效隔離,預防內(nèi)口對瘺管造成影響是復雜性肛瘺治療的關鍵。目前,臨床治療復雜性肛瘺多選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因復雜性肛瘺無法自愈,故手術療法是臨床治療復雜性肛瘺最有效方法,針對發(fā)作期產(chǎn)生疼痛、流膿及紅腫等相關癥狀的復雜性肛瘺,選用藥物治療能暫時緩解臨床癥狀,但遠期療效欠佳。
研究[11]表明,復雜性感肛瘺的發(fā)病原因、形式表現(xiàn)為多樣化,故手術方式存在多種,實施手術治療的原則位充分探查、充分引流、盡量保留肛門功能及外觀,但如何合理應用一種或術中方法對復雜性肛瘺進行治療,是臨床醫(yī)學研究、實施手術的關鍵。復雜性肛瘺最為常見的病癥是低位復雜肛瘺,采用切開術治療具有治療相對簡單、治愈率較高、后遺癥少等優(yōu)勢,利用探針能對瘺管走向、內(nèi)口位置進行查清,便于一次性將瘺管全部切開,能將瘺管管壁、壞死組織剔除,對創(chuàng)緣進行修剪,保證引流通暢[12-13]。且此術式對肛直環(huán)無損害,患者術后常規(guī)情況下無控便功能異常出現(xiàn)[14]。但因復雜性肛瘺病變部位高,其管道較為彎曲復雜,外口多,且內(nèi)口的尋找難度大,多存在支管、深部死腔,若術中處理不當,易對肛周皮膚、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引發(fā)肛門狹窄、肛門缺損畸形及肛門失禁等相關并發(fā)癥,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痛苦[15]。開窗留橋改道術作為臨床治療復雜性肛瘺新型手術方式,在臨床治療中尚未得到廣泛開展與應用,針對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研究報道較少[16]。相關研究[17]顯示,采用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復雜性肛瘺,通過改道及切開外口、開窗皮橋曠置等相關療法,能有效縮短療程,預防肛門出現(xiàn)嚴重畸形等后遺癥,治愈肛瘺,防止對括約肌造成過多損傷,減少肛門功能影響。同時,切開肛管段能徹底敞開內(nèi)口、瘺管,便于引流,利于生長。而對瘺道繞肛門走行的患者而言,實施開窗留橋改道術能避免由于完全切開瘺道出現(xiàn)一側肛緣內(nèi)翻,預防肛門變性。開窗留橋改道術后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短,且瘢痕小,術后疼痛程度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肛門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且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術后14 d疼痛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復雜性肛瘺效果顯著,能減小對肛門功能的影響,縮短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減輕機體疼痛[18]。但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未對臨床治療遠期療效及安全性進行分析,后面可增加樣本量進行深入性研究。
綜上所述,開窗留橋改道術治療復雜性肛瘺效果顯著,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快,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與體征,減輕機體疼痛,且對肛門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1] 袁瓊瓊, 丁醫(yī)峰, 吳偉. 復雜性肛瘺患者采用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療效觀察[J].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6, 21(3): 433-435.
[2] 袁和學, 曾憲東, 殷志韜, 等. 復雜性肛瘺的治療進展[J]. 中國臨床醫(yī)生, 2014, 42(2): 17-20.
[3] Han J G, Yi B Q, Wang Z J, et al.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ula tract plus a bioprosthetic anal fistula plug (LIFT-Plug): A new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J]. Colorectal diseas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oproctolog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2013, 15 (5): 582-586.
[4] 閆守月. 分段開窗曠置結合切擴掛線置管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分析[J].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4, 23(7): 122-124.
[5] 張春輝, 崔維玉, 劉艷, 等. 兩種手術方式治療括約肌外肛瘺臨床療效比較[J].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3, 19(2): 89-91.
[6] 武文靜, 楊關根, 杜忠舉, 等. 改良經(jīng)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單純性經(jīng)括約肌型肛瘺的臨床療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4, 14(12): 1194-1197.
[7] 李建業(yè). 用3種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復雜性肛瘺的臨床效果分析[J].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5, 13(18): 237-238.
[8] 潘芳杰, 黃鳳, 王軍省, 等. 觀察、評估瘺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縫合術治療肛瘺的臨床療效[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20): 5461-5462, 5464.
[9] 何曉生, 蔡澤榮, 林緒濤, 等. 掛線引流術聯(lián)合不同藥物治療克羅恩病合并肛瘺的療效比較[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4, 13(8): 604-606.
[10] 李秀明, 孟祥鹿, 王文紅, 等. 磁共振三維可變翻轉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掃描技術在復雜性肛瘺診斷中的應用[J]. 山東醫(yī)藥, 2017, 57(10): 60-62.
[11] Araki T, Okita Y, Fujikawa H, et al. Full mucosal Proctectomy initiated below the dentate line may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ianal fistula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forul cerative colitis[J]. Digestive surgery, 2013, 30(3): 219-224.
[12] 劉永平. 改道切開開窗保留皮橋治療復雜性肛瘺40例臨床觀察[J].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6, 20(33): 4676-4678.
[13] 楊柏霖, 林秋, 陳紅錦, 等. 英夫利昔單抗聯(lián)合手術治療克羅恩病肛瘺的臨床療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3, 16(4): 323-327.
[14] 孫滸. 切割掛線與引流掛線結合治療復雜性肛瘺臨床觀察[J].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4, 26(05): 502-503.
[15] 陳穩(wěn), 陳逸飛, 王明祥, 等. 重組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治療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的隨機對照試驗[J]. 中國藥師, 2014, 17(6): 975-977.
[16] 智慶珍. 復雜性肛瘺采用對囗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J].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5, 24(01): 79-80.
[17] O′Riordan J M, Datta I, Johnston C,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nal fistula plug for patients with Crohn′s and non-Crohn′s related fistula-in-ano[J]. 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2012, 55(03): 351-358.
[18] 鮮振宇, 林宏城, 謝尚奎, 等. 小切口改道掛線術一次治愈高位蹄形肛瘺的效果[J]. 廣東醫(yī)學, 2014, 35(15): 234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