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浙江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傳統(tǒng)的大學日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把重點集中在學生綜合日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上,特別注重日語考級,而忽略了文學作品的鑒賞,學生也會盲目地背單詞寶典等。的確,在目前我國傳統(tǒng)教育和就業(yè)壓力下,從入學就開始參加各種考試,逐漸形成了以考試為標桿的衡量標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難傳授給學生語言里所包含的思想、文化等深層意義。學生在與日本人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使用中國的文化標準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國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來選擇說話方式,因而導致了交際的失誤。
鑒于多年來的實際教學情況,把文學作品選作大學日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學習素材,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欣賞水平;同時,促進學生對日本文學知識的了解,領略日本的人文精神,打下人文基礎。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使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國際交流的大環(huán)境下,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更需要良好的素養(yǎng),而這基本條件是精通外語并了解異國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生活的凝聚,能夠直接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文化的差異,使得該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時候,會有獨特的表述方法,能表達不同的語境。比如,單純地從字面意思選擇單詞、句型來表達,在和日本人的交流過程中,不免會出現(xiàn)用詞不當、不得體的情況,不僅給交流帶來不便,甚至產(chǎn)生失禮、誤解。因此,在教學中滲入文學知識,盡可能地把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兩者結合,使學生對日本社會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有充分的了解,是學生對日本人的價值觀、社會觀等有全面的認識,能夠從文化的角度理解并使用日語。
在語言教學中,往往立足于語言的教學,從假名、單詞到語法、句型,然后加以考級練習,對文學知識的輸入不夠。在僅有的日本文學課程中,也是以教師的單向教學為主,缺少學生的自我體會和互動。課前的導入,單純講述教學目的,也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體會到語言和文化的內(nèi)涵。
在大學教育中,日本文學課程和語言教學的結合度不夠,一般授課只是介紹作者、作品內(nèi)容等。缺乏感染力,使文學課偏向文史介紹,或者偏向語言詞句的學習。其實,文學教育不應該和語言教育相脫離,文學作品的特色要從豐富的語境來體會,而語境的體會又和語言的掌握密切相關,能夠體會到語境和文學的魅力之后,反過來又能促進高級階段的語言學習。
文學作品的選讀,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原版日語閱讀能力,更加能從作品中,感受日語語言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中日兩國都深受受儒、道、佛思想的影響,但是在各自發(fā)展的歷史中,還是養(yǎng)育了不同的民族性。日本民族崇尚大自然的基本性格、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礎。對外來文化也是積極攝取,使得歐美文化同三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近代文化。中日文化有相同之處,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日語教學中有必要導入文化的闡述,使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學習日語,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學生閱讀原版作品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同時教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和文學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動、引導作用,不再是一味地灌輸單詞語法了。在選擇閱讀材料中,一般遵循如下原則:
1.語言難度要適中,逐步加深,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準則,盡量避免難以理解或者晦澀的作品。
2.選用學生熟悉的中日文學作品,使用比較的方法傳授相關知識,讓學生有方向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從而使學生逐漸喜歡文學作品的閱讀,并逐漸提高對文學的分析能力。
語言的學習需要的積累和大量的輸入,在具備了大量的基礎知識之后,就如同高樓有了夯實的地基;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全方面的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學習,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而且,有了良好的興趣引導,更加能讓學生學得輕松、開心,從而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