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進詩詞教學,扣響詩詞的大門,如何講究方法、運用方法,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詩詞中,需要學習研究。我于不斷實踐中初嘗詩詞的甜,遇見詩詞的美,挖掘詩詞的魅力。
關鍵詞:情境;源泉;動力;學習興趣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寫道:“教育是一首詩,可以是田園詩,可以是古體詩,也可以是抒情詩,有各種各樣的情調和內涵?!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帶給學生的將是一種體驗,一種探究,一種感悟。語文教學,走進詩詞的殿堂,是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寶貴的敲門磚。吟詩誦詩,停留在詩詞誦讀的表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構建詩意課堂,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才能不就詩論詩,膚淺而片面。
《村居》是清朝高鼎描寫的一首具有濃濃春意的詩歌,短短四行,朗朗上口。如何帶領孩子們真正走進詩歌,感悟春之美,我做了些許嘗試。
一、 未成曲調先有情——情境之趣,學生學習古詩引領的源頭
趣,從走從取,快步趨之,積極向前,必有所取。在古詩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帶領學生敲開詩詞大門,使學生成為詩詞教學的學習者。以執(zhí)教《村居》為例,初學伊始,出示豐富多彩的春景圖,學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被繽紛美景所吸引,調動起了學習的心理情緒。教師順勢一問,這是什么季節(jié)的美景,學生既歡快又快速回答春天,將學生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圖畫中,并引出課題。學生有了圖片的鋪墊暗示,對于課題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奠定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好課堂基調。
二、 蓬門今始為君開——情境之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深入的源泉
發(fā)于情,展開想象循序漸進引導,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容易得多。古詩教學,引導學生把握意象,展開聯想進入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中去?!洞寰印芬晃模娭袦\顯直白借“草、鶯、拂堤、楊柳、兒童”這幾種意象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且爛漫的春景圖。詩中一個接著一個的意象構成詩人表情達意的畫面。詩人也正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組成的意境來表達其情感,因此,只有把握了詩歌的意象進入詩人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才能真正領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
師:孩子們,大屏幕中(出示春草圖)出現了什么呢?
生:小草。
師:哦,這春天一到,小草就悄悄冒出了頭啦。它好像在說……?
生1:春天來啦,我該起床啦。
生2:我要趕緊穿上綠衣裳,打扮得美美的。
師:孩子們,可不止小草。你瞧,黃鶯也來了。它嘰嘰喳喳地唱著,又好像在說……?
生1:啦啦啦,春天來啦。春天來啦。
生2:我又開始忙起來啦。我得趕緊去孵小寶寶啦。
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孩子們一個個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想象,在聯想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詩人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畫面,這無疑使得學生對詩文的意境產生了切身的、深刻的體會,進而與詩人溝通了對話,達到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
三、 滿架薔薇一院香——情境“聯創(chuàng)”,學生學習古詩持久的動力
情境“聯創(chuàng)”即情境“聯結與創(chuàng)生”。就詩教詩,是古詩詞教學中常出現的錯誤。一節(jié)課內容中,停留在就一首詩的討論與聯想中,學生對于詩歌的認識就達不到廣而有深度。因此,學會找到詩歌深層內在,挖掘與其相似的主題詩、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詩、不同作者同一表達思想的詩等等,通過聯結與創(chuàng)生,比較或找其相似的意象、情感等,延伸學習,也更讓學生感受到更多古詩的魅力。在執(zhí)教《村居》一詩中,我們發(fā)現,詩人構建了一幅爛漫而有活動的春景圖,其中,兒童更是使得這首詩活了起來,孩子的天真無邪的活動讓春天的美,美得心醉。而兒童這一意象,也曾出現在不少的古詩中,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正是與《村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一首詩歌,聯結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對比賞讀,發(fā)現兩首詩歌都是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人,動靜相宜。正是因為有了放飛風箏的孩子,撲蝶嬉戲的孩子,才使得春天更美了,才有了這一幅迷人的樂春圖,才更令人陶醉。兩首古詩的共同之處,淺顯而易懂。而自然之美,童趣之樂,卻不僅僅只有它們,由此引出《小兒垂釣》《所見》《池上》,四首共讀,縱向拓展,詩歌教厚教廣,孩子們學習詩歌的興趣何愁沒有呢?
師:學習了《村居》,老師不禁聯想到了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宿新市徐公店》,誰能來背一背?
生:我來。(背誦展示)
師:你發(fā)現了嗎?這兩首詩相同點在哪里?
生1:都出現了“兒童”。
生2:都寫了春天的美景。
師:是啊,有景有人,動靜結合,讓詩歌中寫的春景更加迷人了。而自然之美,童趣之樂,何止是這兩首詩的兒童陶醉啊。還有我們曾經學習過的《所見》《池上》《小兒垂釣》,哪幾個同學愿意背一背它?
生:我來。(背誦展示)
師:《所見》又寫了什么?
生:一個小男孩騎在黃牛上唱歌,突然樹上的蟬叫了,他想要抓住蟬,就停止了唱歌。
師:其他兩首又寫了什么?誰來背一背?說一說?
生1:我來。(背誦展示)《小兒垂釣》寫了一個小孩子正坐在小溪邊學釣魚呢,有個路人來問路,他急得不應人。
生2:(池上背誦展示)《池上》寫了一個小孩子坐著小船偷采白蓮。
師:同學們,這幾首詩,老師為什么放在一起呢?它們的共同點又是什么?
生:都有兒童。
師:四首詩中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怎么樣的兒童呢?(出示表格)
教學至此,學生對于“兒童”這一意象的認識和了解又深入了一層,課內學習的鏈接和再升華,經過老師的點撥,詩歌神秘的面紗就揭開了。
總之,古詩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師生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在課程改革的牽引和推動下,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竭盡全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利用豐富的情境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我們要努力構建更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讓他們在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參考文獻:
[1]方莉.在誦讀中領略古詩詞的美[J].中國教育學刊,2018(06):107.
[2]時培升.古詩詞教學與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8(19):122-123.
作者簡介:
洪美珍,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zhèn)龍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