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宏 谷晨旭
摘 要:對近20年來體育統(tǒng)考模式改革進行了回顧,研究認為:“身體素質”模式背離了高考改革初衷,表現(xiàn)出較差的社會效益,因此急需變革?!吧眢w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相對較好,但也存在身體素質考查不全面及測試工作效率低的問題?!癤+1+1”模式是在“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基礎上的改革,其優(yōu)點是考查內容全面,能夠引導考生全面訓練,更加有利于高校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此外,其設計理念符合新一輪高考改革價值取向,也符合中學體育改革實際,更加有利于社會公平。影響評價結果表明,“X+1+1”模式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均好于“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可作為未來體育統(tǒng)考模式的一種備選模式。
關 鍵 詞:全國體育高考統(tǒng)考;招生考試;專業(yè)測試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8)06-0085-06
Abstract: The authors reviewed unified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 reform in recent 20 years,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physical quality” mode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showed poor social benefits, therefore, needed to be changed urgently.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physical quality + non specialized basic sports skills + specialized” mode is optimal, but has such problems as incomprehensive physical quality examinations and low test working efficiency; the “X+1+1” mode is the reforming of the “physical quality + non specialized basic sports skills + specialized” mode, its biggest advantages are that its examination contents are comprehensive, that it can guide examine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that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moreover, its design conception mee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ew round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also meets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reality, is more conduce to social equity. The impact evalu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X+1+1” mode a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hysical quality + non specialized basic sports skills + specialized” mode,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ode when selecting a unified physic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mod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nified national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student recruitment examination;specialized test mode
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又頒發(fā)了考試招生改革的4個配套文件。2017年浙江、上海率先起動新高考,試行“3+3”模式,到2022年將推廣到全國各地。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經拉開帷幕,從各地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來看,科目組合和評價機制改革是本輪高考改革的重點。體育高考是為高校體育專業(yè)選拔學生而組織的專業(yè)測試,包括高校單獨招生和體育統(tǒng)考。上一輪體育統(tǒng)考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與20世紀末期的高考改革同時推進,重點是體育測試項目、內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通過改革在全國形成了4種不同的統(tǒng)考模式(項目組合),并對高校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以及高中體育教學與訓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研究對20世紀90年代中末期以來的體育統(tǒng)考模式改革進行回顧與梳理,分析各模式的優(yōu)劣并對“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提出一些改革設想,以期為未來體育統(tǒng)考改革提供參考。
1 體育統(tǒng)考改革及體育統(tǒng)考模式的形成
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各省、市、區(qū)體育統(tǒng)考執(zhí)行《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專業(yè)招生工作暫行規(guī)定》(國家體委、國家教委1989體科字20號),測試4項身體素質(60%)和1個專項(40%)。身體素質可從《規(guī)定》所列的5類11項中選測4項,評分標準全國統(tǒng)一;專項為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武術等6個項目,各地也可增設其他專項。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高校招生及分配制度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體育專業(yè)招生政策的歷史局限性與不足也日益暴露出來,如考生的報考資格、錄取辦法、考試內容、評分標準等?!镀胀ǜ叩葘W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招生考試改革研究》課題組于1997年底提出“身體素質+專項”“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技能”和“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技能+專項”等3種專業(yè)測試方案[1]。世紀之交,我國高考改革邁出了較大步幅:國家高度集中的高校招生考試權力開始下放,各省市獲得高考學科組合選擇權和自主命題權,考生獲得了一定的考試科目或科目組合選擇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采納了課題組的建議,準許各省市從2000年開始實施課題組提出的體育統(tǒng)考方案。
遼寧省于1998—1999年率先試行“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技能+專項”方案:身體素質測試100 m跑和原地推鉛球,非專項基本技術為跳遠、往返運球投籃和橫箱分腿騰躍。幾年后,發(fā)現(xiàn)橫箱分腿騰躍在評價學生基本運動技能時有效性較差,改為跳遠、籃球往返運球投籃二選一(占20%);身體素質增加了800 m跑(3項共占45%);專項中也增加了乒乓球、游泳、健美操、藝術體操等項目(占35%)。遼寧省實施“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共計14年,2012年又回到了“身體素質+專項”的傳統(tǒng)模式。20世紀末至今,湖南省一直實施“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輔項)+專項”模式(簡稱湖南模式)。2017年湖南體育統(tǒng)考身體素質滿分170分,測試100 m跑和5 m三向折回跑;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輔項)滿分40分,考生從籃球往返運球單手低手投籃、排球傳球墊球、足球運球繞桿射門、游泳等4項之中選擇一項(輔項不能與專項相近);專項(13項)滿分為90分,除田徑、游泳外絕大多數(shù)專項包括專項基本素質和專項基本技能,測試4~5個內容。廣東省也曾經實施過該模式,于2008年終止。
江西省從2000年至今一直實施“身體素質+綜合運動技能”模式。江西省實施傳統(tǒng)模式期間,專項測試中曾經出現(xiàn)過一些共性問題,如專項得分不均衡,主觀評分類項目專項報考比例較大,專項技能測試中出現(xiàn)人為干擾等。也有倡議者認為,4項身體素質考查的是田徑項目的專項身體素質,而對社會上廣泛開展的球類運動專項素質考查較少,不利于考生上大學后球類課程學習[2]。江西省招辦考察、論證后,決定從2000年開始實施“4+綜合運動技能”方案。新方案規(guī)定:體育統(tǒng)考項目為100 m、800 m、立定跳遠、原地推鉛球4項身體素質和足球、籃球、排球綜合技能(3項都測)。新方案推出后,測試項目幾經調整,直至2017年定為100 m、800 m、立定跳遠(3項占70%)、籃球往返運球投籃和足球20 m運球繞桿射門(2項占30%)。
截至2017年,采用“身體素質+專項”模式的有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南、重慶、四川、甘肅、云南、海南、廣東等15?。ㄊ?、區(qū))。河南、重慶、遼寧、廣東曾經實施過“身體素質”“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后因生源質量下降或因測試項目多、測試效率不高又都回到傳統(tǒng)模式。吉林、寧夏、新疆、陜西、貴州、西藏、青海、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西等14?。ㄗ灾螀^(qū))實施“身體素質”模式。
2 不同體育統(tǒng)考模式的社會影響及實施效果
2.1 “身體素質”模式
“身體素質”模式以考查上肢爆發(fā)力、下肢爆發(fā)力、速度、耐力等4項身體素質為主。由于測試項目少且統(tǒng)一,因此該模式便于組織,測試環(huán)節(jié)經濟、高效。特別是在電子計時、測距儀器設施普及后,體育統(tǒng)考測試效率大大提高,也較大程度地提高了測試環(huán)節(jié)的公平公正性。但是,該模式下的測試項目少,體育技能又不在考查范圍之內,所以備考訓練相對容易,考生突擊訓練的比例遠遠大于其它模式。而且項目設置不科學,不能全面衡量考生的體育素質。山西高校錄取的2009級山西籍體教專業(yè)新生中,62.3%在高中階段參加的是高考訓練隊,新生備考訓練時間不到半年的占59.4%。山西高校2009級體教專業(yè)術科教師中,有62.0%的認為學生入學時的運動技能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影響評價結果顯示,該模式下高校入學新生質量差,不利于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3]。
20世紀末“身體素質”模式是在我國高校擴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及高考改革大背景下形成的,初衷是為了提高體育統(tǒng)考測試效率,維護社會公平。但是,該模式違背了有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高等學校公平選擇合格人才的高考改革原則[4],造成社會影響和實施效果差?!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版)》建立學習領域的5個目標體系和發(fā)展性評價體系,其中包含運動技能?!镀胀ǜ咧畜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突出了對學生運動專長的培養(yǎng),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理念,要求學生在高中階段選學1~3項運動技能,培養(yǎng)體育特長,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5],同時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包含運動能力要素[6]?!吧眢w素質”模式下體育統(tǒng)考考查的是初中甚至是小學階段體育教育內容,割裂了與高中體育課的必然聯(lián)系。該模式下“應試訓練”成風,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也沒有起到好的導向與激勵作用,無益于中學體育素質教育?!吧眢w素質”模式沒有將真正具有體育特長學生通過長年累月培養(yǎng)起來的專項運動能力納入考查范圍,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不公平。新一輪高考改革中,各科都加大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比例,而“身體素質”模式也違背了新一輪高考改革“重能力”的價值取向??梢娫撃J截撁嬗绊懘螅毙韪母?。
2.2 “身體素質+專項”模式
“身體素質+專項”模式考查考生的身體素質、專項基本素質及專項基本技能。該模式下體育測試內容較多、難度較大。河南省從1997年至今一直實施“身體素質+專項”模式。2009年考生備考訓練時間在2年以上的占29.1%,考前2個月內考生周平均訓練時間比山西體育考生多2.3小時。河南體育統(tǒng)考有專項且要求專項必須在及格以上,考生備考訓練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河南高校錄取的2009級河南籍體教專業(yè)新生,在入學前接受過較為正規(guī)專項訓練的人數(shù)占43.5%,25.1%參加的是校代表隊。2009級體教專業(yè)術科教師中,有58.7%的認為學生入學時的運動技能能夠或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求。影響評價結果顯示,2009級入學新生質量較好,有利于體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體育特長生今后升學,對高中體育課及課余體育訓練也起到了良好的導向與激勵作用。
2.3 “身體素質+綜合運動技能”模式
江西體育統(tǒng)考考查考生的速度、下肢爆發(fā)力、耐力及球類綜合運動技能。該模式下測試項目、內容統(tǒng)一,球類綜合運動技能技評所占比例較?。M分為3分),考生及體育統(tǒng)考裁判認為公平公正性好。江西體育統(tǒng)考中足球運球繞桿射門及籃球運球投籃技術各占15%,90%以上的新生在入學前已經掌握了這2項技術。備考訓練中主要發(fā)展協(xié)調性、靈敏性、控球能力及空中感知覺,有利于考生未來球類項目學習。江西高校2009級體教專業(yè)術科教師中,43.9%的認為江西籍入學新生運動技能好或較好,58.5%的認為新生的運動技能能夠或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求,調查結果與河南較為接近。影響評價結果顯示,2009級入學新生質量較好,該模式有利于體教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江西球類綜合運動技能測試對中學體育課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訪談了解到,考慮到體育考生的需求半數(shù)體育教師會在課上安排這兩項內容。江西體育統(tǒng)考測試項目少,也易于實施突擊訓練。2009年考生中,57.3%訓練時間不到半年,考生在考前兩個月內平均周訓練時間為11.6小時,略多于山西。評價結果顯示,該模式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所起的導向與激勵作用效果不佳。
2.4 “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
遼寧省在1998—2011年實施“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20世紀末至今湖南省一直使用該模式。該模式具有下列優(yōu)勢:(1)考查內容較為全面,有利于高校體教、社體專業(yè)選拔與培養(yǎng)人才。2009級遼寧籍體教專業(yè)新生整體水平要好于其它3種模式。(2)重視運動技能考查,專業(yè)測試具有一定的難度,有利于體育特長生升學。該模式下高校錄取的體教專業(yè)新生中,突擊訓練的比例最低,常年參加校代表隊訓練的比例最高。(3)非專項運動技能測試對高中體育課起到了較好的導向作用,專項測試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也起到了好的激勵作用。對專業(yè)測試效率及專業(yè)測試公平公正性,評價者則認為一般。相比較而言,該模式實施效果及社會影響要好于其它3種。
3 “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改革:“X+1+1”模式的構建
結合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及具體要求、高校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高中體育教育改革趨勢,本研究提出對“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改革的設想——構建“X+1+1”模式。
編制《體育統(tǒng)考大綱》并提前公布,規(guī)定測試項目、具體內容、評價方法。“X”是指身體素質項目(計分),設置考查考生速度、耐力、上肢爆發(fā)力、下肢爆發(fā)力、靈敏等若干素質項目,各地可根據報考人數(shù)的多少,在體育統(tǒng)考前抽簽確定當年2~3項測試,考查不同的身體素質。兩個“1”分別指專項和專項以外的一個體育項目??忌鷱摹扼w育統(tǒng)考大綱》所列的專項中選測1個專項,既考查專項基本素質(計分),也考查專項運動技能(技評),技評采用A、B、C、D、E等級評定。此外,考生還必須自主選擇專項以外的一個體育項目,自定內容進行一般運動技能現(xiàn)場展示(1~2 min)。該項目可以是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花毽、花樣跳繩、空竹等,也可以是新興體育項目如輪滑、街舞、啦啦操等。一般運動技能展示,主要考查考生先天具備及后天在體育課、校內外體育實踐活動中長期培養(yǎng)起來的基本運動能力及體育特長,同時也能反映出考生的協(xié)調性、靈敏性、空中感知覺水平。一般運動技能也采用A、B、C、D、E等級評定。體育統(tǒng)考總成績包括身體素質分、專項基本素質分、專項運動技能等級、一般運動技能等級等4部分。
4 “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與“X+1+1”模式的影響評價比較
影響評價是一種以信息為基礎的政策分析工具,可以對備選政策或已經執(zhí)行的政策進行分析。對備選政策,主要對其成本、收益和副作用等進行分析評價;對已經執(zhí)行的政策,影響評價可以用來檢驗政策的實施效果,評價政策目標的達成程度[7]?!癤+1+1”模式是在湖南模式基礎上提出的,借助于政策分析的思路,需要對兩者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進行評價與比較。如果新模式的預期效益與影響好于舊模式,則有實施的可能和必要。
4.1 影響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依據體育統(tǒng)考“為高校體育專業(yè)選拔新生,實現(xiàn)高等體育專業(yè)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對中學體育教育及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導向與激勵作用;促進社會公平公正”3項社會功能,從經濟、教育、公平公正性3個維度出發(fā),設計了3個一級指標,即選才效率、對體育教育的影響、公平公正性。通過訪談了解評價者的期望,結合體育統(tǒng)考的功能及學校體育、高等教育相關理論,在一級指標下初擬10個二級指標:入學新生質量(衡量體育專業(yè)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專業(yè)測試效率、是否有利于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是否有利于體育專業(yè)人才就業(yè)、對高中體育課的導向、對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的導向、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導向、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激勵、是否有利于體育特長生升學、專業(yè)測試的公平公正性。
向14名專家征詢意見,請他們對二級指標的重要程度作出5級評判。刪除專家認可度低(認為很重要、重要低于67%)的“有利于體育專業(yè)人才就業(yè)”“有利于高中開展課外體育活動”2個二級指標后在小范圍內進行評價試驗,發(fā)現(xiàn)“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導向”“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激勵”高度相關,將二者合并為“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導向與激勵”。最后,請14名專家對修訂后的體育統(tǒng)考模式影響評價指標(見表1)進行評價,92.9%的認為內容全面、結構合理,能夠用來評價體育統(tǒng)考模式。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影響評價二級指標對應的問題及其它問題。對于評價者不易判斷的問題,如“請您對貴省體育統(tǒng)考測試環(huán)節(jié)的公平公正性進行評價”則做了評價說明:好(測試過程公平,沒有人為操作)、較好(測試過程比較公平,很少有人為操作)。
4.2 影響評價的實施
調查第1階段:查看2017年湖南體育統(tǒng)考安排,確定在第4、5批測試期間對中學帶隊教師以及招生管理部門考試工作人員進行調查。這兩個批次測試包括省會長沙及經濟發(fā)展比較好的株洲、岳陽、常德以及經濟較為落后的懷化、婁底,滿足分層抽樣的要求且樣本具有代表性。于2017年4月14—22日深入湖南省體育統(tǒng)考考點——湖南師范大學,利用考前準備會,向47所中學帶隊教師現(xiàn)場發(fā)放47份問卷,次日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37份;向招生考試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發(fā)放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份。調查第2階段:選擇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理工學院兩所高校,于2017年4月25日—5月10日,通過問卷星向體育學院領導、體育統(tǒng)考裁判員及術科教師發(fā)放9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6份;通過電子郵件向專家學者發(fā)放調查問卷14份,回收有效問卷14份。經過兩階段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57 份,回收有效問卷140份,問卷總有效率為89.2%。上述調查對象(評價者)分別代表招生考試管理部門、高校、中學等主要利益相關者。考慮到考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沒有將主要利益相關者考生的評價統(tǒng)計在內。此外,選擇體育高考研究及實踐領域的14名專家學者作為外部評價者。
為使評價更加客觀,各類評價主體只對其熟悉的指標評價,如體育學院領導及術科任課教師只對“是否有利于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以及“入學新生質量”做出評價。第1次調查結束后2周,又通過微信及電子郵件給評價者發(fā)放問卷28份請他們再次作答,回收有效問卷26份,其中主觀性問題回答的一致性為91.2%,表明問卷信度良好。
問卷中要求評價者對湖南目前實施的“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及“X+1+1”模式下的二級指標作出5級評價(好、較好、一般、較差、差;有利、比較有利、一般、比較不利、不利)對應分值5、4、3、2、1。對有效問卷中體育統(tǒng)考模式影響評價二級指標各對應問題的作答結果統(tǒng)計,算出兩種模式下各項二級評價指標的得分平均值,最后再轉化成相應的評價等級。
4.3 影響評價結果比較與分析
從影響評價結果(見表1)看,“X+1+1”模式下的 “入學新生質量”“是否有利于高校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起的導向與激勵”“專業(yè)測試公平公正”等4個二級指標的評價等級均高于湖南模式。兩種模式下的“專業(yè)測試效率”“對高中體育課的導向”“是否有利于體育特長生的升學”的評價等級相同。政策分析實踐表明,很少有一種(備選)政策在經濟、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的效益都好于另一種政策[7]。因此,還需對“X+1+1”模式的優(yōu)勢作進一步分析。
1)引導考生全面訓練,對高校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更加有利。
體育統(tǒng)考的主要目的是為高校體教和社體專業(yè)選拔具有培養(yǎng)潛質的新生,同時也發(fā)揮著“指揮棒”的功能,引導考生備考訓練。評價者對近3年湖南入學新生的整體質量評價等級為“中-較好”。湖南體育統(tǒng)考中技能型項目占較大比例,身體素質中“五米三向折回跑”、輔項(4選1)“籃球往返運球低手投籃”“排球對墻傳墊球”“足球運球繞桿射門”“游泳”全部為技能型項目,專項技能也在專項測試中占了很大比例。有28人(占47.2%)認為入學新生一般運動技能整體水平“好”或“較好”。對于“入學新生身體素質整體水平”,評價者中有21人(占36.2%)認為“好”或“較好”;對于入學新生的身體素質,評價者認為上肢爆發(fā)力和耐力素質“好”或“較好”的比例分別占22.4%和12.1%,明顯低于下肢爆發(fā)力、速度及靈敏素質的44.7%、46.6%、43.4%。在身體素質訓練中,多數(shù)帶隊老師只安排考試項目的訓練,即100 m跑和五米三向折回跑訓練,一般不安排上肢爆發(fā)力和耐力素質訓練。湖南模式下的備考訓練較大程度地發(fā)展了考生的速度素質和一般運動技能,但是存在身體素質訓練不全面的問題。
“X+1+1”模式可以起到引導考生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的作用。在《體育統(tǒng)考大綱》中設置全面考查考生速度、耐力、上肢爆發(fā)力、下肢爆發(fā)力、靈敏等素質的若干項目,各省可根據報考人數(shù)的多少,在體育統(tǒng)考前抽簽確定當年的2~3項測試,這樣既能引導考生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同時也能兼顧測試工作效率。因此,評價者對“X+1+1”模式下的二級指標 “入學新生質量”以及“有利于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對高中課余體育訓練的導向與激勵”的評價等級都高于“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
2)有利于高校按層次、分專業(yè)選拔體育人才,提高體育專業(yè)教育資源配置效率。
我國不同層次高校的體育專業(yè)教育資源、辦學水平、辦學定位差異較大,對新生的體育素質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同時體教專業(yè)與社體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服務領域、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也存在較大差異。有的院校明確定位社體專業(yè)為培養(yǎng)“技能指導型人才”,有的院校則定位為“經營管理型人才”,不同專業(yè)定位要求新生具備不同的體育基礎。
新一輪高考改革給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權。2017年高考綜合改革試驗區(qū)招生,高??梢愿鶕W科或專業(yè)要求自主確定3門課程,并規(guī)定考生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達到的等級(A、B、C、D、E)[8-9]?!癤+1+1”模式下身體素質分值、專項素質分值、一般運動技能等級、專項運動技能等級相對獨立,招生院校在錄取新生時,可以根據院校特色、辦學定位以及設置的體育專業(yè)(或專業(yè)方向)自主確定錄取辦法。這樣,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體育專業(yè)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
3)有利于專業(yè)測試的公平公正,對體育特長生的公平競爭更加有利。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把“著力完善規(guī)則,確保公平公正”作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之一[10]。體育統(tǒng)考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要求項目和內容設置合理,讓那些真正具有體育特長又常年堅持訓練的考生在高考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此外,還要做到測試過程公平公正,杜絕人為干擾,盡量減少項目差異導致的不公平。
2017年湖南省的輔項測試中選擇排球的有3 626人,占到考生總數(shù)的45.2%,其原因是該項目失誤較少?!癤+1+1”模式下的一般運動技能考查,考生自主選擇體育特長,可以彌補 “限制選擇項目”的規(guī)則缺陷。采用“不計分,等級評定”的評判辦法,避免考生每分必爭,減輕考生的心理負擔,有利于考生運動技能的穩(wěn)定發(fā)揮,對考生來說更加公平。此外,“X+1+1”模式下備考訓練內容增多(耐力、下肢爆發(fā)力),運動技能所占比例較大,也加大了考生“突擊訓練”的難度,更有利于體育特長生公平競爭。評價者對“X+1+1”模式下的二級指標“有利于高中體育特長生升學”的評價等級高于“身體素質+非專項基本運動技能+專項”模式。
4)設計理念符合新一輪高考改革價值取向,與中學體育教學改革思想相吻合。
“X+1+1”模式“全面加特長,重運動技能”的選才思想符合新一輪高考改革“重特長”“重能力”的價值取向,設計理念符合目前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實際。中學體育教育重視運動技能、體育特長以及體育綜合素質培養(yǎng),也給學校、學生帶來更多自主權。中學《體育與健康》教科書中除了田徑、球類、武術、體操、游泳等項目外,還增加了冰雪運動和新興運動項目。如初中教科書中選編了花樣跳繩、民族健身舞,高中則選編了輪滑、攀巖、體育舞蹈、健美等內容。一些高中還開展街舞、踏板操、啦啦操、瑜伽、定向等項目。此外,中小學生參加校外體育特長培訓的也越來越多。目前,一些省市將體育舞蹈作為專項,而其它新興體育項目尚未列入體育統(tǒng)考中?!癤+1+1”模式下,學生自選項目進行一般運動技能展示,符合我國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實際情況,也能對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中學和積極參與的學生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回顧近20年來的體育高考統(tǒng)考模式改革,有的比較成功,有的是在走回頭路,有的則背離了高考改革初衷。在已有的4種體育統(tǒng)考模式中,相比較而言湖南模式最優(yōu),但也存在身體素質考查不全面以及測試工作效率低的問題?!癤+1+1”模式是在湖南模式基礎上提出的,其最大優(yōu)點是考查內容全面,能夠引導考生全面訓練,更加有利于高校體教、社體專業(yè)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此外,其設計理念符合新一輪高考改革價值取向,也符合中學體育改革實際,更加有利于社會公平。未來體育統(tǒng)考模式選擇時,“X+1+1”可以作為一種備選模式。面對新的時代背景和新一輪高考改革,體育統(tǒng)考決策部門要勇于摒棄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努力探索一些新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周國茹. 對體育教育專業(yè)招生有關政策問題的調研與考證[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9,18(4):35-37.
[2] 王志斌,康輝斌,程其練. 體育高考研究——中學體育高考指南[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3] 王樹宏. 體育教育專業(yè)招生術科測試模式的影響評價[J]. 體育學刊,2012,19(6):90-95.
[4] 教育部.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Z]. 1998.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Z]. 2018.
[6] 于素梅.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基本思路與多元途徑[J]. 體育學刊,2017,24(5):16-19.
[7] 諸大建,劉淑妍,朱德米,等. 政策分析新模式[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8]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發(fā)[2014]35號,2014.
[9]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Z]. 教基二[2014]10號,2014.
[10]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2018-03-02].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