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政治發(fā)展角度看黨的十九大召開的重大意義

      2018-01-22 14:35:18李肇忠
      桂海論叢 2018年3期
      關鍵詞:民主法治國家

      □李肇忠

      (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廣西行政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在政治學話語體系和人類政治實踐進程中,政治發(fā)展始終是政治文明進步的主題。政治發(fā)展意指政治制度的持續(xù)改善,它包括國家構建、法治建設、程序性的政治問責制三個要件。國家治理能力強、法治水平高、公民對社會事務程序性參與度高,而且三者之間水平大體均衡,就是政治發(fā)展方向對、水平高的表現。反之,則屬于政治衰敗的表現。

      2017年10月勝利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對推動中國政治良性發(fā)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從政治發(fā)展的角度觀察分析黨的十九大精神與諸多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政治現實意義。

      一、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國家構建的貢獻

      國家建構(nation building)是政治發(fā)展的首要任務。國家建構就是要建設強大的統(tǒng)治能力和有效政府。國家治理能力強意味著國家能給其國民一種明確的歷史方位感和方向感,能有效防范外敵入侵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并以此增強國民的安全感;它也意味著一個有效政府,即政府能夠有效執(zhí)行法律、確保公民與機構履行契約,能有效汲取財力以服務公共利益,能快速和有效地決策和落實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整套治國理政的政治原則和行動綱領,對于改善和加強我國的國家構建有重要意義。

      (一)黨的十九大精神給國民明確了歷史方位感和方向感。人類社會的政治實踐表明,政治發(fā)展的過程要有明確的方向性。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黨的十八大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明確了中國人民當前所處歷史方位的問題,這是決定將來中國要走向何方的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21世紀前半葉中國的奮斗目標,即解決了中國往哪里走的問題:在總體目標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乘勢而上奮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后再奮斗十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經濟建設方向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強調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堅持用五大發(fā)展新理念指導經濟建設以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明確“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yè)”[1];在政治發(fā)展方向上,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保證人民的政治參與權利,同時堅持厲行法治,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方略。這些目標與方向,既是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科學指南,又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政治原則。

      (二)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國家能力建設明確了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核心。工業(yè)革命以來,政黨政治是政治文明的顯著特征之一,能否有一個強大的執(zhí)政黨來領導國家奮勇前進、整合各種社會利益以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的高下強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要求“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1]。這種政治原則明確了中國只有一個權力核心和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它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國情,具有現實的合理性。一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中,中國社會是一個民族多元、利益多元、區(qū)域發(fā)展和群體發(fā)展不平衡的巨型復雜社會,社會自治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個體公民間的合作、妥協(xié)、尊重規(guī)則的意識與經濟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果缺乏一個強大的執(zhí)政黨總攬全局和居間協(xié)調,很可能會出現社會秩序混亂和不可預期,全國一盤散沙,地方保護主義、狹隘民族主義伺機卷土重來,如此一來,社會合作和契約履行將會舉步維艱,體制的宏觀效率和巨大市場規(guī)模的比較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政治發(fā)展更是無從談起。二是因為,當下我國正處于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些轉型包括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地區(qū)性大國向全球性強國轉型、人治法治混合型社會向純正民主法治型社會轉型、要素驅動型高速增長模式向創(chuàng)新驅動型高質量發(fā)展模式轉型、封閉型國家向高度開放型國家轉型、由鄉(xiāng)村農業(yè)社會向城市化、工業(yè)化、信息化社會轉型。能否以較小的代價實現平穩(wěn)轉型,事關民族復興偉大目標的實現。在這個轉型關頭,要處理好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關鍵是不能出現政治領導權力多元化、中央政治權威旁落和弱化的政治衰敗現象,只有執(zhí)政黨能夠實施堅強有力的領導,才能避免中國社會轉型在大功將成之際功敗垂成,能夠平穩(wěn)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上高收入國家的良性發(fā)展道路。三是因為,中國現實政治生活中山頭主義、朋黨政治、裙帶主義的幽靈時隱時現,寡頭分治、“龍多難治水”的政治衰敗現象一定時期內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果這種現象蔓延,后果嚴重:一會導致中央政令不通,政治決策難以落實,出現集體失責風險;二會導致選擇性執(zhí)行法律的后果,對圈子有利的就執(zhí)行,反之就公然漠視,這會遲滯法治國家的構建;三會導致高層不團結甚至嚴重分裂,引發(fā)嚴重政治危機。黨的十九大高度強調要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并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黨章修正案中加以確認,這是避免上述政治衰敗結局的有力保障。總而言之,國家治理能力強弱與有無政治領導核心和核心的強弱完全呈正相關關系。

      (三)十九大精神為構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和路線圖?,F代社會是工業(yè)化、信息化社會,與此對應的上層建筑就是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治理法治化、民主化、市場化、透明化、科學化和高效化。黨的十九大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根據十九大精神,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稕Q定》明確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統(tǒng)籌設置黨和國家機構,以建立執(zhí)政黨能夠發(fā)揮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領導作用所必須依托的黨政機構職能體系,實際上這樣的改革有助于增強國家施政能力。此外,這次機構改革要求落實“科學設置機構、合理配置職能”的原則,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tǒng)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lián)動,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jié)的問題”;還有,這次機構改革要求精干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科學配置權力,減少機構數量,簡化中間層次,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組織體系,這樣的改革無疑會更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廉潔高效政府的要求??傊@種以建設廉潔高效政府為方向的改革及其行動方案,無疑符合構建強有力的國家組織管理體系的政治發(fā)展要求。

      (四)黨的十九大為構建現代政治倫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現代政治制度是一部政治機器,那么,現代政治倫理就是這部機構保持高效持續(xù)運轉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從政治發(fā)展的角度來說,誠實守信、互惠利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樣的人與事適用同樣的規(guī)則這種在現代國家得到普遍認同的政治倫理,超越了基于血緣、同鄉(xiāng)、同窗、姻親、小圈子之上的熟人社會的特殊主義政治倫理和親緣選擇原則①,它是現代政治制度存在和發(fā)展的文化基礎,它使大規(guī)模的、高度流動的、遠程交往不斷擴展的陌生人社會中的社會交流合作成為可能。在這種陌生人社會中,如果普遍主義的現代政治倫理占據優(yōu)勢,人們就會習慣于制定和遵從共同認可的透明規(guī)則,可以計算如何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利益,從而采取理性的、長期的規(guī)劃與行為,社會交往成本將因此大大降低,集體行動的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為了在中國與時俱進的構建和完善現代政治倫理,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它融入社會發(fā)展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同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種結合,會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黨的十九大為國家建構夯實了國家認同(nation identity)的基礎?,F代世界上的國家,大多是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國家,國家建構的任務之一是把文化背景各異的各民族國民凝聚成一個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在此基礎上獲得國民對國家的高度忠誠、服從甚至獻身。認同是指個人在感情上喜歡和忠于某個人或某個團體,把自己的利益與這個人或這一團體的利益視為一致,使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方式與這個人或團體趨于一致。國家認同則是指一個人把自己歸屬于某個國家,進而在情感上親近它,忠于它,在思想上相信它,把自愿服從它、必要時為它犧牲當成自己的義務。缺乏國家認同的國家大多軟弱無力,因為民不知有國,不會忠誠他、服從它,國家也難以有效對國民進行社會動員。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為了強化國家認同,黨的十九大提出許多新理念、新舉措。在政治上,提出要實施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戰(zhàn)略,解決好不平衡發(fā)展的問題,“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凝聚國民方面,提出要“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lián)合的主題,堅持一致性與多樣性統(tǒng)一,找到最大公約數”。在民族事務方面,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1]在社會建設方面,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盡快實現養(yǎng)老保險全國統(tǒng)籌。在文化領域,培育和踐行超越狹隘民族認同、地域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國民忠于祖國,以此作為凝聚國民和強化國家認同的精神紐帶。

      二、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提出了諸多新思想、新舉措

      民主和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標配,是衡量現代政治發(fā)展的重要維度。黨的十九大在推進中國民主和法治建設方面有諸多原則規(guī)定和新舉措。

      (一)發(fā)展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建設包括民主權利和民主制度兩個重要維度。一是保障和擴展人民的民主權利。民主秉持主權在民原則,意味著人民在與已相關的公共事務上有發(fā)言權和表決權,在表決重大法律、政策和選擇政府領導人時實行多數決定原則,在決策通過之后國民還能夠依法參與協(xié)商和監(jiān)督政府執(zhí)法行為和政策落實。二是確立和不斷完善程序性的政治問責制。它實際上就是民主政治制度,是政治發(fā)展的要件之一。民主政治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來確保國家與政府對全體人民的社會整體利益負責,而不是只照顧權勢集團的利益。在程序性政治問責制下,政府及其官員的產生要體現程序性表達出來的人民意志,政府要時刻積極地、制度性和程序性地傾聽、吸納和回應民意,同時要平衡各階層之間的利益訴求。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十九大精神有很多新思想和新部署。

      第一,是對人民民主權利的強調。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xié)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成為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代表機關”[1]。

      第二,是對協(xié)商民主的強調。我國現階段的政治實踐中,在協(xié)商民主和選舉民主之間對前者強調得較多,堅信“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認為只有通過協(xié)商民主,才能夠把人民最廣泛地、最大限度地涵蓋進來、包容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笔糯筇岢鲆凹訌妳f(xié)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xù)深入參與的權利”[1],這無疑符合現代政治發(fā)展方向,是對中國政治發(fā)展的貢獻。

      第三,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十九大報告強調在新時代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種理念就是對全體人民高度負責的體現。

      (二)繼續(xù)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民主和法治是現代政治發(fā)展的雙子星,沒有民主,法治就會異化為個人獨裁;而缺乏法治,民主必然蛻變?yōu)槎鄶当┱?。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治的要件是民主立法和憲法法律至上,本質特征是憲法與法律成為全體國民公認與遵守的規(guī)則,任何個人與任何組織都不能凌駕于代表全民意志的憲法和法律之上。法治能給人以穩(wěn)定、透明和可計算的預期,能降低人們社會交往的成本和國家治理的暴力程度,能避免社會行為短期化。法治最能聚合人氣和財氣,是經濟穩(wěn)健發(fā)展的關鍵,因為經濟發(fā)展經常涉及契約、合同、產權的強制執(zhí)行,沒有明確的產權和合同的強制執(zhí)行,企業(yè)就難以超越熟人間互信的小圈子,無法在大型陌生人社會中有效運轉。為了建設法治國家,黨的十九大明確了許多重大原則,制定了許多行動綱領。

      第一,黨的十九大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重要保障。

      第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政治發(fā)展良好的國家,其法制應該是統(tǒng)一的,所謂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法制平等地適用于每一個人。

      第三,黨的十九大高度強調憲法與法律至上原則。法治要求國家通過法律監(jiān)管公共權力的運用,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少數特權者的例外,更不允許有人凌駕于憲法法律之上,要求法治政府體現平等、公正與規(guī)則精神。在這方面,十九大強調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1]此外,十九大還要求不斷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同時,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十九大對法治的高度強調,是對相當一個時期內法治不振現象的矯正。周永康分管政法工作期間,他本人就缺乏法治觀念,把法律丟到一邊,按照個人好惡辦事,在幾乎所有應該強調依法辦事的場合,都不依法辦事,不尊重法律,而是熱衷于“搞批示”,放縱膽大者妄為。王立軍及其上司薄熙來也視法律為兒戲,選擇性地隨意解釋法律和執(zhí)行法律,造成極為惡劣的政治影響。這種人治的行為,自然與政治發(fā)展的要求背道而馳。

      總之,十九大在法治理念的提法、法治實踐的要求方面,是符合政治發(fā)展的方向和要求的。

      三、在十九大精神指導下新時代推進中國政治發(fā)展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觀諸當代世界,大凡富強、民主、安全、高效、公正、廉潔的國家多是政治發(fā)展良好的國家,同時也有不少政治衰敗的國家。政治衰敗的國家起碼有三個共同表現:一是國家統(tǒng)治能力弱化,政府無法保障基本社會秩序,整個社會充斥暴力活動與不安全感,同時政府也無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二是法治水平低,缺乏穩(wěn)定、一致認可的社會組織規(guī)則和國家治理規(guī)則,統(tǒng)治者隨意修改法律以滿足自己的利益,并在治國中選擇性執(zhí)法,整個政治生活中裙帶主義、人身依附現象嚴重,公共資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血緣的遠近親疏和個人交情的深淺,“近水樓臺者先得月”;三是缺乏程序性的政府責任制,政府很難充分回應民意并實現各階層之間的利益大致平衡,政府官員與文官隊伍沒有成為優(yōu)秀的公共利益的守護人與信托者,統(tǒng)治者高層通過利益輸送換取依附者們的政治忠誠,中下層則用政治忠誠換取以權謀私的機會和執(zhí)法權,政府選人用人更多的是依據親疏和交情、而不是專業(yè)能力和行政倫理。這些政治衰敗國家貧窮、混亂的現狀警示我們: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想在競爭性的民族國家體系中不斷提升自己在國際分工鏈條上的位次,就要努力實現政治發(fā)展,避免沉淪到政治衰?。▏覚嗔^度分散化、國家能力不斷弱化)的狀態(tài)之中。鑒于外國政治發(fā)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在推進政治發(fā)展進程中尤其要注意協(xié)調解決以下問題。

      (一)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如前所述,政治發(fā)展是國家能力、法治和程序性問責制三者的大體平衡,任何偏頗都無法實現政治發(fā)展。在當下政治語境下,思想界存在只強調國家能力發(fā)展而忽視另外兩個方面發(fā)展的傾向,認為只要國家能力強大了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國家能力建設由手段變成了目的。要避免這種傾向主宰政治生活,有效的辦法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

      第一,不堅持黨的領導就無法實施堅強有力的領導,沒有足夠的國家能力去貫徹法律,法治就只能是紙上談兵,難以富國強兵,就會陷入雖有法治而施政乏力的局面。印度自1947年獨立之時起就有多黨競爭的民主政體,政治生活也不缺乏法治,但其國家統(tǒng)治能力一直非常軟弱,不能有效施政,在減少貧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民受教育程度、分配公平公正、公共衛(wèi)生服務、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表現,都遠遠落后于中國。根據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17年3月2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發(fā)布的《2016年人類發(fā)展報告》公布的數據,中國的人類發(fā)展指數②為0.738,排名第90位,而印度的僅為0.624,排名第131位,同年中等人類發(fā)展水平的指數為0.631,中國位于中等水平之上,印度則居于中下游。再說,沒有一定的國家能力作為基本秩序的維護者和基本公共物品的供給者,民主政治很可能成為只談索取、權利不談貢獻、義務的民粹主義狂歡,就象今天的希臘、委內瑞拉那樣。對于民粹主義,劉鶴說得非常深刻:“民粹主義的承諾改變了大眾的福利預期,加大了對政府的依賴,也放松了自己的奮斗決心,是效果極其負面的腐蝕劑。致命問題是,一旦大眾的福利預期得不到滿足,社會心理很快發(fā)生逆轉,并形成蔑視權威、拒絕變革和仇視成功者的強烈氛圍?!保?]民粹主義泛濫,基本上可以視為政治衰敗。

      第二,要清醒認識到國家能力僅僅具有工具價值,是手段而非目的,實現每個個體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國家能力建設的終極目的,而程序性的政治問責制使國家能力的發(fā)展變得“有價值”和合目的,法治與問責具有內在價值,只有國家能力這種工具服務于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時,才能視為健康的政治發(fā)展,離開價值目標去單純強調國家能力建設,國家主義最終也會南柯一夢。典型例證是1935—1945年間的德國,當年德國國家能力可謂強大無比,但最終還是走向窮途末路。

      (二)新時代要有新的政治發(fā)展理念與舉措。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與歷史背景下成型的,它滿足于當時的社會需求。制度一旦成型,又會具有相對的保守性與穩(wěn)定性,習慣于這種制度的人們傾向于保守它而不愿意改變它。一旦產生這種制度的歷史時代情景或社會條件已經發(fā)生變化,就需要這種制度做出適應性調整,否則就不能適應新形勢。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愿,勇于改革開放,讓黨和人民事業(yè)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边@段話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具有適應時代變革的主動心態(tài)。十九大報告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又確立了新的歷史使命、指導思想、發(fā)展理念、發(fā)展目標,提出新的政策部署。這更進一步說明黨具有順應政治發(fā)展的實際能力。具有主動改革的意愿和能力,不斷解放思想,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去講老祖宗沒講過的時代新話,無疑會把中國的政治發(fā)展推進到一個新境界。一句話,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會有政治發(fā)展。

      (三)改變人情社會、熟人社會中的人身依附文化。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天生有親緣選擇與互惠利他的傾向,即偏愛親戚與熟人。人的成長與成功離不開親戚與熟人的幫助或接濟,投桃報李被認為是天經地義和“懂事、懂做人”,一旦掌握了公共權力,都難免會有以權回報恩人、優(yōu)先考慮與滿足親人和門生故舊的傾向,容易拉幫結派容易淡忘了權力公共屬性,不再為整體人民負責。這種政治依附主義文化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是根深蒂固、非常頑固的,它與政治發(fā)展是不兼容的,往往會導致政治衰敗,是中國政治發(fā)展面臨的深層次難題?,F代政治要求遵循普遍主義原則與非人格化原則,在國家之中,規(guī)則體系反映普遍民意,不偏不倚地適用于任何個人和組織,規(guī)則面前無人享有例外的特權,國家政策要體現大局觀念和全體的根本、長遠利益。為了建設良好的政治文化,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大對黨員干部在政治倫理方面的要求:“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保?]這種理念,是消除人身依附文化的正確藥方,是實現政治發(fā)展的文化保證,所以,一定要貫徹落實。

      注釋:

      ①是指人類傾向于對與自己有遺傳關系或血緣關系的親屬做出利他行為,血緣越近,利他行為的頻度與強度就越高。

      ②通過人類發(fā)展中的人均預期壽命、教育及人均收入高低等三個領域的指標來衡量各成員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可以比較完整地反映出各國人民的生活現狀。

      猜你喜歡
      民主法治國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甘孜| 昌黎县| 且末县| 宁夏| 剑阁县| 确山县| 泰来县| 融水| 闵行区| 芜湖县| 和静县| 泗洪县| 大城县| 育儿| 泗洪县| 大同市| 花垣县| 大埔县| 绿春县| 华阴市| 社旗县| 怀仁县| 曲松县| 普洱| 双柏县| 靖西县| 连州市| 秦皇岛市| 剑川县| 鹤峰县| 宜阳县| 当涂县| 宁波市| 巴中市| 莲花县| 屏南县| 长岛县| 汽车| 藁城市| 乐至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