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蘇繼紅
【摘要】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設計思路是在歷史教學中提倡多樣的教學方法,以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在課堂學習中體驗情境、探究學習。采用情境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樹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以及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歷史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38-02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引領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模式,減少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距離感,構建學習平臺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感知歷史,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正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情境教學法的緣起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fā),通過師生引入,制造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早在古希臘時期,國外對情境教學就有所研究,如蘇格拉底在長久的教育實驗中歸納了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蘇格拉底方法”。而我國對情境教學的研究要從1978年李吉林老師進行教學實驗開始。李吉林老師針對小學語文整體的教學工作,尋求改革語文教學的方法,汲取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中的“境界學說”,將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讀寫與直觀教學相融合,探索出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性,提倡將學生帶到生活中去,通過自己的觀察、聆聽不斷積累經(jīng)驗,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感受中認識生活。情境教學關注兒童自身的發(fā)展,將語言表達與智力發(fā)育結合起來,利用課堂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舞臺,拓展思維,鍛煉能力。
二、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本課由三個子目構成,分別是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三者之間聯(lián)系緊密。為了聯(lián)絡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張騫奉皇命出使西域,領略了西域的自然地理風光和各部落的風俗傳統(tǒng),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部落的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發(fā)提供了一定準備;絲綢之路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甚至包括歐洲在內,成為區(qū)域間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紐帶;漢政府對西域的管理和經(jīng)營是開發(fā)西域和絲路暢通的保障。
依據(jù)課標要求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本課擬訂了如下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張騫出使西域,因其涉及歷史地理知識和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認識。
1.課前準備
根據(jù)教學內容,圍繞教學重難點,在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搜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材料、文物圖片。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西域”的概念、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等相關信息;并且對絲綢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發(fā)揮的紐帶作用有了初步了解。
2.課堂學習
(1)準備情境 導入“絲路”
播放紀錄片《中國通史》——“絲綢之路”片段,通過具體的語言、生動的圖像指出在廣袤的地球上,荒漠、峻嶺以及各種艱苦的環(huán)境曾妨礙著人類的交往,然而即便翻山涉水,人類交流與發(fā)展的腳步從未停止。經(jīng)過六七十年的修養(yǎng)生息逐步進入鼎盛時期的西漢王朝,沖破了自然的障礙,派出一支高規(guī)格的使團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以夾擊匈奴。
本課所學內容,學生缺乏相關體驗,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所以利用多媒體資源,準備情境,導入絲綢之路課題,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
(2)創(chuàng)設情境 重走“絲路”
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需要額外的輔助道具、華麗的舞臺以及標新立異的裝束,需要的是學生大方得體、貼切歷史的語言,并且在情境活動中同學間的協(xié)作能力。
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不能只顧熱鬧,嘩眾取寵,所以要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由于“張騫通西域”涉及到不常用的歷史地理知識是本課的難點,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圖片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克服難點。教材中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圖,結合學生課下搜集整理的資料,將班級同學劃分成四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化身為小導游,帶領班級同學“重走絲綢之路”。讓學生重走“絲路”一方面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路線的探索,好過教師的傳統(tǒng)講授。
(3)穿越時空 體驗“絲路”
張騫前往西域之前,漢與西域基本處于隔絕狀態(tài)。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帶動了區(qū)域間的交流,促成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與學習,是區(qū)域間交流的紐帶。
在“絲綢之路”的學習中,學生利用搜集到的材料,結合教師補充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史實或相關的考古資料,以“假如我生活在漢代我的生活將會”為主題展開討論,使學生以第一人稱表述,體驗開通“絲綢之路”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進而體會絲綢之路在區(qū)域間交流的作用。通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解決,從學生口中表述出絲綢之路的開通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學生在表述和體驗中建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較深刻的理解絲綢之路在區(qū)域間交流所發(fā)揮的紐帶作用。
3.課后延伸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fā)表演講,指出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我們了解即使我們分隔再遠,只要目標一致,只要我們敢于邁出第一步,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fā)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利用課前搜集到的信息以及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嘗試理解“絲綢之路”對當今的社會發(fā)展仍具有的重要意義。
三、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本課教學中,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多角度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以“假如我生活在漢代我的生活將會”為話題,模擬穿越時空,調動學生參與度。由于歷史學科課程資源龐雜,在教學中可運用的素材也很多,所以應該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特點,與過去搭建橋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情境教學法使歷史事件在課堂重現(xiàn),引領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歷史,在增強歷史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也樹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歷史教學情境中,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教材中,在信息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信息點。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結合日常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歷史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歷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夠辨別各種歷史解釋。歷史教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讓學生主動探究,協(xié)作解決。使學生完全融入到學習中去,一改以往學生的填鴨式學習,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初中實踐[M].北京:人民日報社,1996.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王鳳杰.教育碩士視閾下的中學歷史教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