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鳳
【摘 要】體悟學習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使學生的情感與能力得到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進行自主體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策略;體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堂,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為此數學教學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建構的過程。這種主動建構必須是學生對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體驗、反思的基礎上實現的。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認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學生都是有著豐富的人格、豐富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當今課堂上,越來越呼喚“體悟”教學。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幾點看法:
一、在猜想與探索中體悟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知識的內化過程。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體現知識發(fā)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向,使學習數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求和追求。
在“一位數除兩位數,除整百整十數”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體驗后,再把學生組織在猜想編好算的除法題“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這一極富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在學習中,我多次組織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并不在于學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確的結果、結論、重要的是通過猜想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學到探究知識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發(fā)現“75÷3= 65÷5= 84÷4= 42÷3= ”的多種計算方法。而學生對口算的感悟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生享受到探索活動的樂趣,對枯燥無味的口算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我認為在進行數學規(guī)律探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大膽地讓學生進行猜想。
二、在遷移同化中“體悟”學習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學生本人要把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出來,而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例如,以前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圓或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完整、牢固的數學知識體系,不利于學生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系。
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用已有的經驗來解釋同化新知的過程,也是未知與已有的經驗之間建立實質性聯系的過程?,F在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首先讓學生用1、2兩個數字組成盡可能多的算式并計算出結果。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溝通了數與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時,老師巧妙地提供8÷4、4÷2這兩個算式。學生借助它們,通過類比思考,發(fā)現了1÷2與8÷4等算式的本質聯系。這樣的教學善于把握學生學習的挈入點,引導他們著力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在捕捉聯系,發(fā)現竅門的“頓悟”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歷著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認知矛盾趨于平衡,認知結構得以拓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獲得知識,又發(fā)展思維,同時也在解決問題學習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在操作情境中“體悟”學習
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fā)現,在發(fā)現中體驗認知、情感、技能、態(tài)度才能協同發(fā)展,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這正是“學科本位”轉向“關注”學生。
在《什么是平均分》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設計了(1)畫一畫,(2)說一說,(3)分一分三個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平均分。讓學生結合圖形,揭示平均分的內涵,便于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使用,發(fā)展了思維能力。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泵總€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面對新的問題,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依靠各自的知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fā)現,在發(fā)現中加深對平均分的感受、體驗。
四、在師生評價中體悟學習
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對學生進行終合評價,使全體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每個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發(fā)展。朱熹不是說過:“大以成大,小以成小,無異人也”。在教學中,很注重從多角度地進行對學生評價。對于一些后進生實行“暫不答分”,“舍得送分”,對于一些特優(yōu)生的表現,實行“突破滿分”。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師生的鼓勵聲中,激勵聲中去體驗知識的來龍去脈,去攀登知識的高峰。課中,課尾的師生自發(fā)的熱烈鼓掌,既是對問題解決的評價,更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
總之,要實現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yōu)殛P注人的發(fā)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的機會,讓他們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祥芹.淺談如何讓小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數學《學周刊》,2014(15)
[2]陳閩.讓小學生在“體悟”中高效學習數學《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