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曲如意 王興伊
瘧疾指以間歇性寒戰(zhàn)、高熱、汗出為特征的一種傳染病。本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及山林多蚊地帶[1]。在有效抗瘧藥如青蒿素發(fā)現(xiàn)之前,瘧疾對人類侵害很大,甚至可作為影響戰(zhàn)爭走向的因素。正是基于此,屠呦呦發(fā)現(xiàn)“青蒿素”意義重大,也因為“青蒿素”挽救了數(shù)百萬患瘧疾的非洲百姓,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以及2016年中國最高科技獎。當慶賀屠老受中醫(yī)文獻啟發(fā)獲大獎之時,是否更應回溯歷史,看看古老中國對瘧疾的認識?正好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三詞:“瘧”(瘧)、“痎”、“痁”[2],準確反映漢代人們對瘧疾的認識,結合醫(yī)籍、諸子百家書中的例證,試辨析如下。
《說文·疒部》:“瘧,熱寒休作。從疒,從虐,虐亦聲?!倍斡癫米ⅲ骸爸^寒與熱一休一作相代也?!保?]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瘧”字的記載:“乙丑(卜),殻貞:王瘧,不佳?”此辭乃殷王患瘧疾之后,卜問是否病情惡化,招致禍孽?[4]《周禮·天官》中記載:“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5]《禮記·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熱不節(jié),民多瘧疾。”鄭玄注:“瘧疾,寒熱所為也?!保?]《孟子·離婁下》云:“今日我疾作?!壁w岐注:“疾作,瘧疾?!苯寡凇睹献诱x》中進一步解釋道:“瘧疾,寒熱暴至,故名瘧?!保?]又《釋名·釋疾病》中言:“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熱耳。而此疾先寒后熱,兩疾似酷虐者也?!庇伞隘憽敝中伪憧煽闯?,“瘧”有殘暴、兇殘之義,發(fā)病時寒熱休作有時,來勢迅猛,故得此名。正如《明醫(yī)指掌·瘧疾》中言:“瘧之為狀,焮熱如爐,振寒如冰,頭痛如破,咬牙嚼齒,有暴虐之勢,從病從虐,故名瘧?!薄端貑枴穼TO《瘧論篇》和《刺瘧篇》,詳細論述瘧疾的病因、病機、癥狀與治療原則和方法。如《素問·瘧論篇》載:“瘧之始發(fā)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薄端貑枴ご摊懫分醒裕骸胺仓委?,先發(fā)如食傾,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并根據(jù)寒熱發(fā)作的次序和寒熱偏盛的不同,將瘧疾分為寒瘧、溫瘧和癉瘧三種[8]。由此可見,“瘧”應為瘧疾的總稱。許慎對“瘧”字的解釋,準確概括出了瘧疾的臨床特點及病名內涵。
《說文·疒部》:“痎,二日一發(fā)瘧。從疒,亥聲?!倍斡癫米ⅲ骸叭酥^間二日一發(fā)為大瘧?!蓖躞拊凇墩f文句讀》中言:“謂隔一日也?!端貑枴酚虚g二日至數(shù)日者?!保?]《玉篇》:“痎,瘧疾,二日一發(fā)?!痹诠糯墨I中,“痎”字主要出現(xiàn)于醫(yī)學典籍之中。其中在《黃帝內經》中共出現(xiàn)6次。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有:“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睆埥橘e云:“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收斂,暑邪內郁,于是陰欲入而陽據(jù)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痎瘧?!贝颂庪m然闡述了痎瘧發(fā)病的病因病機,但并未詳細說明瘧疾的癥狀,故“痎瘧”應泛指瘧疾。又《素問·瘧論篇》中載:“夫痎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黃帝內經太素·瘧解》中認為“痎”當作“”,楊上善云:“,有云二日一發(fā)為瘧,此經但夏傷于暑至秋為病,或云瘧,或但云瘧,不必以日發(fā)間日以定也,但應四時其形有異以為爾?!保?0]《字匯·疒部》:“”同“痎”。又《類經》卷十六云:“痎,皆也;瘧,殘虐之謂。瘧癥雖多,皆謂之瘧,故曰痎瘧?!保?1]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中之“痎”字應是瘧疾的通稱,無論瘧疾日作、間日作、間二日或至數(shù)日作,皆用“痎瘧”概言之。
《說文·疒部》:“痁,有熱瘧。從廣,占聲。《春秋傳》曰:‘齊侯疥,遂痁’?!倍斡癫米⒃疲骸隘Z,有熱無寒之瘧也?!薄稄V雅·釋言》:“痁,瘧也?!薄队衿ゐ诓俊罚骸隘Z,瘧疾也。”在《禮記·曾子問》中記載:“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编嵭ⅲ骸隘Z,病也。以人之父母行禮而恐懼其有患害,不為也?!闭J為“痁”指疾病。又《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載:“齊侯疥,遂痁。期而不瘳?!倍蓬A注:“痁,瘧疾。”而對于“疥”字,注解頗有分歧??追f達疏:“‘疥’當為‘痎’,痎是小瘧,痁是大瘧,痁患積久以小致大,非疥也?!鳖佒圃凇额伿霞矣枴肪砹幸喾Q:“齊侯痎,遂痁。痎,二日一發(fā)之瘧。痁,有熱瘧也?!闭J為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fā)的瘧疾,后逐漸加重,轉化為熱瘧,若是疥癬,病情較輕,不足以轉化為像瘧疾這樣嚴重的疾病。陸德明對“疥”釋為“痎”提出了質疑,其在《經典釋文》中言:“若痎已是瘧疾,何為復言‘遂痁’乎?”[12]清代臧琳在《經義雜記》卷六中亦駁之曰:“今人病疥,亦多寒熱交發(fā),俗呼為瘡寒。轉變成瘧,勢所固有?!庇嘣漆墩J為此說有一定道理,認為瘧疾為病,先寒后熱,休作有時,而病之寒熱休作,不只是瘧疾一種疾病,疥瘡也可出現(xiàn)皮膚破潰,寒熱休作的癥狀[13]。因此,《說文》引《左傳》“齊侯疥,遂痁”一句中,“疥”應為“疥瘡”,而非“痎瘧”,齊侯初病疥瘡,病久不愈,出現(xiàn)寒熱休作,癥狀類似瘧疾,故言“遂痁”。
總之,瘧疾的古病名有很多,除《說文》所載“瘧”、“痎”、“痁”三字外,還有痎瘧、痁瘧、痁疾等名稱,在古代醫(yī)籍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病名為“瘧”和“痎瘧”。“瘧”字出現(xiàn)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字。三字廣義上講都可作為瘧疾的通稱,狹義上又有細微的差別,“瘧”為統(tǒng)稱,“痎”為二日一發(fā)瘧,“痁”為熱瘧。《說文》采用同義系聯(lián)的方法,將意義相近的三個字歸在一起,加以區(qū)分比較,指出疾病間細微的差別,不僅對瘧疾病名有了明確的界定,而且闡釋了瘧疾的發(fā)病特點和持續(xù)時間,反映了漢代人們對瘧疾已經有了系統(tǒng)和深刻的認識??梢姡墩f文》不僅是一部語言文字學著作,其為醫(yī)學的發(fā)展和進步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史料。
[1] 李經緯,余瀛鰲.中醫(yī)大辭典 [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107-1108.
[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55.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M].第二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0.
[4]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11.
[5]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1.
[6] 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23.
[7] 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582.
[8] 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325-344.
[9]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7644.
[10]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5:445.
[11] 山田業(yè)廣.素問次注集疏[M].北京:學苑出版社,1970:739.
[1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M].第二版.北京:中華書局,1990:1415.
[13] 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