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 薇 楊小偉 王 宇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麗珍寶,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擊性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分類上講,武術運動主要包括散打和套路兩種運動形式[1-3],武術套路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又被稱之為“套路運動”[2,4]。武術套路源于技擊,但它又不同于技擊?,F代意義上的武術套路運動在內容上是傳統(tǒng)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須是現代的、中西通用的,是一種被規(guī)范了的體育運動項目。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武術套路項目,是我國全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隨著武術套路的世界化傳播,也不乏世界錦標賽等國際性大賽。在當今世界體育科學迅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武術套路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在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中對武術套路項目競賽特點的認識模糊,以致在訓練上對周期性、訓練重點等方面仍然把握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擬以2017年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暨全運會資格賽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三個比賽大項的比賽成績、參賽運動員年齡和扣分情況為研究對象,通過相關數據的分析,探索武術套路運動員競賽特點及其對訓練的啟示。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2017年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暨全運會資格賽長拳系、南拳系和太極拳系三個大項的比賽成績、參賽運動員年齡和扣分情況?,F行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一共四個大項,分為長拳系、太極拳系、南拳系和小團體(見表1)[5-6]。其中,前三者分男女組,小團體項目為混合,一共7塊金牌??紤]到全國各省優(yōu)先重視前三個大項,且小團體項目當中的對練項目評分方法有別于其他項目。因此,本研究主要對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三個大項進行研究。
表1 2017年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項目詳情[6]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武術套路訓練方法、手段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進行歸納和分析。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3對所收集相關比賽項目參賽運動員年齡,以及比賽成績和扣分代碼,進行歸納、整理和統(tǒng)計。對相關比賽項目所有成績按專家意見進行分級,即:前3名成績?yōu)锳級,4-8名成績?yōu)锽級,9-16名成績?yōu)镃級,17-24名成績?yōu)镈級,25名及以上為E級,每級成績取該級內所有成績的平均值,所得結果用“Mean±SD”表示。同時,對相關比賽項目所有參賽運動員的扣分情況按扣分代碼進行統(tǒng)計。
1.2.3 專家訪談法
本研究對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比賽期間的教練員、武術家,以及相關武術套路訓練學專家學者和科研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武術套路運動員多年訓練階段、培養(yǎng)年限、成才情況、訓練內容、方法手段和訓練側重點等。
表2和圖1為2017年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暨全運會資格賽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參賽運動員年齡結構和水平分布情況。由表2和圖1可知,整體而言,A級選手的平均年齡為25.3歲;B級選手平均年齡為23.1歲;C級選手平均年齡21.4歲;D級選手平均年齡20.7歲;E級選手的平均年齡20.4歲。隨著比賽水平從高到低,參賽運動員整體年齡呈現出持續(xù)下降(見圖1a)。這表明,當前我國武術套路前三名運動員的年齡大概在25歲左右;而位于4-8名運動員的年齡大概在23歲左右;9-16名運動員的年齡大概在21.4歲左右;17-24名運動員的年齡大概在20.7歲左右;25名及以后的運動員年齡大約在20.4歲左右。水平越高,年齡差距相對大些,水平越低,年齡差距相對小。從性別上看,男女性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年齡隨著成績水平段的變化趨勢和整體水平一致,但是高水平段(A、B檔)運動員男性年齡比女性年齡大約1歲左右。
表2 參賽運動員年齡結構情況
注:* A=1-3名,B=4-8名,C=9-16名,D=17-24名,E=25名及以上
進一步觀察發(fā)現,本次比賽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項前三名運動員當中最小年齡為18歲,年齡最大為30.4歲,低于20歲的一共2人,30歲以上者共2人。半數以上運動員年齡位于25-30歲之間,約30 %的運動員年齡位于20-25歲之間(見表3)。據專家訪談得知,一般武術套路運動員從7-8歲左右開始培養(yǎng)。結合本次年齡數據可知,一般情況下,培養(yǎng)一名相對穩(wěn)定在全國前8名水平的運動員大約需15-16年,培養(yǎng)一名相對穩(wěn)定在全國冠軍水平的運動員大約需17-18年。但是,如果培養(yǎng)一名相對具有天賦的武術套路運動員,約10年左右的正常訓練培養(yǎng)就能獲得全國冠軍。
表3 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項前3名運動員年齡分布
圖1a 參賽運動員年齡結構成績水平分布
圖1b 參賽運動員年齡結構按成績水平分布
比賽水平A?B?C?D?E?總計總體次數(人次)1660181246494人均(人次/人)0.020.080.471.441.940.97按大項長拳系次數(人次)00146447125人均(人次/人)0.000.000.291.391.470.72太極拳系次數(人次)152352144225人均(人次/人)0.080.250.721.632.721.51南拳系次數(人次)01236555144人均(人次/人)0.000.030.481.351.310.77按性別男次數(人次)00849186243人均(人次/人)0.000.000.130.771.740.81女次數(人次)165213260251人均(人次/人)0.040.150.812.133.001.20按手持器械與否徒手次數(人次)011868122209人均(人次/人)0.000.030.381.422.301.06器械次數(人次)1542113124285人均(人次/人)0.030.100.531.451.680.91
注:* A=1-3名,B=4-8名,C=9-16名,D=17-24名,E=25名及以上
盡管整體上看武術套路冠軍運動員的年齡大約在25歲左右,這其中也存在具體的項目差異。如表2和圖1b所示,長拳系運動員在各個比賽水平段的平均年齡小于太極拳系和南拳系,而太極拳系運動員在各個比賽水平段的平均年齡明顯大于其他大項,南拳系居中。這一特點明顯表現在全國前三名的運動員(A級)身上,太極拳系A級水平運動員平均年齡26.9歲,南拳系A級水平運動員平均年齡25.1歲,長拳系A級水平運動員年齡23.5歲;到B級水平之后,除了長拳系運動員平均年齡略低,太極拳系和南拳系相差不大;C級之后,三個大項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相差不大。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太極拳系包括太極拳和太極劍,偏向內家拳,在動作外形上講求快慢有度、行云流水,在內涵發(fā)力上講求剛柔并濟、有張有弛,相對長拳系和南拳系兩種偏向外家拳的拳種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對完成太極拳和太極劍在內涵上的領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培養(yǎng)過程中,最先開始接觸的是長拳,其作為武術套路的基礎,是所有武術套路運動員的入門拳。
比賽過程中針對場上運動員的表現會出現扣分,且給出對應的扣分代碼。本研究詳細記錄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所有參賽運動員每場比賽的扣分情況,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比賽水平(A、B、C、D、E五級)分類,在扣分統(tǒng)計過程中記錄扣分次數(人次)和人均扣分次數(人次/人),所有統(tǒng)計結果見表3和圖2、3。
由表4和圖2可知,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三大項所有比賽總共有494人次的扣分,人均0.97人次,其中A級1人次,B級6人次,C級60人次,D級181人次,E級246人次,對應的人均扣分次數分別為0.02人次、0.08人次、0.47人次、1.44人次和1.94人次??梢姡w而言,平均每人扣分1次,從高水平至低水平(即A級至E級),人均扣分次數呈遞增趨勢(見圖2a),這也符合高水平運動員扣分少,低水平運動員扣分多的特點。
圖2b 參賽運動員扣分情況統(tǒng)計圖(按大項分)
圖2c 參賽運動員扣分情況統(tǒng)計圖(按手持器械與否分)
從性別上看,女性運動員扣分總次數和人均次數均高于男性,分別為251人次(女性)、1.20人次/人(女性)和243人次(男性)、0.81人次/人(男性),且各水平段上,女性的扣分次數和人均次數均高于男性。如表4所示,女性在A、B兩個水平級上均存在扣分,而男性無扣分,男性在C水平級上僅8人次的扣分,而相比較而言女性在該水平級出現了52人次的扣分,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D、E兩個水平級上。可見,對于武術套路項目,男子項目比賽水平高,比賽過程中出現錯誤動作導致扣分的情況小,而女子項目比賽水平相對低,比賽過程中出現錯誤動作導致扣分的情況相對較大,其原因可能和男子運動員下肢力量和爆發(fā)力好于女子有關。鑒于此,相比男子運動員,女子武術套路運動員在體能上應該更多地側重下肢力量和爆發(fā)力的訓練。
從大項上看,太極拳系扣分次數和人均次數最高,分別為255人次和1.51人次,其次為南拳系,分別為144人次和0.77人次,長拳系扣分次數和人均次數最低,分別為125人次和0.72人次。由此可見,太極拳系項目更容易被扣分,且該特點從各水平段的人均扣分情況也有所反映(見圖2b)。這表明,太極拳系項目是武術套路當中最容易出現扣分的項目。長拳系和南拳系兩個項目各水平級人均扣分情況相差不大,尤其反映在低水平階段(D和E檔),在中(B和C檔)水平階段兩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現在南拳系相對長拳系容易被扣分。該特點表明,在比賽過程中,長拳系競爭相對激烈,廣大教練員重視長拳系的訓練。
從參賽運動員手持器械與否上看,徒手項目整體扣分209人次,人均1.06人次,器械項目整體扣分285人次,人均0.91人次。可見,徒手項目人均扣分次數略高于器械項目。在各水平級上,本研究發(fā)現(如圖2c所示),高(A級)、中(B、C級)水平階段,器械項目的人均扣分次數明顯高于徒手項目,而在低(D、E級)水平階段,兩者相差不大(如D檔)或徒手人均扣分次數高于器械(如E級)。這表明,初學器械不難,然而,要想熟練地掌握某一種器械的使用方法,達到中、高水平卻需要很下一番功夫。
此外,本研究針對錯誤類型進行分類統(tǒng)計(如表4和圖3),本次比賽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所有出現的扣分代碼一共17種[6],經過歸納分類,總結出如下四大類:即動作細節(jié)類、失去平衡類、器械服飾類、其他類,具體見表4。
由表5和圖3可知,在所有的扣分點上,扣分最多的為大類中的失去平衡,共363人次,占所有扣分點的73.48 %,其次為動作質量類,共109人次,占所有扣分點的22.06 %,該兩類就占了所有扣分點的95 %以上,器械服飾類僅21人次,占4.25 %,其他類僅1人次,占0.20 %。在失去平衡類當中,主要出現的扣分點是晃動、腳碾動、跳動或移動,共出現了333人次;在動作質量類當中,主要出現的是腿法、跳躍和步型這三種基本動作未達到動作質量要求。綜上可知,對于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最為重要的是把握好下肢,下肢的力量、爆發(fā)力和穩(wěn)定性。相關訓練學專家和武術套路教練員認為,下肢首先應當具有較好的力量,以此為基礎才能有良好的爆發(fā)力和穩(wěn)定性,這樣運動員才能跳的高,落地穩(wěn),才不會出現落地過程中失去平衡這樣的扣分點。其次,腿法、跳躍和步型三種動作未達到動作質量要求不僅需要下肢力量、爆發(fā)力和穩(wěn)定性,同時也需要運動員對三種基本功的熟練掌握程度,以及日常訓練在動作質量細節(jié)上的嚴格要求。在日常訓練中把握好這幾點,才有可能在比賽場上避免出現絕大部分的扣分點,進而躋身高水平行列。
表5 扣分類型分類說明和情況統(tǒng)計
注:扣分類型參考《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2012年中國武術協(xié)會審定)
圖3 扣分類型統(tǒng)計
本研究主要針對長拳系、太極拳系和南拳系各小項的成績進行分析,涉及男女長拳、男子刀術、男子棍術、女子劍術、女子槍術、男女太極拳、太極劍、男女南拳、南刀和南棍,一共16個小項。比賽得分總分10分,分為動作質量分、演練水平分和難度完成分三類[6]。本研究按照A至E級對所有小項各級的成績進行平均,并計算出相鄰兩級之間成績差值,詳見圖4。
圖4為16個比賽小項A至E級相鄰兩級成績差值的平均值。由圖4可知,B級和A級之間動作質量分相差0.01分,演練水平分相差0.05分,難度完成分無差別;C級和B級之間動作質量分相差0.04分,演練水平分相差0.03分,難度完成分相差0.01分;D級和C級之間動作質量分相差0.11分,演練水平分相差0.04分,難度完成分相差0.08分;E級和D級之間動作質量分相差0.12分,演練水平分相差0.06分,難度完成分相差0.34分。歸納起來,圖4具有如下特點:
1)各相鄰級之間演練水平分均存在差異,但是差異不大,如B級和A級相差0.05分,C級和B級相差0.03分,D級和C級之間相差0.04分,E級和D級相差0.06分;
2)E級和D級運動員的差別主要在難度分上,其次為動作質量分;
3)D級和C級運動員主要在動作質量分上相,其次為難度完成分;
4)C級和B級運動員水平相對接近,主要差別在于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難度分值上相差不大;
5)B級和A級運動員的差別主要表現在演練水平上,在難度上完全沒有差別,在動作質量上存在微小的差別。
上述特點表明,在日常訓練過程中,可以根據運動員的比賽水平級別在訓練過程中有所側重,具體如下:
1)對于水平較低的運動員,如D、E級水平,教練員在訓練上的重點應該側重在難度動作上,其次放在動作質量細節(jié)上;
2)對于較高水平的運動員,如A、B級水平,教練員的訓練重點應該放在演練水平上,這要求在日常訓練過程中強調運動員每個動作的精、氣、神,并要求運動員理解自己套路的內涵,通過肢體語言去展現自己套路的內涵;
3)對于任何水平的運動員,都要注重動作質量,隨著水平的越來越高,動作越來越熟練,使得動作質量分越來越高,但仍然不排除高水平運動員(A級)失誤的情況,這也就要求武術套路運動員只要開始專項動作的訓練,就要嚴格要求自己的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做到盡善盡美。
圖4 比賽成績各級之間差值情況(16個小項差值平均值)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一般情況下,武術套路運動員培養(yǎng)周期約15-16年,培養(yǎng)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全國冠軍需17-18年,然而對于具有天賦的運動員該周期可縮短至10年。
2)相對于長拳系和南拳系,太極拳扣分較多,女性較男性扣分較多,且大部分扣分為失去平衡類扣分,其次為動作細節(jié)扣分,該兩類扣分類型占所有扣分的絕大部分;
3)低水平運動員之間的成績分值差異主要在難度分,其次在動作質量分,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成績分值差異主要在演練分。
根據本研究結果,在武術套路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給出如下建議:
1)應重視武術套路運動員的長期培養(yǎng),在基礎訓練或初級訓練階段,應重視以長拳為主的基本技術訓練和基本功訓練;
2)對于較低水平的運動員,訓練中應側重難度動作的完成和動作質量,對于較高水平的運動員,訓練中應側重演練水平,比賽場上的表現力;
3)在體能訓練上應重視下肢的力量、爆發(fā)力量和穩(wěn)定力量訓練,同時結合專項發(fā)展下肢對應的專項跳躍、爆發(fā)力量等訓練;
4)重視針對女性運動員的下肢力量訓練;
5)在多年訓練的各個階段,應重視基本功訓練和專項基本技術訓練,日常訓練中嚴格要求每一個技術動作細節(jié),以達到專項技術動作的高度自動化并長期保持的目的。
[1] 曾于久, 肖紅征. 對武術概念及層次分類的研究[J]. 體育科學, 2008, 28(10): 86-91.
[2] 邱丕相. 中國武術教程簡編本[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37-39.
[3] 洪浩, 李印東, 于翠蘭, 等. 競技武術研究進展(2008-2011年)[J]. 搏擊(武術科學), 2012, 9(11): 1-7.
[4]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 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武術(套路)[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315-317.
[5] 曹運華, 李文忠. 第12屆全運會武術設項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 2010(10):54-61.
[6] 中國武術協(xié)會(審定). 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