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 毛春美 夏艷梅 張陳梅 陳美娟 楊春燕
【摘要】目的 觀察改良胃管留置長度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應用價值。
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01月~2018年8月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按照技術規(guī)范要求留置胃管,對照組胃管插入的長度為發(fā)際到劍突,45~55 cm;觀察組胃管插入長度為發(fā)際到劍突再加上10 cm,55~65 cm。結果 觀察組鼻飼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低于對照組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胃內殘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觀察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我們增加胃管插入長度10 cm,胃管可到達胃體與胃竇部,可以減少鼻飼并發(fā)癥,準確反映胃殘留量。
【關鍵詞】改良胃管留置長度;腦卒中;吞咽障礙;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1..02
近年來腦血管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腦出血以及大面積腦梗死最為嚴重,常因為吞咽障礙及意識障礙需要留置胃管,將藥物及流質飲食經胃管注入胃內,達到治療和營養(yǎng)支持目的[1],插入胃管進行鼻飼雖然屬于醫(yī)院常見的一類護理技術,倘若操作護理不當,會引起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影響患者康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本文在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中應用改良胃管留置長度,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00例,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發(fā)病后24~48 h置入胃管;無嚴重代謝性疾病史,無經鼻留置胃管禁忌癥。隨機分為觀察組(n=50)、對照組(n=50)。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腦出血18例,腦梗死32例;年齡50~94歲;神經損傷評分7~17分。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腦出血19例,腦梗死31例;年齡52~91歲;神經損傷評分8~16分。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參加研究的護士均經統(tǒng)一培訓,考核合格。置管前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評估有無置管風險。評估患者口鼻腔內分泌物情況,必要時床旁準備吸引器,先吸凈分泌物。按照技術規(guī)范要求留置胃管:對照組患者平臥位,取14號胃管一根,胃管插入的長度為發(fā)際到劍突,
45~55 cm;觀察組胃管插入深度為發(fā)際到劍突再加上
10 cm,55~65 cm。所有患者除胃管留置長度的區(qū)別,其余護理措施相同。鼻飼流質為勻漿膳,由我院營養(yǎng)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按照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膳食標準進行配制。
1.3 觀察指標
①鼻飼并發(fā)癥包括返流、嗆咳、誤吸等。②胃內殘留量監(jiān)測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17.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t檢驗,計量資料實施x2檢驗。
2 結 果
觀察組鼻飼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00%低于對照組3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照組胃內殘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觀察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大多伴有意識障礙、吞咽障礙而不能經口自主進食,因此,為了保證患者的基本營養(yǎng)需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減少誤吸導致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有吞咽障礙的患者,常需要留置胃管[3],患者在發(fā)病早期由于腸內營養(yǎng)的減少,會使病情出現(xiàn)惡化,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大概在24 h~48 h之間實施腸內營養(yǎng)支持,如果患者的腸胃功能正?;蛘呋菊?,那么營養(yǎng)支持的最佳方式為腸內營養(yǎng),通過腸道的吸收,腸內營養(yǎng)制劑進入肝臟,而后合成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整個輸注過程與人體生理功能相符,腦卒中患者大多腸胃功能基本正常,因此應該予以鼻飼實施腸內營養(yǎng)支持[4]。
傳統(tǒng)胃插管長度按照“發(fā)際-劍突”體表測量法測量胃管插入長度,但大量研究結果顯示該長度下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此時胃管前端僅達到胃賁門或胃體部,不能確認插管成功,且經鼻飼后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5],改良插入胃管長度,胃插管長度到達55~65 cm時,胃管即可到達胃體、胃竇部,可有效地抽取到胃液。因此適當增加胃管插入長度,不僅提高判斷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可有效降低患者鼻飼時食物反流[6]。觀察組鼻飼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00%(返流1例、嗆咳2例)低于對照組38.00%(返流7例、嗆咳8例、誤吸4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常規(guī)胃管置入后,胃管末端無法充分接觸胃內容物,造成胃內殘留量監(jiān)測時回抽減少,不能準確反應胃內殘留情況,改良插入胃管長度以后胃管末端在胃體部,保證胃管側孔全部在胃內,回抽胃液量更能準確反映胃內殘留的情況[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胃內殘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觀察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改良法留置胃管,更能準確監(jiān)測胃內殘留量,通過胃內殘留量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胃潴留,減少誤吸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改良插入胃管長度,胃管末端能夠處于合適的的位置,能夠提高判斷插管成功率,準確監(jiān)測胃內殘留量,有效減少降低患者鼻飼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 敏.重癥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鼻胃管長度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7,49(3):297-298.
[2] 杜 樺,鐘 潔,等.延長鼻胃管置入深度對降低重癥腦卒中患者誤吸率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5):135.
[3] 居媛嬡,張子薔.改變鼻胃管置管長度和鼻飼體位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13):63-65.
[4] 左金梅,陳鴻梅,蘭 鴻,等.3種胃管留置長度在腦卒中患者應用中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6,30(5):1755-1757.
[5] 金小娟,姚梅琪.正確定位鼻胃管置入長度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5,14(11):102-1025.
[6] 朱美紅,時美芳,萬里紅,等.吞咽-攝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49(3):294-298.
[7] 陳鴻梅,鄧麗媛,王艷紅,等.腦卒中患者胃管留置長度的循證護理實踐與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3):2132-213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