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貝貝
【摘要】目前,“醫(yī)教結合”已經成為當代特殊教育的必經之路。由“醫(yī)教結合”演變的“康教結合”在山東省已從2013年正式展開,建立了幾十所“康教結合”實驗學校。從學前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內涵出發(fā),探討康教結合在學前聽障兒童中的集體語訓、個別化教學、家庭教育中具體應用。
【關鍵詞】康教結合學齡前聽障兒童教學實踐我國有1700多萬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0~6歲聽力障礙兒童為15.8萬人,每年新增2.3萬人。研究表明,2~7歲是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關鍵期,錯過關鍵期的早期補償將使兒童的缺陷或障礙無法補救或降低補救的時效性。
聾兒康復是一門集耳科學、聽力學、電聲學、心理學、語言病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的交叉學科。聾兒康復教育理論體系由聽覺康復、言語矯治和語言教育三大模塊構成。聽覺康復的重點在于解決聾兒“聽得明白”的問題;言語矯治的重點是解決聾兒“說得清楚”的問題;語言教育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通過語言學習,使聾兒能夠“交流自如”。這三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聾兒康復教育體系。在具體指導聾兒康復教育實踐中,我校采用以HSL理論為基礎的康復教育1+X+Y的聾兒康復教育的操作模式。1+X+Y模式從集體教學、個別化康復和家庭康復三方面入手,將聽覺康復、言語矯治和語言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真正做到機構康復與家庭康復相結合,集體教學與個別化康復相補充。教師、家長、治療師多管齊下,共同實現聾兒全面康復的目標。
本文將從集體教學、個別化教學、家庭康復三個方面,探討康教結合在學前聽障兒童生活和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加強集體教學(1)
集體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聽障學生進行康復教育的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入聽力語言康復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內容涵蓋了學齡前聽障兒童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的課程結構和實施細則,充分體現了全面康復的教育理念。教師和聽障學生通過點觸就可以輕松地展示和運用各種多媒體素材和教學課件,兒童參與性高,課堂氣氛活躍。該系統(tǒng)內容共分5個主題,我們通過主題課進行集體康復教育,以強化聾兒的口語。同時,在集體課的語言訓練中我們根據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學生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融入呼吸、發(fā)聲、共鳴、構音和語音等相關知識,針對學生存在的言語問題進行指導與糾正,培養(yǎng)他們對詞句的理解、表達能力及主動交流的意識,并提高其口語交流能力。
一堂集體語訓課,我們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分別為熱身階段、導入階段、學習階段、游戲階段和結束階段,在熱身階段我們主要進行呼吸放松訓練,具有針對性的口部運動訓練等。導入階段主要是根據課程的內容需要進行相應的導入,可以是游戲導入、兒歌導入、謎語導入、教師語言描述類導入、聆聽導入,等等。學習階段是根據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學習,并巧妙的融入呼吸、發(fā)聲、共鳴、構音和語音等相關知識。以課題《小樹葉》為例,兒歌小樹葉的主要詞匯是以“p”為主,發(fā)好“p”,需要雙唇緊閉并送氣。因此,在上課時要加大對這方面的練習。如練習雙唇緊閉時可使用海苔,感受送氣時使用易吹起的衛(wèi)生紙或者白紙。
游戲階段是以游戲的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和掌握,游戲的內容一定要簡單易懂且符合所學知識。結束階段,可以以老師語言總結或者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結束。
二、加大個訓力度(X)
個別化康復是由康復師利用現代化設備,對學前聽障學生聽覺功能、言語技能、語言能力、認知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評估,并結合其在集體康復教育、家庭康復教育中的有關問題,制定相應的聽覺康復、言語矯治、語言康復、和認知訓練的計劃。簡單的說,我們對聽障學生實施個別化康復的程序為:評估→制定訓練計劃→實施訓練方案→階段總結→再評估→制定新的訓練計劃→實施新的訓練方案→進行新的總結。
以王同學為例,王同學入學時3歲8個月,佩戴電子耳蝸,開機時間為2014年7月,聽力補償效果最佳。入學評估處于聽覺識別階段中的自然環(huán)境聲階段,根據評估單,找到她聽不清楚的幾種自然環(huán)境聲,制定相應訓練方案,通過聽覺評估訓練儀進行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次評估,如果通過評估,再進行下一項韻母識別的評估,根據韻母評估報告單制定相應的訓練方案,如此螺旋上升的進行個別化訓練。
三、強化家庭康復(Y)的作用
家庭康復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家長實施康復的過程。家庭康復是康復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強化家庭康復的作用。
1.家長培訓。我們通過舉辦家長培訓班,對家長進行定期培訓;制作視頻及電子課件,對家長進行康復教育指導。讓家長及時掌握最新的康復知識和動態(tài),保持語訓的連續(xù)性。
2.家訪。通過家訪能及時了解聽障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tài),讓每一個學生不在學校卻繼續(xù)享受學校給予的關愛,耐心傾聽家長對我們工作的反饋和建議,不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加深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3.親子課程。讓家長有針對性的學習關于自己孩子的康教結合知識和技能。為了給學生提供最為適合和恰當的康復計劃,在制定個性化計劃時邀請家長到校和老師一起制定。
4.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和多媒體與家長進行交流。早8:00~8:30、晚16:30~17:30是我園最熱鬧的每日家園交流時段,在接送兒童時間內,利用家園聯系反饋表,向家長反饋孩子一日在園康復教學情況,并根據家庭訓練記錄和家長進行交流,對家長進行手把手的指導。
5.家長開放日。我們對家長開放教學,通過觀摩教師對聾兒實施的集體康復和個別化康復過程,讓家長掌握和兒童的溝通交流方式,掌握康復技能和方法,靈活運用康復用具,為家庭康復提供學習模板。
四、輔助工作
1.建立學生個性化成長檔案。每學年我們?yōu)閷W生建立檔案,包括入學前的基本信息、入學初聽覺、言語、語言、認知等評估報告,以及階段或每學期的評估報告和康復訓練計劃,做到一人一檔;同時,收錄了每個學生在康復過程中個訓課和集體課的康復教案。
2.開展家校合作網上交流活動。成立家校合作QQ、微信群,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時掌握最新的康復知識和動態(tài),保持了語訓的連續(xù)性。推送公眾號,讓家長和社會人員了解學校最新動態(tài)和學生的最新情況。
3.為保證語訓效果的連續(xù)性,多次組織保育員培訓,讓住校的學生在晚間也能夠順利實施教學。
4.康復的最終目的是讓聽障學生回歸社會。我們定期到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通過深入課堂、游戲互動等形式,不但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主動交往的意識,促進其語言的發(fā)展。
5.培養(yǎng)一支高素質的醫(yī)教結合綜合康復的教師隊伍。我們采取重點培養(yǎng)與統(tǒng)一培訓相結合,外派培訓、校本培訓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提高教師隊伍“康教結合、綜合康復”教育理念及水平。安排骨干教師到華師大等專業(yè)機構培訓,聘請專家指導、個人自學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對特殊教育及醫(yī)療康復技術、心理、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技能,提高教師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萬慧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補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杜曉新,黃昭鳴,宋永寧,季佩玉,陳茜.聾兒康復教育中的HSL理論及其操作模式[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6,(01):39.
[3]周紅省,易海燕,黃昭鳴,季佩玉,杜曉新,陳茜.1+X+Y聾兒康復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