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萬 睿 程秀華
眉毛缺損是頭面部燒傷后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其治療對恢復患者面貌、滿足患者美觀需求非常重要[1]。我科采用頭皮島狀皮瓣法進行眉再造, 即一期手術在患側顳部頭皮下埋置合適的擴張器擴張頭皮瓣, 二期手術切取以顳淺動脈為蒂的軸型島狀擴張頭皮瓣, 轉移至患側眶上緣進行眉再造。而二期手術應選擇在毛發(fā)密度最適宜時(密度接近健側眉毛)進行, 才能使雙眉更加協(xié)調, 獲得最佳手術效果, 提高患者滿意度。因此, 觀察皮瓣及毛發(fā)生長情況, 確定最佳的二期手術時間至關重要。我科護士在為患者進行擴張器注水期間應用計算機輔助進行精確毛發(fā)計數, 使再造眉毛毛發(fā)密度接近健側眉毛, 取得了較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科2015年3-12月行眉再造術的患者12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齡20~37歲, 單側眉毛部分缺損8例, 單側眉毛缺失 4例。選取2016年1-7月行眉再造術的患者12例作為實驗組, 其中男性5例、 女性7例, 年齡18~37歲, 單側眉毛部分缺損7例, 單側眉毛缺失5例。2組性別、年齡、眉缺損情況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 包含心理護理[2]、皮瓣護理、擴張器超聲導入護理、負壓引流管護理[3]、血腫的觀察、疼痛及飲食的護理[4]和出院指導等。 對照組通過肉眼觀察, 估計擴張頭皮毛發(fā)密度介于70~80根/cm2[5]時, 即準備第二期手術。
實驗組則采用“標記-拍照-計算機輔助觀察計數”的方法在皮瓣擴張期定期對毛發(fā)密度進行精確計數, 具體措施如下。護士用記號筆在頭發(fā)部位和健側眉毛部位各標記1.0cm×1.0cm范圍, 數碼相機拍照后用計算機圖像處理軟件放大圖像觀察計數。前期每2周對毛發(fā)密度進行觀測, 在注水后期每次注水后都要對毛發(fā)進行計數。待擴張頭皮毛發(fā)密度較健側毛發(fā)密度差為-3根/cm2時, 即可準備第二期手術。
術后1個月,統(tǒng)計2組患者雙側眉毛根數,并計算雙側眉毛差值(雙側眉毛差值=健側眉毛根數-術側眉毛根數。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雙側眉毛差值以中位數(95%CI)表示,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檢驗水準為α=0.05。
實驗組雙側眉毛差值為14(9,20);對照組為34.5(27,41),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337,P=0.019)。
眉再造術是指對于眉缺失或眉損傷的患者行頭皮片帶血管蒂的島狀皮瓣移植術,而選擇皮瓣毛發(fā)密度最適宜的時機進行移植對獲得最佳手術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科通過“標記-拍照-計算機輔助觀察計數”定期對毛發(fā)密度進行觀測, 待擴張器置入切口愈合后再通過向擴張器內注水調控擴張頭皮毛發(fā)密度, 使患者普遍獲得較好的療效。隨訪時發(fā)現,雖然密度較健側眉毛稀疏,但由于頭發(fā)直徑比眉毛直徑粗,所以視覺上密度非常接近。
再造頭發(fā)的生長速度要比正常眉毛快,因此也要注意修剪時間節(jié)點。一般每隔3周就需要對再造眉毛進行適當的修剪,以使兩側眉毛長度顯得一致。隨訪6~8個月的患者反饋,這個階段再造眉毛的修剪可以間隔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后期間隔時間逐漸延長。由于手術分期,治療時間長,建立良好的醫(yī)護患互動關系對于保證手術成功至關重要[6]。良好的醫(yī)、護和患三者間的互動關系可以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并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尤其是一期手術后,在護理上一定要加強皮膚保護,避免擴張皮瓣發(fā)生破潰、感染、壞死。護士要做好相關健康和護理知識科普教育,使患者及家屬掌握擴張器注水期間的注意事項。本研究中24例患者再造眉毛均成活,對照組有1例術后皮瓣顏色輕微暗紅色,在1周內通過護理顏色轉為膚色。未發(fā)生感染、血腫、壞死等手術并發(fā)癥。隨訪6~24個月,患者恢復好。
瘢痕性禿發(fā)是整形外科常見疾病[7],該類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往往伴隨眉毛缺失或者部分缺損[8]。通常需要分次分步驟來治療此兩類組織缺損,無形中增加了手術次數,延長了治療時長,也增加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將兩個治療方案聯合起來,利用擴張器來調控毛發(fā)密度,同時修復瘢痕性禿發(fā),使臨床效果和時間經費節(jié)省得到了很好的結合。此方法可以根據個體毛發(fā)濃密差異通過擴張器注水的量來進行調節(jié),方法簡單方便,臨床容易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