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錫鋼 陳利芳(指導) ,2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針刺補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針灸治療原則,狹義是指針刺補瀉手法[1]。針刺補瀉是針灸臨床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歷代學者醫(yī)家無不遵循《靈樞·經脈》中的“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這一針灸臨床的基本治療原則?!鹅`樞·九針十二原》提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這表明針刺方法在疾病的補虛瀉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現代針灸臨床往往過多地追求高效、便捷或針具針法的創(chuàng)新,而將很多傳統(tǒng)的針刺手法摒棄不用,更談不上針刺補瀉,以致于中國古代針灸的精髓幾乎僅僅存在于文獻資料中或教科書上。筆者認為在針灸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傳統(tǒng)理論的理解、分析和挖掘。在《刺法灸法學》的學習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歷代針灸典籍對某些補瀉手法的解釋存在不同見解,甚至有矛盾之處,其中尤以“疾徐補瀉”這一針刺補瀉操作手法存在較多爭議。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結合古籍原文、醫(yī)家見解和現代研究幾個方面,擬對疾徐補瀉之各種觀點進行如下剖析。
對徐疾補瀉脈象的描述主要見于《內經·靈樞》各篇,如《靈樞·終始》“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意思是說脈動“疾”者屬實,需馬上瀉實;脈動“徐”者屬虛,需以補法[2]?!鹅`樞·九針十二原》提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本裴樖侵感螤詈陀猛靖鳟惖木欧N針具,其中還包括按摩用的圓棒和割治用的小刀[3],而針刺補瀉主要體現在毫針的操作中,故九針中的其他多數針具是不可能完成包括“徐疾補瀉”在內的針刺補瀉。有學者認為“疾”與“徐”是最基本的脈象,通過脈之徐疾來判斷人體虛實是當時常用的診斷方法[4]。故“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是對脈象的描述而非針法。然而近代臨床所提的28種脈象中存在“疾脈”,如疾脈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病癥[5]。但是筆者發(fā)現歷代醫(yī)家學者對于脈學的研究和整理中并未明確提出“徐脈”這一概念,若非要以脈率遲緩作為特征,則勉強可用遲脈類代替,但醫(yī)家普遍認為遲脈脈來遲緩,一息不足三至,主寒證[6]。由此看來,上文張氏認為脈“疾”者屬實,需馬上瀉實等,這與脈學理論和臨床實際相違背,脈象對應個體的虛實錯綜復雜,有真假虛實和陰陽格拒之癥候,尚且中醫(yī)講求四診合參,若單憑脈象施針也與中醫(yī)整體觀念相違背。故以脈象論疾徐補瀉實有不妥。
以出針速度論疾徐補瀉一直是歷代針灸家重視的環(huán)節(jié)。如明代徐鳳《針灸大全》“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即醫(yī)家在進行針刺操作時,注意進針和出針要做到輕柔緩慢,不能急迫失常,否則容易損傷病人氣血。至此以后,“出針貴緩”一直是醫(yī)家遵守的針刺一大準則,故有學者認為只有在緩慢出針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施以補瀉手法[7]?!端貑枴ふ{經論》則提到:“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贬槍Α把蛔恪钡难a法,需待脈動變大,迅速出針,以防出血??梢娧a法出針宜快,瀉法則宜慢[2]。此外,張氏[8]還通過統(tǒng)計《內經》提及針刺補瀉的原文,發(fā)現針刺補法操作均為快出針,瀉法為慢出針?,F中醫(yī)藥高等院校主流教材[3]也認為徐疾補瀉中補法出針時快速拔出,瀉法出針時緩慢出針。根據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者認為,在“出針貴緩”的大前提下,出針速度的快慢可以起到不同的補瀉作用。氣血同源,均為人體屬正一派,補法用于虛證快速出針,可防止體內正氣隨針耗散,有利于機體恢復功能;瀉法用于實證緩慢出針,可導邪外出,瀉其邪氣。故以出針速度論徐疾補瀉的確符合理論和臨床實際。
針刺補瀉關于留針時間的論述亦多見于《素問·靈樞》?!鹅`樞·根結》:“……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滑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慓悍滑利也?!比绻选皻饣闯黾病薄皻饣瑒t針小而入淺”“淺則欲疾”連在一起,把“氣澀則出遲”“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也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氣滑即出疾”的“疾”與“氣澀則出遲”的“遲”相對應而意思相反,是指氣出的快慢,“淺則欲疾”的“疾”與“深則欲留”的“留”相對應而意思相反,是指留針時間的長短。因此“刺之徐疾”所指,為針刺時留針時間的長短[2]。《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逼渲小凹病迸c“留”相對,也能夠說明“疾”的意思有可能是短留針,故疾徐補瀉也可能指留針時間的長短?!端貑枴め樈狻穭t提出“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以強調留針時間長短及出針時按閉針孔快慢解釋“徐疾”[10]。從針灸臨床來看,留針是為了守氣并維持一定強度的針感而獲得更好的療效[3],一般來說體質壯大肥胖的人宜久留針,體質瘦弱的人留針時間宜短[11]。由上可知,基于中醫(yī)典籍記載和針灸臨床操作,留針時間均和針刺補瀉有關,且徐疾補瀉也符合這一基本原則。
《靈樞·小針解》:“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毙旒惭a瀉應明白“內”“出”的含義?!皟取敝赣善ね獯倘?,“出”指退出皮外,徐與疾指進針(由皮外刺人)或出針(退出皮外)過程的操作速度[12、13]。說明疾徐補瀉著眼于針刺的整個過程,而提插補瀉主要是根據針體在穴位內提、插手法輕重來區(qū)別補瀉,具體操作在進針得氣后進行?,F代針灸相關教材[3]也沿用了這一觀點,明確指出:疾徐補瀉體現于整個針刺補瀉操作過程中的速度與時間,不單指進、出針時的操作。因此,疾徐補瀉強調的是整個針刺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徐疾補瀉和提插補瀉不僅不矛盾,反而有相輔相成之意。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能量角度研究針刺過程是針刺研究的一大熱門,有學者認為經絡實質(即針體周圍軟組織)是個無限大粘彈性體,而針體為一圓柱體,從而建立粘彈性力學模型[14]?,F代科學研究表明,針刺過程是外部機械能量從腧穴的輸入過程,它使腧穴和經絡組織產生受迫振動[15],并以2~15Hz(赫茲)左右的次聲波攜帶能量沿經絡傳播[16]。針刺補瀉中提插和捻轉的基礎動作均為直進式能量輸入,包括捻轉在內,其能量輸入方程的數學形式基本相同[17]。而現代科學從能量角度分析了行針手法的刺激,其中主要以提插和捻轉兩個行針手法為例,并未有學者直接從針刺補瀉角度進行能量分析。但是筆者認為,行針手法也是針刺補瀉的操作基礎,可以看出提插補瀉和徐疾補瀉均是針體在人體組織內做上下運動,故其能量的產生形式是一致的,產生的主要是橫波[18],其差異主要體現在振幅和頻率上。單就徐疾補瀉的能量來說,并沒有直接證據支持補法和瀉法的能量差異。故針刺補瀉和能量可能存在密切關系,但其機制未明,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以脈象論徐疾補瀉認為脈疾需瀉實,脈徐需補虛。其次,以出針速度論疾徐補瀉認為快速出針可防止正氣外泄,利于補虛;緩慢出針可導邪外出,利于瀉實。再有,以留針時間論疾徐補瀉認為疾指短留針為補法,徐指長留針為瀉法。此外,以針刺過程論徐疾補瀉認為補法緩慢進針快速出針,瀉法快速進針緩慢出針。筆者認為以脈象論疾徐與中醫(yī)脈象理論存在矛盾,也不符合中醫(yī)整體觀念,缺乏理論和現實依據;而針刺徐疾補瀉是貫穿進針、留針到出針的整個過程,故出針速度、留針時間和操作過程應該綜合考慮,尤其不能斷章取義與提插補瀉的手法作對比。若綜合上述觀點,著眼于針刺過程,補法進針求徐,出針求疾;瀉法進針求疾,出針求徐。值得注意的是,不論補瀉,均有疾徐的操作,故筆者認為“疾徐補瀉”這一概念類似古漢語“互文”這一修辭,不能簡單地認為補法就是疾,瀉法就是徐。最后,依據物理學研究,認為提插補瀉和疾徐補瀉還是存在差異,但其具體差異地方和差異大小不明,并且高等院校教材編寫時,兩種手法在臨床操作和理論學習均以提插補瀉為主,而將徐疾補瀉列為其他補瀉手法[3]。
針對針灸古代典籍的記載,不同典籍和醫(yī)家,甚至同一本著作會有不同的觀點。單就《黃帝內經》一書而言,其作者和具體成書時間不能確定,故可能出自不同醫(yī)家觀點。筆者認為疾徐補瀉自古以來就受到醫(yī)家的爭議,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歷代學者并沒有直接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來否定前人,而是嘗試從不同角度去闡發(fā)其內涵。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特點不一樣,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也不同[19],應該捋清每種手法的起源、發(fā)展,確定手法的操作[13]。
作為中醫(yī)針灸的學子,通過對徐疾補瀉問題的層層剖析,對這一問題有了深刻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發(fā)現了這一領域尚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問題,如針刺補瀉的能量研究,為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此外,針灸醫(yī)學博大精深,對其科學論證的過程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也時刻鞭策后學積極探求其中奧秘。
[1]王啟才.針灸解惑[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89.
[2]張晨光.“徐疾補瀉”質疑與考辨[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613-614.
[3]方劍喬.刺法灸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34-35.
[4]胥榮東,張軍偉.“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釋疑[J].中國針灸,2006,26(2):154-155.
[5]李燦東.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117.
[6]覃驪蘭,藍毓營,王天芳.遲數脈臨床主病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11(2):1467-1469.
[7]朱安寧,孟憲軍,馮丹丹.“出針貴緩”淺析[J].中國針灸,2013,33(5):419-421.
[8]張晨光,陶廣正.《內經》針刺補瀉操作要素解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4(5):298-301.
[9]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87.
[10]劉建民.《內經》針刺補瀉手法新釋[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2):17-18.
[11]孔冬冬.留針時間探討[J].河南中醫(yī),2014,34(1):130-131.
[12]趙京生.針灸關鍵概念術語考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373-374.
[13]于慧娟,孫英霞,張昕,等.對提插補瀉與徐疾補瀉方法的認識[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3,31(11):811,827.
[14]王凌,陶明德,丁光宏.中醫(yī)針刺兩種不同手法對機體應力作用及其能量傳播[J].醫(yī)用生物力學,2003,18(4):195-201.
[15]王西明.針刺過程能量的輸入[J].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08,27(2):202-204.
[16]王鴻漠.中華經絡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206-207.
[17]王西明.針刺能量的物理學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2):4346-4348.
[18]王西明.提插與捻轉手法輸入能量的比較分析[J].中國針灸,2011,31(1):71-74.
[19]姬曉蘭.單式補瀉手法的起源與發(fā)展[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