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 趙錦剛 文甲明
腎盂旁囊腫是一種靠近腎盂腎竇特殊類型的囊腫,與腎盂腎盞不相通,因其朝腎竇內延伸,體積較小就可壓迫腎盂腎盞,繼發(fā)引起腎積水、腎結石。因此,與其它位置的腎囊腫相比,治療上應更積極主動。目前,治療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的方法較多,如開放手術、經皮腎鏡手術、腹腔鏡手術等,但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并發(fā)癥多、手術操作復雜、住院時間長。作者采用輸尿管軟鏡聯(lián)合鈥激光治療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取得較好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至2017年5月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的患者,其中符合病例納入標準、病歷資料完整并定期隨訪的患者共11例。納入標準:滿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的診斷標準[1-2],年齡>50歲,腎結石長徑<2cm,囊腫直徑<5cm。排除標準:既往有上尿路結石手術及盆腔手術史;腎輸尿管先天性畸形;輸尿管狹窄;術前合并尿路感染未控制;嚴重心肺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凝血功能障礙;膀胱攣縮。其中男7例,女4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2.3±3.7)歲。左側6例、右側5例。合并高血壓3例,糖尿病1例。囊腫大小約3.5cm×3.0cm~4.8cm×4.3cm,CT值 約 10~23HU, 平均約(14±2.1)HU;腎結石直徑約1.0~1.8cm,平均約(1.5±0.3)cm,結石CT值約690~1180HU,平均(870±140)HU,結石位于上盞5例、中盞4例、下盞2例?;紓妊巢克崦?例,血尿2例,腎盂積水3例。本組患者術前均行CTU檢查,腎盂旁可見邊界清楚均勻低密度的類圓形影像,增強掃描無強化,未見囊實性改變,顯影的腎盂、腎盞受壓并拉長,部分腎盞積水并伴有結石。
1.2 手術方法 11例患者術前均在患側輸尿管放置F6雙J管2周。采用全身麻醉,取截石位。先采用F8/9.8輸尿管硬鏡觀察膀胱情況,拔除雙J管,向患側輸尿管置入黑泥鰍導絲(美國COOK),留置導絲并退鏡。沿導絲置入F12/14輸尿管軟鏡鞘(美國COOK),移除內芯,沿擴張鞘插入Olympus電子輸尿管軟鏡直至腎盂輸尿管交界處,觀察腎盂腎盞、囊腫及結石情況。腎盂腎盞黏膜淡藍色半透明凸起處為腎盂旁囊腫的位置,插入200μm光纖,功率3.0J/10Hz,在囊壁菲薄凸起最明顯的無血管處切開1~2cm開窗引流,使囊腔和腎盂相通,勿損傷腎實質和腎盂腎盞黏膜血管。同期用鈥激光治療腎結石,取石網籃取出碎石。術后留置F6雙J管,其近端放置于囊腫內以便充分引流。術后1~3個月拔除雙J管,定期復查B超、CT。1.3 療效評估[3-4]治愈:影像學囊腫幾乎消失,腎結石已清除,腰部酸脹等癥狀消失,腎積水消失或明顯減少。好轉:影像學囊腫直徑縮?。?0%,殘留結石<5mm,腰部酸脹等癥狀改善好轉,腎積水有所緩解或輕度腎積水。無效:影像學囊腫大小無明顯變化,殘留結石>5mm,腰部酸脹等癥狀無改善,腎積水無緩解。
11例手術均Ⅰ期成功完成,手術時間69~118min,平均88min,其中囊腫處理時間21~39min,平均28min,術中無中轉開放手術者,無大出血、集合系統(tǒng)穿孔、尿外滲、感染性休克、腎周血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復查血肌酐正常。術后隨訪3~12個月,囊腫消失8例、縮小3例,無囊腫及結石復發(fā)。5例術后腰背部酸脹明顯改善,2例腎盞積水消失,1例高血壓患者血壓恢復正常。
腎盂旁囊腫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靠近腎盂腎竇的非遺傳性腎囊性疾病,其包括起源于腎竇的囊腫為腎盂周圍囊腫,起源于腎竇外,侵入腎竇的囊腫為腎盂旁囊腫[5]。在組織學上,腎盂旁囊腫可分為尿源性和非尿源性兩種。尿源性腎盂旁囊腫是由腎實質向腎門延伸而形成的[6]。非尿源性腎盂旁囊腫又分為漿液性和淋巴性,前者是由于腎竇血管性疾病或廢用性萎縮造成漿液滲出聚集形成,后者由于腎盂淋巴管慢性炎癥刺激,局部梗阻,淋巴管擴張而導致。本病在臨床上并不多見,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大多數(shù)患者年齡>50歲。腎盂旁囊腫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早期壓迫腎盂腎盞引起腎積水或合并腎結石,可引起腰酸、腰痛、血尿、泌尿系感染及高血壓等癥狀,但也有部分患者無任何癥狀。本病主要靠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B超及CT因其確診率高一般作為首選檢查方法。IVP及MRI可以進一步明確囊腫與集合系統(tǒng)有無交通及囊液成分的預判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目前治療方法較多,其宗旨是充分引流囊液,徹底處理結石,解除梗阻,防止復發(fā)。傳統(tǒng)開放手術雖成功率高,技術成熟,但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大,住院時間長,恢復慢,現(xiàn)已逐漸被微創(chuàng)手術所替代。近年來,經皮腎鏡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尚徐敏[7]等通過對11例腎囊腫合并腎結石的患者采取經皮腎鏡手術取得良好的效果,認為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但對于初學者,定位和囊腫切開操作要求高,有一定風險,因在超聲定位中腎囊腫和腎積水的聲像相似,難以區(qū)分,建立手術通道相對困難,且在囊腫切開內壁時易損傷腎蒂血管而造成大出血。因此,該術式并發(fā)癥較多,學習曲線較長。腹腔鏡手術雖然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但對于術者操作要求較高,特別是在游離腎盂旁囊腫時要保護腎蒂血管,另外切除囊壁的范圍要求足夠大,以防止再次復發(fā)。近年來,輸尿管軟鏡已被公認為治療<2cm腎結石的一線治療方案[8-10]。作者認為輸尿管軟鏡聯(lián)合鈥激光Ⅰ期治療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具有以下優(yōu)勢:(1)該術式無任何切口,采用經尿道輸尿管徑路,更符合人體自然腔道徑路,創(chuàng)傷更小,恢復更快。(2)可同期處理腎盂腎盞結石,包括腎盞憩室亦能Ⅰ期處理,簡化手術流程,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另外,雙側病變可同期處理。(3)對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有出血傾向、重度肥胖、高齡合并基礎疾病、既往有手術史等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且可以重復操作。
在輸尿管軟鏡治療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手術中,作者認為:(1)術中要保持視野清晰,一旦出血將直接影響腎盂旁囊腫的探尋及結石的處理,并且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2)術中準確定位腎盂旁囊腫是手術的關鍵。一般較大囊腫且囊壁較薄時,可見深藍色囊壁,且與腎盂黏膜有明顯的界線,此時較易區(qū)分;當囊壁較厚時,僅能見到類圓形囊腫向腎盂內突起,可以增加灌注液速度和壓力,并觀察囊腫壁與腎盂波動情況,有助于確定囊腫位置。當囊腫較小且與腎盂關系不密切時,需在B超引導下行腎盂旁囊腫穿刺并注入亞甲藍溶液為術中準確定位。(3)囊壁切開時必須避開腎血管。先在囊壁無血管區(qū)最薄處蠶食狀開窗,伸入鏡體檢查囊壁有無異常及新生物,必須警惕囊性腎癌,再由中心向外周弧形切開,在近腎門處囊腫切開時需要靠近背外側,避免損傷腎蒂血管。切開引流的窗口應足夠大,使其與集合系統(tǒng)完全相通,防止再次復發(fā)。(4)術后雙J管需放置于囊腔內,一方面可以起到支撐作用,充分引流囊液,促進囊腫盡快縮小,另一方面雙J管可以刺激囊壁產生炎癥反應致其粘連閉鎖,減少囊腫復發(fā)。一般雙J管留置時間1~3個月。
隨著輸尿管軟鏡技術逐漸成熟,只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采用輸尿管軟鏡聯(lián)合鈥激光治療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是安全可行的,且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無復發(fā),患者更易于接受。因此,此技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