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虹 楊俊華
摘要 通過多年的田間試驗研究,結合芒市生態(tài)、生產實際,總結出一套適應山區(qū)、半山區(qū)的早秋麥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并提出該技術的推廣對策,以期為提高農民早秋麥種植技術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 早秋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對策;云南芒市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028-01
芒市地處低緯高原,熱量豐富,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長冬短、干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9.6 ℃,年平均降水量1 654.6 mm,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日照時數2 252.9 h,蒸發(fā)量1 723.6 mm,無霜期315 d。早秋麥是指在無灌溉條件旱地,利用早秋季節(jié)豐沛的自然降雨及光熱條件進行播種的小麥。早秋麥因種植時間較早,能有效利用秋季豐富的雨熱資源,避過或減輕常規(guī)麥面臨的干旱、霜凍等不利因素,從而獲得較高產量。芒市早秋季節(jié)雨量豐沛、熱量豐富,可充分利用早秋雨水播種麥類作物,增加一季糧飼收入,促進農民增收。芒市常年種植早秋麥逾200 hm2,主要集中在山區(qū)、半山區(qū)缺乏灌溉條件的地方種植,多年來面臨單產低、農村勞動力減少、品種混雜、種植戶種植水平有待提高、栽培管理粗放等問題。通過多年的努力及積極推廣新品種,結合芒市山區(qū)實際,總結出一套早秋麥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深受農戶歡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以德麥10為例,2017年在芒市勐戛鎮(zhèn)大新寨進行早秋麥種植小面積示范,平均產量6 099 kg/hm2,較大面積應用品種增產15%。田間表現為分蘗力強,抽穗整齊,株型緊湊,群體結構好,穗層整齊,成熟落黃及田間熟相好,落粒性一般,抗病性好,抗倒伏,經濟性狀及豐產性好。
通過推廣早秋麥種植可以充分利用種植區(qū)早秋季節(jié)豐富的光熱資源、雨水資源及冬閑土地、增加復種指數,產生經濟效益;通過與水稻、玉米、煙草、甘蔗、果樹等作物的合理輪作、套種,增加復種指數及生物多樣性,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改良土壤結構,減少病蟲草害及農藥的使用,促進芒市山區(qū)冬季農業(yè)協調發(fā)展;抗病品種的推廣,整個生育期間不需農藥防治病害,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芒市農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較好的促進作用。
1 早秋麥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
1.1 選地整地
早秋麥適宜在德宏州海拔1 200~2 000 m區(qū)域種植。應提高整地質量,做到精耕細作。小麥前茬作物多為水稻或玉米,應在水稻收獲后及早翻犁曬田,進行深耕、細耙田塊2次,做到土碎墑平,利于苗全、苗齊。大春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除盡雜草;及早犁耙,犁地深度25~33 cm,不漏耕漏耙,土壤上松下實,耙深耙細,無明、暗坷垃,以達到保墑、滅草、減少肥水消耗和增加養(yǎng)分的目的[1]。早秋麥也可采用免耕半免耕栽培技術種植,利用殘茬覆蓋、保墑蓄水、秸稈還田,增強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良性物質循環(huán),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免耕半免耕種植需結合化學除茬除草進行。
1.2 選擇良種
選擇適應當地生態(tài)條件且具有抗旱、耐寒的高產優(yōu)質品種,可選用云麥53、云麥57、川麥107、宜麥1號、臨麥6號、臨麥15號、德麥10號等品種。播種前進行曬種及藥劑拌種可提高出苗率。
1.3 播種
早秋麥播種時間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應抓住雨季尚未結束、土壤潮濕、墑情好的有利時機及時播種。適期播種范圍內,一般播量為150~270 kg/hm2,如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差或整地質量差、土壤肥力低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播種量[2]。播種方式可采用撒播方式,播量要精確,播深3~5 cm,播種均勻,深淺一致,覆種淺而不露種。免(半)耕栽培方式,可進行淺耙蓋種。
1.4 合理施肥
早秋麥均為自然灌溉,施好肥是豐產、高產的關鍵。施用堆肥或農家肥30 t/hm2、復混肥或鈣鎂磷肥600 kg/hm2,于耙前均勻施入;苗期利用秋雨適時進行追肥,可用尿素225~300 kg/hm2于雨后撒施??勺懔孔贩?次,以保證小麥整個生育期需肥[3]。小麥開花以后,為了及時滿足植物對養(yǎng)分的需要、延長葉片的功能期、促進灌漿、增加粒重,需及時進行根外噴肥。根外噴肥肥料利用率高達80%~90%,而且植物吸收快,是經濟用肥的有效措施。
1.5 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小麥生長期間應經常視察苗情,注意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小麥蟲害多為蚜蟲、粘蟲及棉鈴蟲,可用避蚜霧、敵敵畏、吡蟲啉等噴霧防治;對危害嚴重的銹病、白粉病,可用粉銹寧、代森鋅、多菌靈進行防治[4]。適時進行中耕除草和化學除草,在小麥苗期拔節(jié)前可用75%巨星15 g/hm2兌水450~600 kg/hm2防治闊葉雜草,或用6.9%驃馬750 g/hm2防治禾本科雜草。
1.6 收獲
當葉片、穗及穗下間呈金黃色,穗下第1節(jié)呈微綠色,籽粒腹溝變黃、極少部分呈綠色、內部呈蠟質狀態(tài)、含水量25%~30%時及時搶收。
2 推廣對策
2.1 加大推廣良種力度
培訓指導農戶選用正規(guī)種子公司生產的種子,進一步提升農戶科學選擇品種的意識,同時指導農戶加強曬種及藥劑拌種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知識的學習。
2.2 加強宣傳
通過整合項目,積極對基層農技人員、廣大農民開展宣傳、培訓,加強對新品種的認識,提高科學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科學指導,實地實踐,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
2.3 開展技術培訓
定期組織農業(yè)專家針對基層科技人員及種植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廣大基層農技人員及農民對早秋麥新品種的認識,強化豐產栽培技術,提高規(guī)范化栽培水平,為農民增收致富打下堅實基礎。
3 參考文獻
[1] 程加省,于亞雄,楊金華,等.云南早秋地麥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yè)科技,2011(6):37-38.
[2] 楊俊華,閆信會,唐李軍,等.德宏州氣候條件與小麥生產[J].云南農業(yè)科技,2008(增刊2):54-56.
[3] 李惠蘭.地麥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04(11):9-10.
[4] 王桂梅.淺談夏津縣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5(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