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看了斯媛老師的《規(guī)范操作顯微鏡》微課和論文,我很有感慨!
因為以前的大多數(shù)研究,關注的都是“微課如何支持‘學”,如微課支持學生自定步調(diào)的學習、微課支持教學流程的變革(即翻轉課堂)等。
然而,只單純研究這個方向,無疑也有短板。比如說,是不是不管什么樣的微課,學生學起來都會提升學習效率呢?會不會有的微課使學生更愛學、學得更通透,教學效果更好呢?
所以,微課的作用,必須要從“教”與“學”兩端來看。換句話來說,微課除了要能支持“高效地學”外,還必須要能夠“高效地教”,也就是指微課本身如何更加高效地表達知識。
知識的高效表達,首先當然需要做好教學設計。然而,對微課來說,只有好的教學設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恰當?shù)摹懊襟w表達”手段的參與,才能更大幅度地提升知識表達的效果。
斯媛老師的《規(guī)范操作顯微鏡》微課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難得的樣本,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好的“媒體設計”對知識表達的巨大價值。該微課直指傳統(tǒng)實驗教學的痛點:教室物理空間有遠有近、角度各異,而顯微鏡本身又較小,因此教師的教學展示極不清楚。無論是顯微鏡的結構,還是操作步驟(“對光”步驟),教師在講臺上邊講邊展示顯微鏡是很難讓全體學生都看到的,更談不上“看清”。
對于實驗教學來說,如果看都看不清楚,后續(xù)的學生動手實驗必然是混亂不堪,錯誤百出,教師只能事后彌補,去充當救火隊員。
因此該微課在設計時,就立足于展示的“清晰性”,即無論是顯微鏡的結構,還是操作顯微鏡的步驟,都盡量做到畫面足夠大、足夠清晰,采用大量特寫鏡頭,去展現(xiàn)事物的細節(jié)、操作的細節(jié)。僅此一點,再加上微課的情境感較強(如背景音樂)、代入感較強(畫面足夠大會使人產(chǎn)生“代入感”),就足以讓全體學生“非常安靜”“聚精會神”地觀看微課了。這就是僅僅在課堂中播放微課,居然也能大幅提升教學效率的背后原因。
在作者的文章中,播放微課(取代傳統(tǒng)講授)的效果是極為顯著的:不僅在當堂實驗中讓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達成目標,而且在后續(xù)更復雜的實驗操作中也大幅提高了目標達成率!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微課!
本微課并不是為參賽所作,完全是作者一個人用業(yè)余時間完成,采用的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技術手段,即PPT制作理論部分,手機錄制操作部分,Camtasia進行簡單視頻合成(當然,想要把PPT制作得好,把視頻拍攝得好,還是需要一定的水準和多次打磨的)。
當然,微課只在課堂播放,雖然可行,但并不是最佳的使用方法。如果能有技術條件,讓學生實現(xiàn)“自定步調(diào)”地觀看微課,并邊觀看微課邊進行實驗操作,那就一定會有更令人驚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