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wèi)國
摘 要:數(shù)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貫穿“探究”與“體驗”的理念。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運用問題情境導入,激發(fā)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強化概念理解;進行有效的練習與交流,深化學生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問題情境;操作;體驗;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4-0080-01
數(shù)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基于有效的探究活動來推動的。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以促進數(shù)學能力的提升。本文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一、運用問題情境導入,激發(fā)探究欲望
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學生的發(fā)展應成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課程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序曲,好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軸對稱圖形”時,教師首先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用電子白板出示一張兒童畫的飛機圖畫,然后與學生交流:大家一定非常喜歡畫畫,這是一位小朋友畫的一架飛機,你們覺得翅膀畫得有什么問題呢?好多同學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飛機的兩只翅膀一長一短。此時,教師給予認可:是呀!兩只翅膀不一樣,怎么能飛上天呢?之后,教師利用軟件“希沃助手”對圖畫進行了修改,讓學生看到“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然后,教師相機引出所學內(nèi)容:認識軸對稱圖形。可見,借助不對稱的圖形導入課程,讓學生去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進而引入生活中對稱的現(xiàn)象。這樣就能夠很快抓住學生求索的目光,激發(fā)探究熱情。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強化概念理解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在認知活動中,“看到了”也許很快就忘記,“聽到了”也許能記住,但只有“做過了”才能被理解。在此思想指導下,結合數(shù)學學科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務必多多指導學生去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感悟與發(fā)現(xiàn),強化概念的形成與運用。
1.在觀察與操作的基礎上,歸納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軸對稱”這一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例如,教師可出示蝴蝶、蜜蜂、天壇等圖片,要求學生用心觀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最后,在學生擁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思考之后進行歸納:“像這些上下或左右兩邊完全相同的物體,都是‘對稱的?!蓖瑫r要求學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找出具有這一特點的物體。通過對所舉例子的點評,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對稱”的內(nèi)涵。為了鞏固“對稱”這一概念,教師還可設計“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實際操作。在學生獲取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教師還可以運用反證來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非對稱的圖形,要求他們嘗試著進行對折,看看能否“完全重合”,進而判斷該圖形是不是軸對稱性圖形??梢?,教師用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對稱現(xiàn)象引出軸對稱圖形,設計意圖是鮮明而有效的,有利于促進學生一步一步地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2.通過動手操作,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三次操作活動:一是由教師進行的示范性操作。教師剪出軸對稱圖形,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了方法與步驟,理解了“軸對稱”的形成。二是要求學生模仿操作。教師出示幾種軸對稱圖形,要求學生任選其一把它剪出來,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三是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并剪出來。完成這一任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進行有效的練習與交流,深化學生認識
學生對圖形特征的認識遵循著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則,課堂上憑借有效的練習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深化認識。例如,對于軸對稱圖形,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事物體現(xiàn)出的對稱之美,那么,在幾何圖形中是否也存在著軸對稱圖形呢?教師首先將這一問題拋出,學生在頭腦中呈現(xiàn)著、檢索著。在斷定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拿出紙張,制作相關圖形并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對折加以驗證。接著,再運用一個反例提升學生的認識——探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知道不管用什么方法對折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然后,教師進一步設疑——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說理由: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所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問題呈現(xiàn)出來之后,有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畫出相關線段來佐證自己的判斷,并在小組內(nèi)展開交流,教師結合學生交流進行小結。最后,完成課本上的“想想做做”,進一步提升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上述教學活動,有直觀判斷,有操作驗證,或者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感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又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綜上所述,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夠?qū)ⅰ疤骄俊迸c“體驗”的理念貫徹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憑借自己的一雙巧手和慧眼去操作、去識別,并通過交流來完善自己的認識,這些教學設計都較好地契合了課程改革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胡林芳.基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
[2]何勤.試論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教學[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