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怡
【摘要】“如何使每一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智慧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習通常是與問題相伴,課堂教學由問題貫穿始終.因此,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有層次的提問,適時恰當?shù)奶釂?,及時的追問,機智的反問等不單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還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熱情,啟迪學生智慧,還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學科素養(yǎng);有效提問;啟迪智慧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教師能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這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話.課堂是動態(tài)的,是千變?nèi)f化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始料不及的偶發(fā)事件,這是教育的本質(zhì)特點.動態(tài)開放的課堂需要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采取得當?shù)拇胧﹣聿粩嗟卣{(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數(shù)學學科通常都是與問題相伴,學科的發(fā)展主要是由問題來推動的,因此,數(shù)學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也體驗在教學問題的設置中,教師設計有層次的提問,適時恰當?shù)奶釂?,及時的追問,機智的反問等不單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還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數(shù)學品質(zhì).
一、問在關鍵處:促進思考,逼近本質(zhì)
場景回放: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新課伊始,我先設計一個比賽:用指定長度的小棒圍三角形,先請男女生各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男生組小棒分別長:5 cm,10 cm,12 cm;女生組小棒分別長:5 cm,6 cm,12 cm.男生組很快把三角形圍好了,而女生組卻遲遲無法實現(xiàn),因為其中的兩根小棒總是首尾不相接,怎么辦呢?女生著急得想哭了,這時候我問:“請問你的這三根小棒怎樣才能圍成三角形?”女生:“老師,這三根小棒我怎么也圍不了三角形呀……”師:“你確定它們真的圍不了嗎?”女生:“確定.”然后我轉(zhuǎn)向全班問:“大家都確定嗎?”全班異口同聲回答說:“確定!”我知道學生在剛才觀察女生代表圍三角形的過程中大部分人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了,于是,我及時追問,驅(qū)動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那你們知道怎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呢?再拿些小棒來圍,在小組里試試看,好嗎?”接下來,全班學生帶著滿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的操作中去.就這樣,通過“學生代表圍三角形—提出問題—小組圍三角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逐步逼近“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本質(zhì)數(shù)學問題.
“怎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是本課的核心問題.教師準確預設了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精心安排兩組小棒,順著學生的操作結(jié)果,逐步引出本質(zhì)問題,成功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和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都引起了學生的關注,開始產(chǎn)生要去探究“怎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的迫切愿望.在教學的關鍵處以恰當?shù)膯栴}驅(qū)動學生思考,逐步深入,使之真正掌握規(guī)律.這樣的精心預設,都是為了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內(nèi)需,啟迪學生智慧而創(chuàng)設的條件.
二、問在差錯處:及時捕捉,推動思考
學生探究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教師在差錯處及時追問常常能暴露學生的真實想法.通過追問將差錯變成資源,學生的真知灼見就在糾錯的過程中一一顯現(xiàn),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清晰、更透徹.
場景回放:我在上“口算除法”一課:一學生在回答“1 200÷6=”時,心一慌,報出了“2”這個答案,隨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羞得滿臉通紅.這時,我示意他坐下,及時笑對學生問:“這名同學想考一考大家,他還沒有把答案說完呢,誰能接下去說?2到底是代表了啥意思呢?”這時候大家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是2個百”,有的說“是20個十”,還有的說“如果是1 200÷600就是2了”,在這樣寬松融洽的氣氛下,不僅那個同學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同時也調(diào)動了大家交流的積極性.
課堂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的極大程度的吻合,而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間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教學中,學生的各種信息都會不間斷地不經(jīng)意地傳遞給教師和同學,有些是教師在備課中事先可以預設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教師無法預設的,這時候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些來自學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才能使教學取得最大的有效性.
三、問在生成處:及時捕捉,果斷決策
課堂情境是極為復雜的,教學的智慧體現(xiàn)在精心的預設中,更體現(xiàn)在動態(tài)的生成里.面對課堂新的生成,教師及時決策,靈活展開教學,牽起的又將是一波波生生互動的學習熱潮.
場景回放:三年級下冊,在教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練習課時,出示:一個團體操隊伍,每行排19人,排了21行,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和理由.
生1:用豎式計算,理由是這種計算方法最常用.
生2:19×21=20×21-21,理由是19個21想成20個21減去1個21,這樣算簡便.
生3:19×21=19×20+19,理由是19個21想成19個20加1個19,這樣算簡便.
正當我進行總結(jié)時,一名學生打破了即將圓滿結(jié)束的教學,他說:19×21=20×20-1,理由是400減1也等于399.教室里一片嘩然,“碰巧而已、瞎猜…”我愣了一下,因為這是事先沒有預設到的,繼而馬上鎮(zhèn)定下來,笑著問學生:“399真是碰巧嗎?誰愿意來證明一下.”于是課堂上又“忙乎”起來.一會兒時間,學生又驚呼起來“有道理,真是這樣呀!”“這樣計算是正確的,每排有19人,有這樣的21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變成20排,將19人給每排再補上1人,每排由19人變成20人,最后一排少1人,所以是20×20-1”.接著又有學生舉例“18×21=19×20-2,17×21=18×20-3”……轉(zhuǎn)眼間,學生舉的例子布滿了黑板.
課堂上突如其來的生成,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數(shù)學思維習慣的契機,教師要緊緊把握,在短時間內(nèi)利用來自學生的信息,做出回應,不斷及時調(diào)整,這不僅補救了自己的教學,重要的是,還能讓學生在開放的交流中各抒己見,碰撞思維,積極思考,開闊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運算、推理等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讓課堂效果顯著,實現(xiàn)“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科學課堂目標.
四、問在疑惑處:點撥思路,指引探究
在互動生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以一種超越的和理智的態(tài)度來面對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對問題的一系列新認識.”因此,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點撥者.
場景回放: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我先出示一個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口答出面積.然后,把它稍微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再讓學生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怎樣計算?所有學生的答案都是鄰邊相乘.我一聲不吭,接著繼續(xù)拉動平行四邊形,每拉動一次,都做停頓讓學生觀察,拉至上下鄰邊幾乎接近時,故意問:“照你們的想法,那應該還是10乘6得60平方厘米咯?”“不對呀,這明明是面積越來越小,已經(jīng)接近0了呀!”我成功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中,再誘發(fā)他們的思維沖突,逐步進入本質(zhì)問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和什么有關呢?”我又慢慢把圖形往回拉,直至接近長方形,學生一下子茅塞頓開,課堂呈現(xiàn)出柳暗花明的興奮局面.
教師要善于捕捉發(fā)生在課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并不著痕跡地加以引導、點撥、放大,或引發(fā)一次爭辯,或挑起一場探討,或促成一次反思,或打開一種僵局,這樣,靈動的課堂就不期而至了.
我國古代把學習研究稱為“做學問”,一個“問”字凸顯了問題在學習研究中的作用.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和捕捉好的問題,用問題點燃學生學習的火花.恰當?shù)奶釂枺鞘箚栴}真正問在知識的聯(lián)系處、教學的關鍵處、思維的轉(zhuǎn)折處、學生的困惑處,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學智慧的數(shù)學.
【參考文獻】
[1]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shù)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小學數(shù)學教學心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
[3]韓玉娟.快樂課堂·小學數(shù)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王耀東.小學數(shù)學教師[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