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
劉明東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新世紀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展望?
——基于國內(nèi)學術期刊的數(shù)據(jù)分析(2000—2016)
曾清
劉明東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通過梳理新世紀以來CNKI上收錄的與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密切相關的112篇論文發(fā)現(xiàn):新世紀以來毛詩翻譯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穩(wěn)步提升,研究主題豐富多樣,理論和方法趨向多元化,研究力量不斷壯大,研究團隊逐漸形成。同時也存在著研究內(nèi)容基本上以國內(nèi)譯本為主、研究方法幾乎都是定性研究、研究視野大多關注翻譯過程本身等不足。就此給出了未來展望和建議,即要加強學術交流,增加對海外譯本的研究、重視量化研究和語料庫建設、擴展研究視野到翻譯的全程,并指出“譯”“介”并重,才有助于毛澤東詩詞的推廣和傳播,達到翻譯的目的。
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現(xiàn)狀分析,研究焦點
一代偉人毛澤東是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多產(chǎn)的詩人。毛澤東一生發(fā)表詩詞一百多首,這些詩詞富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反映了詩人的情懷與抱負,同時還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民族半個世紀的斗爭歷程,兼具藝術性、歷史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
對毛澤東詩詞的翻譯最早出現(xiàn)在二戰(zhàn)時期,其譯介主要是通過訪問陜北的一些歐美記者、作家等向海外介紹,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史沫萊特。1937年埃德加·斯諾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其中收錄了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一詩,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毛澤東詩詞譯文。中美建交之前,尤其是尼克松訪華之后,海外集中涌現(xiàn)了一批毛澤東詩詞的譯本。這一時期的譯本有如下幾個特點:1)既介紹中國革命,又介紹毛澤東詩詞。因為戰(zhàn)后海外對毛澤東的了解首先是作為紅色政權的領導人,因此出現(xiàn)了大量對中國革命和毛澤東的介紹。2)譯者多為中外合譯,翻譯風格多是散體譯詩,比如邁克爾·布洛克和陳志讓、聶華苓和保羅·恩格爾、威利斯·巴恩斯頓和郭清波等的合譯,他們的翻譯風格大多是散體譯詩。3)對毛澤東詩詞的翻譯本身研究較少。這一時期海外對毛澤東詩詞的譯介主要目的是介紹中國革命和毛澤東本人,并不是針對詩詞這種文學作品進行譯介,因此對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等的研究很少。
在國內(nèi),建國之后毛澤東詩詞陸續(xù)得到正式發(fā)表,而官方也開始組織相應的翻譯工作。最早的英譯稿出現(xiàn)在1958年的英文版《中國文學》,譯者是Andrew Boyd,共翻譯了18首詩。1976年官方毛澤東詩詞英譯小組出版了《毛澤東詩詞》,包含有39首詩詞。改革開放以后,學術活動得到發(fā)展,對毛澤東詩詞的翻譯和研究也日趨活躍,出現(xiàn)了大量的非官方譯本。如趙甄陶、趙恒元、黃龍、辜正坤、許淵沖、李正栓等人都出版了自己的譯本。
中華幾千年文明源遠流長,涌現(xiàn)了大量豐富燦爛的文化作品,但是好的作品要讓世界所熟知則需要翻譯和傳播的助推。國家從2009年起開始策劃并于2010年正式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主要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優(yōu)秀成果的翻譯與國外的出版發(fā)行,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提高中國文化特別是創(chuàng)新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話語權(楊慶存2014:5)。而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則充分證明了好的翻譯對一部作品的傳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作為毛澤東青年時期求學的母校,為了落實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于近期申報并成功獲批“湖南省毛澤東詩詞外譯研究基地”,大力支持毛澤東詩詞外譯與傳播研究。本文將對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述,分析存在的不足,并對未來進行展望。
本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基于CNKI數(shù)據(jù)庫,在學術期刊總庫中,以2000年至2016年為范圍,分別以篇名“毛澤東詩詞+翻譯”和“毛澤東詩詞+英譯”進行查詢,通過篩選,剔除重名的論文之后共得到論文112篇。這些論文的題目中直接包含“毛澤東詩詞”以及“翻譯”或/和“英譯”,是與“毛澤東詩詞翻譯”這一話題最密切相關的研究文章。這里沒有考慮其他語種的翻譯研究文章,也沒有考慮學位論文,只是針對期刊論文進行研究。這些論文總體上代表了國內(nèi)學者“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的最高水準。對這些論文進行分析、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國內(nèi)“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發(fā)展動態(tài)、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圖1 新世紀以來毛澤東詩詞翻譯論文數(shù)量走勢
圖1 給出了論文數(shù)量隨年代的變化情況。從圖1中的走勢可以看出,新世紀以來“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呈穩(wěn)步上升的態(tài)勢。在新世紀之初的幾年,每年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都不超過2篇,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從2006年開始上升,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間穩(wěn)定在每年10篇以上,其中2013年達到頂峰,有18篇論文得到發(fā)表。2014、2015兩年雖然論文數(shù)量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6、7篇發(fā)表,2016年發(fā)表相關論文14篇。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正在不斷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
對毛澤東詩詞翻譯進行研究的人群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毛澤東詩詞的譯者群體。他們本身既是毛澤東詩詞的翻譯者,同時也有研究毛澤東詩詞翻譯的需求。二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教師和研究生。這類人群數(shù)量眾多,國內(nèi)高校涉及翻譯研究的教師眾多,每年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以毛澤東詩詞翻譯為主題。三是毛澤東詩詞的愛好者。這類人群數(shù)量較少,具有零散性等特點,也很少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從新世紀以來的毛澤東詩詞研究論文作者情況來看,幾乎都是第二類人群所發(fā)表的,可見研究人群十分集中。
通過對上述112篇論文的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這些論文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可以根據(j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側重點等大致分為六類,每一類的論文數(shù)量具體見表1。
表1 “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主題分布
(1)翻譯方法與策略。表1顯示,新世紀“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最集中的是對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明顯多于其他研究方向。詩詞翻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中涉及到格式、韻律、意境等諸多內(nèi)容,而毛澤東詩詞又有其自身特點,因此對翻譯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最為集中。在這些研究中既有從微觀入手進行的分析也有從宏觀層面開展的研究,既有對單一譯本也有對多譯本的翻譯策略的對比研究。如李崇月、李靜、李文(2008:1)把毛澤東詩詞中的典故進行分類,然后從中外八種《毛澤東詩詞》英譯本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典故的英譯,通過列表仔細對比分析三類典故的翻譯,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英譯版本的譯者不同,譯者的國別不同,出版的年代不同,但是他們對典故的處理方式有很大的共性。李正栓、楊麗(2006:116)對毛澤東詩詞中的數(shù)詞及其英譯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毛澤東詩詞中的數(shù)詞或虛或實,運用自如,對表現(xiàn)詩詞的主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過對毛澤東詩詞英譯中數(shù)詞翻譯的比較,可以研究數(shù)詞翻譯的利弊得失。此外,還有大量的學者對毛澤東詩詞翻譯的各個方面進行對比和分析,探討翻譯方法和策略的優(yōu)劣,這里不一一舉例。
(2)理論視角。任何翻譯方法和策略必須要有理論的支撐,新世紀以來從理論視角對“毛澤東詩詞翻譯”進行研究的文章數(shù)量約占全部文章的1/4。這里所說的理論視角包括翻譯理論、語言學理論、文學理論等視角,近年來還有學者將生態(tài)學視角引入了“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研究,不僅拓寬“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的理論視角,也為毛澤東詩詞的翻譯實踐、評價體系的建設等提供新的依據(jù)。如魏艷、劉明東、陳喜貝(2013:74)在圖式理論的視闕下分析了毛澤東詩詞的英譯,認為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其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文體圖式和文化圖式的正確傳譯,這樣才能使毛澤東詩詞的精髓得到較好的傳遞,對我國文化傳播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曾清(2012:118;2014:66)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分析了毛澤東詩詞翻譯并介紹了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生態(tài)功能的角度重點分析了毛澤東詩詞翻譯的內(nèi)在和外部兩大生態(tài)功能,即生產(chǎn)功能和社會功能,揭示了毛澤東詩詞翻譯的內(nèi)在運作關系及其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從生態(tài)學原理的角度介紹毛澤東詩詞翻譯生態(tài)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與最適度原則、翻譯的節(jié)律以及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效應,并指出翻譯生態(tài)的和諧與穩(wěn)定需要積極維護,其內(nèi)在的原則應該得到尊重,這樣會更有利于翻譯的生態(tài)長期存在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3)評價與賞析。占據(jù)第三位的是評價與賞析研究,共計13篇。評價與賞析研究主要是對譯本內(nèi)容、譯本優(yōu)缺點、譯文章節(jié)、翻譯方法和策略等的評價,對有關毛澤東詩詞的特色、典故文化等的翻譯賞析。如張?zhí)O英、汪昊(2002:7)從語言學、修辭學和對比評論等多個視角對韓素音女士在《黎明的洪濤》中所譯的幾首毛澤東詩詞進行具體剖析,認為“韓譯”具有如下幾個明顯的優(yōu)勢:對等直譯求形似;移情達意,用詞精當;靈活變通,加減適度;自由流暢,渾然一體。整體上看會覺得是一股源頭活水,議事鋪陳,流水行云,自然無矯飾,值得推薦學習。楊琳(2012:122)針對毛澤東詩詞中口語體戰(zhàn)斗性語言風格的英譯進行了研究,分析毛澤東在其詩詞中大量運用口語體戰(zhàn)斗性語言有其深刻的時代原因及文化背景。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英譯本對此語言特色的處理亦各有千秋,基于風格翻譯論對比分析戰(zhàn)斗性語言特色英譯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分歧有利于毛澤東詩詞的內(nèi)核更好地展現(xiàn)給英語讀者。
(4)翻譯史。關于毛澤東詩詞翻譯史的研究有11篇。包含綜述研究、國外毛澤東詩詞的翻譯研究,不同譯本的歷時研究、還有一些譯本的翻譯背景介紹。劉明東(2011:100)對國內(nèi)毛澤東詩詞翻譯進行綜述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毛澤東詩詞英譯本的評價研究、對毛澤東詩詞翻譯的比較研究、對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些研究對于更好地翻譯和傳播毛澤東詩詞,讓這一中華文化精華為世界人民所共享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李正栓、陶沙(2009:104)則對國外毛澤東詩詞的英譯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合譯模式”是理想的詩詞翻譯模式,國外譯本中不同的翻譯策略、本土化的語言、詳細的注解和后記等方式或技巧的運用都使西方讀者從不同的側面較好地了解毛澤東詩詞、中國革命的歷史和中國文化,其文化影響已經(jīng)遠遠大于譯本本身,并為深入研究創(chuàng)新鋪平道路。
(5)文化視角。從文化視角對“毛詩翻譯”進行研究的論文有7篇,涉及文化傳播、文化專有項、文化意象、語義文化等方面。梁薇、劉明東(2011:178)從毛澤東詩詞的翻譯入手,從翻譯的目的、翻譯的背景及譯者的態(tài)度三個方面討論文化傳播的翻譯策略選擇,通過實例進行佐證,并指出異化策略是傳播本土與外來語言文化的積極手段和有效途徑,但同時也指出,強調(diào)異化不等于否認歸化。龍君、劉明東、劉霞(2013:178)的研究表明,毛澤東詩詞英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行為,更是一種跨文化行為。要傳播毛澤東詩詞文化的精髓就要對其文化意象進行有效傳遞。在合成空間理論框架下,通過“意”與“象”兩個輸入空間的相互映射以及在合成空間內(nèi)的運演,文化意象得到構建。在英譯過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策略將原詩中的“意”與“象”的映射空間用目的語文化語境下的“象”進行還原,使文化意象得以再現(xiàn)。
(6)譯者主體性與翻譯風格。對譯者主體性與翻譯風格進行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小,只有7篇,研究對象相對集中。申丹(2011:72)從互文性理論的角度出發(fā),以毛澤東詩詞的英譯為例,研究翻譯過程中的譯者行為。研究指出,不論是從廣義的對翻譯活動的認識、闡釋與批評,還是到具體的對翻譯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論之于翻譯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與作用。研究者還探討毛澤東詩詞翻譯中譯者作為讀者、闡釋者和作者的主體作用。劉澤權、張丹丹(2012:69)借助語料庫工具,對42首毛澤東詩詞從詞牌、詩行、韻律三方面對比分析毛澤東詩詞原作及其3個譯本的翻譯,探討不同譯者翻譯策略和風格的異同、得失及規(guī)律性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李正栓、辜正坤、許淵沖三位譯者的翻譯風格各不相同,對于詞牌、詩行、韻律的翻譯方法也各有千秋。
新世紀以來“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的一個顯著的變化是研究力量不斷壯大,并逐漸形成一些研究團隊,研究成果也日趨豐富。不僅許淵沖、辜正坤、李正栓等“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的資深學者仍在耕耘,一大批新的學者,如張智中、李崇月、劉明東等也先后加入。這些學者近年來不僅有大量論文見諸期刊,還出版系統(tǒng)的研究專輯?!懊珴蓶|詩詞翻譯”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研究力量逐漸從過去的單兵作戰(zhàn)向團隊化發(fā)展,出現(xiàn)了幾個初具規(guī)模的研究團隊。
新的研究力量主要有:(1)天津師范大學的張智中。在南開大學讀博期間,張智中發(fā)表了大量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相關的論文,其博士論文也較為系統(tǒng)的對12個毛澤東詩詞譯本進行對比,量化“毛澤東詩詞翻譯”的諸多細節(jié)和策略,并作為專著出版。(2)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劉明東帶領的研究團隊。該團隊由劉明東帶領,有諸多年輕教師參與,近年來承擔了大量的與毛澤東詩詞翻譯相關的省部級課題,發(fā)表一系列文章并出版研究一些專著和論文集,研究范圍涉及圖式理論、生態(tài)翻譯理論、文化傳輸?shù)确矫?。?)江蘇大學的李崇月帶領的課題組,近年來也分別對毛澤東詩詞中的典故、詞牌名、語義模糊數(shù)詞的翻譯進行研究,也探討毛澤東詩詞英譯的翻譯倫理,還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外毛澤東詩詞譯介和國內(nèi)毛澤東詩詞的翻譯進行綜述研究。
通過以上分析和論述可以看出,我國新世紀以來“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研究發(fā)展迅速,研究內(nèi)容更加全面,研究深度逐步提高,研究方法趨向多元,研究力量日益壯大,這一切都極大地繁榮“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研究。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
(1)研究對象過于集中,海外譯本研究較少。海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的毛澤東詩詞譯本已有幾十部之多,盡管有些譯本包含的詩詞數(shù)量較少,但是從研究的角度來說,研究素材盡可能全面才更有說服力,尤其是一些對比研究和量化研究,其結論的準確性和樣本量有直接的關系。而從國內(nèi)的“毛詩翻譯”研究來看,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對官方譯本、許淵沖、辜正坤、黃龍、趙甄陶、李正栓等譯本進行對比,而對國外的譯本則涉及較少。這主要是與有些海外譯本發(fā)行年代較早、發(fā)行數(shù)量很少、獲取難度大有關,但近些年誕生的譯本則應被納入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略顯單一,定量研究十分欠缺。從CNKI上收錄的論文情況來看,目前“毛詩翻譯”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定性居多,略顯單一。少數(shù)的定量研究也僅限于詞語、詞牌等的統(tǒng)計分析,如張智中(2008)對12個毛詩譯本所做的對比研究。近年來,語料庫方法被逐步引入到翻譯學的研究中,國內(nèi)開始出現(xiàn)一些翻譯語料庫。就毛澤東詩詞翻譯的語料庫而言,目前只有劉澤權等人(2012)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而且其所建的語料庫中也僅包含三個譯本,就語料庫這種量化研究方法本身而言樣本量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才有助于得到更加客觀的分析結果。
(3)研究視野有待擴展,翻譯全程需要關注。從2.3節(jié)的研究主題分析來看,目前國內(nèi)的“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集中于翻譯本身的細節(jié),比如針對某個或者某幾個譯本來探討翻譯策略的選擇,在某個理論的視角下來分析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和取舍,或者是針對特定翻譯對象的翻譯方法進行優(yōu)劣評判??傮w來看,更多的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限國內(nèi)而不問國外,研究的視野還有待擴展。此外,翻譯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它本身只是連接原文和譯文之間的一座橋梁,而這座橋梁的兩端,一端是翻譯的動因,即譯者為什么要翻譯,另一端是翻譯的效果,即譯語讀者對譯本的評價,都必須予以關注,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對翻譯這座橋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目前的“毛澤東詩詞翻譯”對這兩點都重視得不夠,尤其是忽略翻譯作品最重要最直接的受眾——譯語讀者的評價。當然研究毛澤東詩詞譯本在國外的接受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客觀難度,這一方面還需研究者更多的努力。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證明中國文學作品完全有能力走向世界并被接受,在這一過程中翻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比如,譯者和原作者的關系、譯者對原著的認可和理解、譯者對譯語文化和譯語讀者的了解、出版發(fā)行機構的推廣,等等,這些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譯作的質量和譯作是否成功。鑒于此,并結合上文分析的目前“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筆者擬提出以下幾個毛澤東詩翻譯和研究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1)擴展研究對象,加強橫向交流。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譯者也有不同的翻譯策略選擇。就研究翻譯本身而言,應將研究對象擴展到盡可能多的譯本,實現(xiàn)“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從單譯本、雙譯本的研究向多個譯本的研究轉變,這樣才能得到更加全面準確的結論,避免以偏概全。目前國內(nèi)的研究者手里的譯本資源主要集中在國內(nèi)譯本,所掌握的國外譯本較為零散,且各不相同,因為有些國外譯本年代久遠、較難獲取。因此,譯者之間需要加強橫向交流,充分利用國內(nèi)外的資源,互通有無,例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給廣大學者搭建溝通的平臺,實現(xiàn)資料共享,信息互通,并適當整合研究力量,提高成果質量。
(2)重視量化方法,加強語料庫建設。長期以來,翻譯研究都是以現(xiàn)象解釋型的定性為主,或應用某種理論進行分析,或基于某些假設進行探討,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各個譯者的翻譯行為基本都是個體行為,個體之間有差異性,但是當個體的樣本量足夠大時,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看即可研究其共性和差異。語料庫翻譯學正是基于數(shù)據(jù)庫和統(tǒng)計學方法的翻譯研究方法,目前在國內(nèi)外已經(jīng)較為廣泛地應用到翻譯研究中,其可以方便進行多樣化的實證研究,通過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工具,得到較為客觀的結論。這種客觀量化的方法也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必須得到重視。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譯本眾多,搭建一個包含這些譯本的語料庫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價值,可以直接解決上文所說的研究對象的問題,而后又可為進一步量化分析提供充足的素材,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3)開拓研究視野,重視譯語受眾。王志勤、謝天振(2013:21)認為翻譯和翻譯研究目標就是要通過翻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推動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為了譯本真正進入譯語文化系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文化間的有效交流,就不能只重視如何忠實地轉換原文等“譯”的問題,而忽視譯本的傳播、接受和影響等“介”的問題,翻譯作品就像市場上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就是為了銷售和使用,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認同才是判斷產(chǎn)品是否成功的標準。因此,必須從譯介學規(guī)律的高度全面地關注譯本的后續(xù)動態(tài)。
就毛澤東詩詞的譯介來說,國內(nèi)外譯本在“介”這一點上有很大不同。國內(nèi)的譯本往往是就詩譯詩,重的是“譯”,而對于“介”則涉及較少,大部分譯本都是直接就原詩進行翻譯,很少有背景的介紹和詩詞內(nèi)容的解讀,作為譯語讀者來說,如果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對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背景也不清楚的話,很難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反觀國外的譯本,尤其是中美建交之前誕生的一批譯本,往往都是夾雜在介紹中國革命和毛澤東本人的書籍中,這樣既有“譯”,又有“介”。除了在譯本中對詩詞的歷史背景、文化內(nèi)涵進行介紹,幫助讀者理解以外,在譯本的出版發(fā)行時機的選擇上,也借助歷史潮流和國際形勢,吸引讀者的興趣和注意,幫助譯本的推廣和發(fā)行,可以說做到了微觀、宏觀兩個層面的“介”,在這一點上是非常值得國內(nèi)譯者學習和借鑒的。在目前我國“一帶一路”和“文化輸出”的大背景下,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省毛澤東詩詞外譯研究基地正在著手推出毛澤東詩詞翻譯賞析相關的出版物,一來順應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大的發(fā)展戰(zhàn)略,增強對外輸出,二則彌補之前國內(nèi)譯本缺少“介”的遺憾,做到“譯”、“介”兼顧。
本文以新世紀以來(2000—2016年)CNKI中國知網(wǎng)上發(fā)表的與毛澤東詩詞翻譯密切相關的112篇論文為基礎對國內(nèi)“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近年來相關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穩(wěn)步提升,研究主題豐富多樣,并逐漸形成幾個初具規(guī)模的研究團隊。但也存在著研究對象過于集中,研究方法略顯單一和研究視野有待擴展等不足。為此,從擴展研究對象,加強橫向交流、重視量化方法,加強語料庫建設以及開拓研究視野,重視譯語受眾等方面分別提出“毛澤東詩詞研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建議。就“毛澤東詩詞翻譯”來說,必須“譯”“介”并重,才有助于譯本的推廣和文化的傳播,才能更好達到翻譯的目的。
李崇月、李靜、李文,2008,毛澤東詩詞中典故的英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1-4。
李正栓、楊麗,2006,毛澤東詩詞中的數(shù)詞及其英譯[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6-122。
李正栓、陶沙,2009,國外毛澤東詩詞英譯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4-109。
梁薇、劉明東,2011,從毛澤東詩詞翻譯看文化傳播的翻譯策略選擇[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5):178-180。
劉明東,2011,毛澤東詩詞翻譯研究綜述[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100-103。
劉澤權、張丹丹,2012,基于語料庫的毛澤東詩詞三個英譯本對比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9):69-74。
龍君、劉明東、劉霞,2013,毛澤東詩詞英譯的文化意象的建構與傳遞[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78-180。
申丹,2011,影響的焦慮:互文性翻譯中的譯者行為——以毛澤東詩詞英譯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5):72-73。
王志勤、謝天振,2013,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問題與反思[J],《學術月刊》(2):21-27。
魏艷、劉明東、陳喜貝,2013,圖式理論視閾下的毛澤東詩詞英譯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6):73-77。
楊琳,2012,毛澤東詩詞中口語體戰(zhàn)斗性語言風格之英譯[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2-128。
楊慶存,2014,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起步與探索——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淺談[J],《中國翻譯》(4):5-7。
曾清、劉明東,2012,毛澤東詩詞翻譯的生態(tài)功能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3):118-121。
曾清,2014,生態(tài)學原理在毛澤東詩詞翻譯中的運用[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12):66-69。
張?zhí)O英、汪昊,2002,渾然成一體天然去矯飾——試評韓素音女士翻譯的幾首毛澤東詩詞[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4):7-10。
張智中,2008,《毛澤東詩詞英譯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H059
A
2095-9648(2017)04-0015-06
?本文系是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毛澤東詩詞中英文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16YBA107。
(曾 清: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公共外部教學部講師;
劉明東: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公共外部教學部教授)
2017-06-01
通訊地址:410205湖南省長沙市楓林三路1015號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