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以讀詩、解詩、背詩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時間斟字酌句,使得古詩教學索然無味,讓學生心生厭惡。要改變困局,必定要對詩歌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讓詩歌教學從朗讀走向樂讀,從詩句的品議走向內涵的演繹,從心動的感受走向墨動的領悟,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讓人喜聞樂見。意趣盎然的課堂更能提高詩歌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詩歌 樂學 演繹 墨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蔽奶煜檎龤鈩C然地吟出了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千古絕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肆意瀟灑地繪出了雄渾壯觀的廬山瀑布畫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纏綿悱惻地奏出了至死不渝的愛情……詩歌就是這樣以最短小精悍的詞句,勾勒出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詩歌仔細品來,如潺潺流水,細膩、動聽,古人視若珍寶。而如今的學生卻把詩歌視為一潭死水,敬而遠之。詩歌作為文學的源頭,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文化瑰寶,當代的莘莘學子有義務去傳承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去守護古人嘔心瀝血的智慧結晶。但這古人倒背如流的詩歌怎么就遭到學生們的唾棄和厭煩呢?歸根到底,是詩歌的教學出了問題。
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以應付考試為目的,以讀詩、背詩、解詩作為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通過反復的讀來使學生熟讀成誦;通過逐字逐句的“肢解”把古詩翻譯成現(xiàn)代文方便記憶;把詩歌表達的感情、包含的意象統(tǒng)統(tǒng)羅列在黑板,學生只管揮筆疾書抄秘笈。讀一讀,抄一抄,背一背,成了傳統(tǒng)詩歌教學的套路。如此死氣沉沉,索然無味的課堂怎能叫人不厭倦呢?難怪孩子們發(fā)出感慨:“詩歌啊詩歌,想說愛你不容易!”時代在變遷,在瞬息萬變的今天,這種呆板、無趣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早已不合時宜,若不改變現(xiàn)狀,恐怕這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詩歌必將從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時代的發(fā)展呼喚著我們:改革詩歌教學,探索有效的詩歌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詩歌教學三步曲,發(fā)現(xiàn)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增加詩歌教學的趣味性,還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詩歌教學落到實處。教好詩歌就像唱好一首曲子一樣,只要把握好前奏、主旋律、尾聲,就能婉轉動人,鏗鏘有力,振奮人心。
一、詩歌教學的前奏:朗讀—樂讀
朗誦是詩歌教學的基本切入點,是詩歌閱讀的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讀去感受詩歌韻律的抑揚頓挫,能品味字里行間的含情脈脈。朗誦能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生活,拉近古今的距離,使之身臨其境,陶醉于詩歌朦朧的意境中,與詩歌融為一體。
詩歌的朗誦猶如沙漠中的甘霖,讓人酣暢淋漓。在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中,詩歌朗讀是得到重視的,但是形式單一的讀難免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其實誦讀詩歌的方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為了使學生在趣味的賽讀中愛上詩歌,我探索出了以下幾種誦讀模式,讓詩歌從朗讀變成樂讀。
(1)自悟式快樂誦讀。一是,句逗讀:即根據詩歌的語義劃分節(jié)奏讀。二是,撫案讀:學生雙手輕輕拍著桌子,打節(jié)拍讀。三是,響指讀:學生用中指摩擦拇指發(fā)出聲響,即用打響指的方式發(fā)出聲音,以此作為伴奏,然后像搖滾歌手一樣把詩句像歌詞般說唱出來。四是,快板讀:學生用快板打節(jié)拍讀。五是,回響讀:學生讀完一句詩后,再快速重復讀最后三個字。
(2)互動式快樂誦讀。一是,接龍讀:分為師生接龍讀和生生接龍讀。師生接龍讀即老師讀上半句詩,學生接下半句詩。生生接龍讀即一位學生代表讀上半句詩,班上其余學生接下半句詩。二是,音階讀:把老師的手看作音階,老師把手舉得越高,要求學生讀詩的聲調越高,聲音越大;反之,聲調越低,聲音越小。三是,拍掌讀:同桌互相拍擊手掌讀。四是,射擊讀:同桌兩人面對面站立,兩手作機關槍狀,跺右腳作追趕狀。一邊跺腳并搖晃兩手假設自己在開槍瞄準對手,一邊用詩句作子彈,輪流讀詩句射擊對方。
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使課堂充滿生氣,學生變換著花樣去讀,讀出了激情,讀出了興趣。尤其是射擊讀,孩子們都把這種誦讀方式看作射擊比賽,越大聲,子彈的威力越強,孩子們樂此不彼地讀著,那如雷貫耳的誦讀聲簡直能繞梁三日。這種快樂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在讀與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出口成誦,不由自主地把詩歌的精髓記在了心中。
二、詩歌教學的主旋律:品議——演繹
《語文課程標準(2013)》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出:一二年級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三四年級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五六年級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
《語文課程標準(2013)》給我們的教學建議是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側重于誦讀、情感體驗和展開想象,不必拘泥于字字的解釋,句句的剖析,段段的品議,小學生大可以不求甚解,心領神會,但求懂得一個道理,體驗一種情感,培養(yǎng)一種品質即可。但對于一些常識性而又因時代的阻隔而難以被人理解的詞語,教師也應該適時點撥,不應“一刀切”,否則詩歌教學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過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拓展故事、看圖片猜意思等趣味的形式來代替冗長的解說。在品議詩歌大意的過程中,我不喜歡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深入解說,也不喜歡學生千篇一律地按照注釋發(fā)表見解。我認為詩歌大意的揣摩是允許百家爭鳴的,而且形式不只限于單純的討論交流。
同學們最喜歡品味詩歌的形式是自主演繹。即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所悟所感。這種新穎的形式讓他們在自覺的探討中挖掘詩歌深層次的內涵;讓他們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讓他們在投入的表演中感受詩歌獨特的魅力。
這種從“滿堂灌”形式的品議走向自由開放式的演繹模式,無疑是對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學生并沒有因此而感到困難和畏懼,相反,對于這種“寓樂于學”的演繹模式,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經過課堂實踐探索,我把自主演繹的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講故事。針對詩歌的某個詞語、句子,或者詩歌的背景、典故、相關的主題搜集資料,講一個故事。
(2)演一演。詩歌中蘊含的典故,場景,借助一定的道具,分角色扮演,讓作品原型的生活情景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在眼前。
(3)解一解。手腳并用,把難理解的詞語通過肢體語言繪聲繪色地表現(xiàn)出來。
(4)唱一唱。用熟悉的曲調,把詩歌的詞句看作歌詞,編輯成新歌唱出來。如:學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時,孩子們用兒歌《閃爍的小星星》的曲調,編唱了一首新歌。簡譜是這樣的:
1=c 2/4 11|55|66|5-|44|33|22|1-|
江畔獨步 尋 花 江畔獨步 尋 花
55|44|33|2-|55|44|33|2-|
黃四娘家 花滿 蹊 千朵萬朵 壓枝 低
11|55|66|5-|44|33|22|1-//
留連戲蝶 時時 舞 自在嬌鶯 恰恰 啼
(5)創(chuàng)意吟誦。利用游戲進行吟誦,這種方式千變萬化,創(chuàng)意無限,常常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現(xiàn)在介紹孩子們最喜歡的幾種方式。一是,拍掌吟誦:小組幾個成員圍成一個圈拍掌吟誦。二是,快板吟誦:用快板打著節(jié)拍,一口唱腔把詩歌吟唱出來。三是,猜拳吟誦:小組成員一邊吟誦一邊玩剪刀石頭布。每次吟誦完一句詩,猜拳一次,輸了的同學退出,直到詩句吟誦完還未退出的同學為贏。四是,穿越山洞吟誦:小組兩個成員手拉著手,拱起來裝作山洞,另外幾名成員拉著衣襟開火車。扮演山洞的同學說古詩的前半句,扮演火車的同學必須對出下半句,火車才能成功穿越山洞。五是,找朋友吟誦:小組成員把右腳有規(guī)律地翹在一起,像花籃一樣編在一起,一邊轉圈,一邊拍手吟誦,看起來就像我們小時候玩 “找找找呀找,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游戲一樣有意思。
給孩子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他便報以你無限驚喜。自主演繹的環(huán)節(jié)使孩子真正愛上了詩歌,也使孩子在自主摸索的過程中提高了詩歌鑒賞的能力。
三、詩歌教學的尾聲:心動——墨動
以往的詩歌教學,讀詩——解詩——背詩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總會以這樣的問題收尾: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學生的回答往往是“這首詩很美”“這首詩很感人”,他們的回答是如此蒼白。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不是沒有感觸,只是不善于用言辭表達而已。所以在我的詩歌教學中提倡的是心動不如墨動。經過樂讀的熏陶,演繹的沉淀,孩子們一定是有收獲的。給孩子們五分鐘的時間,盡情地把心情傾注于筆尖。在我設計的“詩情畫意顯身手”任務單中,孩子們可以選擇用一個字、一個詞或一段感言來直抒胸臆;可以選擇用名言警句、俗語諺語來警示世人;可以選擇用一曲歌詞來改寫經典……反正只要孩子們愿意動筆墨,愛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
五分鐘的動筆,兩分鐘的交流,一分鐘的點評,如此高效新鮮的墨動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學有新悟,才華盡顯,作為主導者的我欣喜若狂。
樂讀——演繹——墨動,這樣的詩歌教學三步曲模式,使原本沉悶的詩歌課堂充滿了生機,使課堂節(jié)奏張弛有度,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詩歌課堂中積淀文化底蘊,塑造高雅人格。詩歌教學改革,使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的前程又看到了曙光。
參考文獻
[1]周宇翔:《新課改下的古詩詞教學》,《現(xiàn)代教師論壇》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