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仨恍Π倜纳?,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jīng)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邐迤開。云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仡^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
《長恨歌》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當年白居易三十五歲。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進士,貞元十八年中拔萃科,得了個校書郎的職位。元和元年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名次僅入第四等,被授予盩厔縣尉、集賢校理。盩厔縣,今陜西周至縣。
在盩厔縣尉任上,白居易認識了兩個當?shù)氐脑娢呐笥眩粋€叫陳鴻,一個叫王質夫。這三個人于元和元年冬季十二月某日,同游仙游寺時,說到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相對感慨,扼腕嘆息。王質夫于是舉起酒杯對白居易說:“罕見之事,如果沒有杰出才人將其潤色傳播,就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湮滅無聞。樂天兄是擅長作詩、感情深厚之人,試著把它寫成一首詩歌如何?”白居易聽了王質夫的建議,真的寫了《長恨歌》這首詩。白居易詩歌寫成后,陳鴻也寫了《長恨歌傳》。
據(jù)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他和白居易一個作詩一個寫傳,“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感其事、懲尤物、窒亂階、垂將來,這十二個字的概括,出自創(chuàng)作者、當事人的筆下,應該是可信的。感其事,說明他們是有感而發(fā),馬嵬驛兵變(發(fā)生于公元756年7月15日)過去已經(jīng)整整五十年,三個文人還能一拍即合,就這歷史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說明這一歷史事件影響深遠。懲尤物、窒亂階,說明他們的認識,把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李唐王朝的由盛轉衰,歸因于楊貴妃,不過是“紅顏禍水”的老調。垂將來,這很容易理解,詩文寫作,繼承的是《詩經(jīng)·國風》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發(fā)揚的是儒家“興觀群怨”的詩教理論,學習的是前賢杜甫即事名篇的藝術手法。
二
詩中兩句,“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善于思考的讀者,不妨引申出如下兩個問題:一是,后宮佳麗真的是三千人嗎?二是,其余兩千九百九十九人的命運如何?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有“先帝侍女八千人”一句,其中“先帝”指的也是這位玄宗皇帝。
白居易說“后宮佳麗三千人”,杜甫說“先帝侍女八千人”。假如說,“佳麗”、“侍女”是一回事,都是皇帝名義上的妻子,它們是不是文學夸張,言過其實呢?
唐玄宗時期的后宮妃嬪規(guī)模,依照古制而略有變動。大致情況是: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以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以為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參《新唐書》卷七十五下)。有明確身份品第的妃嬪并不多,一共是一百零八人,跟歷史上相沿的所謂周禮規(guī)定之數(shù)相差不大。
問題是,這一百多號人都不是過自理生活的,她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有人須臾不離地服侍。就是說,她們身邊都還有著數(shù)量不等的沒有品級的宮女。唐承隋制,隋煬帝時,除了有品級的妃嬪之外,“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并無員數(shù)”(唐徐堅等《初學記》卷第十《妃嬪第二》)??梢?,服侍九品以上妃嬪的低級宮女,并沒有數(shù)量上的限制。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三月,中書舍人李百藥秘密上書(“上封書”),勸李世民遣散部分宮女,以減省朝廷費用,減少宮人怨氣。奏折中有這樣一句話:“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無用宮人,動有數(shù)萬……”(見《唐會要》卷三《出宮人》)。奪取天下不久,又是提倡節(jié)儉的李世民時期,尚且有數(shù)萬宮女在宮里,承平日久、窮奢極欲的李隆基,宮女數(shù)量只能更多,不會更少。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云:“《新唐史》所敘,謂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四萬。”是四萬!
當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楊貴妃身上時,“三千寵愛在一身”是寵幸,是得意,是榮耀。但是,倘若換個角度,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宮女身上時,則是不公平,是寂寞,是絕望。楊貴妃之外的那“兩千九百九十九”個宮女,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白居易在詩歌《上陽人》實際上就是表現(xiàn)那“兩千九百九十九”個宮女悲慘命運的。請看:
上陽人,紅顏闇老白發(fā)新。綠衣監(jiān)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采擇百馀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云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一首《行宮》詩對宮女的寂寞生活有很好的描述:“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北劝拙右?、元稹晚一二十年的朱慶馀,其《宮詞》則寫出了宮女生活的另一種凄慘:“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边B說話都是有危險的,寂寞自然只能深埋心底。這是怎樣令人窒息、絕望、度日如年的生活!
三
《長恨歌》所講述的李隆基、楊貴妃愛情悲劇,堪稱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jīng)典。因為悲劇情景震撼,人物身份特殊,歷史影響深遠,也因為白居易詩歌通俗易懂、流傳廣泛,悲劇女主角楊貴妃受到了歷代讀者極大的關注。有一個疑問,很自然地長久地盤桓在人們的心頭,揮之不去:楊貴妃為什么沒有被封為皇后?
楊玉環(huán)做唐玄宗妃子的時間長達二十余年,做貴妃的時間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要想冊立楊貴妃為皇后,運作時間是非常充裕的。更重要的是,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將元配王氏皇后廢為庶人后,皇后之位一直空著。楊玉環(huán)成為楊貴妃的時候,武貴妃早就已經(jīng)死了。
李隆基之所以沒有冊立楊玉環(huán)為皇后,我曾經(jīng)寫過專文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李隆基對楊貴妃曾經(jīng)是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妃子這一點有所顧慮;二是李隆基跟楊玉環(huán)的結合,主要是文藝興趣的相投,并沒有要她“母儀天下”的想法;三是楊貴妃雖然聰明伶俐,能夠隨時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對她顯然是有所不滿的;四是楊貴妃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的女人,她沒有多少權力上的欲望,一方面她滿足于李隆基的寵愛,另一方面她有文藝愛好,日子過得很充實,此外,有沒有皇后的名號,對她而言沒有太大影響;五是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于男歡女愛,沉湎于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
四
關于楊貴妃之死,《長恨歌》中主要有“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等詩句。這些表述當然是不夠清楚的。根據(jù)《舊唐書·楊國忠傳》《新唐書·玄宗紀》《資治通鑒》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大致情況如下:
玄宗為首的逃命隊伍離開長安,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將士們又饑餓,又疲憊,都心懷怨怒。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因為禍亂是楊國忠引起的,想趁機誅殺楊國忠。于是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稟告太子,太子不敢決斷。湊巧當時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攔住騎馬的楊國忠,向他抱怨沒有食物充饑,楊國忠還沒來得及答復,將士們吶喊道:“楊國忠跟胡族盜賊合謀造反!”有人向他射箭,射中馬鞍。楊國忠逃到驛站西門內時,將士們追上去將其殺死。同時還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和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上前斥責,也被殺死。韋見素聽見雜亂聲出來,被亂軍棒打得頭破血流。緊接著,將士們便包圍了驛站。
玄宗聽到喧嘩聲,問明緣由,拄著拐杖出來安撫將士,命令他們收隊散去。將士們不肯答應。玄宗委派宦官高力士出面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楊貴妃不宜繼續(xù)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毙诨卮鹫f他自己會處置。翻身進門,依靠著拐杖,低頭站立。過了好久,京兆司隸參軍韋諤上前提示玄宗:“眼下眾怒難犯,安慰系于一刻,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定!”說著磕頭磕到流血。玄宗回答道:“貴妃常年居住在深宮里,哪里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呢?”還在替楊貴妃開脫。這時,高力士進一步提示道:“貴妃的確無罪,但將士們既然已經(jīng)殺死了楊國忠,貴妃卻仍在陛下身邊,他們怎能安心!請陛下審慎思考,將士安心陛下才會安全?!毙诼牳吡κ窟@么說,這才命高力士帶楊貴妃到佛堂,“縊殺之”。然后將尸體抬到驛站院子里,讓陳玄禮等人進去驗明正身。陳玄禮等人于是脫去甲胄,磕頭請罪。皇帝一番安慰后,令其遍告將士。
由于楊貴妃地位尊崇,美貌非凡,人們又普遍有憐香惜玉的心思,不愿意接受楊貴妃死于非命的事實。因此,關于楊貴妃的死法、是否真死都有不同說法。有說楊貴妃吊死在驛站院子里梨花樹上的,有說高力士找了替死鬼,真人被送往日本的。楊貴妃未死的傳說,不過是人們好色愛美私心的一種反映,當不得真。
五
馬嵬驛賜死楊貴妃,是唐代以后有政治理想的詩人們所喜歡的作詩素材。詩人們借機對沉湎聲色的帝王進行諷刺、勸諫和批判,寫出了不少好詩。這里隨手舉幾首為例: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唐代羅隱《題馬嵬驛》,作者一作狄歸昌)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宋代李覯《讀長恨辭》)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代袁枚《馬嵬》)
這些詩中,袁枚的《馬嵬》將人們對帝王愛情悲劇的同情,轉而引向同情底層百姓,胸襟博大,語言生動,尤其值得稱道。
六
陳鴻說,他和白居易寫作《長恨歌》《長恨歌傳》有“懲尤物”的目的,認真計較起來,懲的力度還是不夠的。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仨恍Π倜纳鶎m粉黛無顏色?!辈恢涝娙耸怯幸膺€是無意,三年壽王妃、玄宗奪媳等情節(jié)只字不提。
楊玉環(huán)姐妹的驕奢淫逸,也遠沒有杜甫在《麗人行》中表現(xiàn)得到位?!皯B(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后乃現(xiàn)出羅剎相,真可笑可畏?!保顐悺抖旁婄R銓》引將弱六語)楊氏姊妹出場,詩人先寫其身體美貌,次寫其服飾富貴,次寫其舉止荒淫,最后寫其氣焰囂張。猶如層層剝筍,依次剝去美貌、華麗外表之后,現(xiàn)出了她們淫亂、邪惡的本性。相比之下,《長恨歌》的描寫,可謂溫和委婉。
為了便于讀者朋友了解楊貴妃姊妹的奢侈鋪排,這里摘引一節(jié)唐鄭處誨《明皇雜錄》中的文字:“上將幸華清宮,貴妃姊妹競車服,為一犢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shù)十萬貫。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復上聞,請各乘馬。于是,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橛,組繡為障泥,共會于國忠宅,將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觀者如堵?!?/p>
七
白居易《長恨歌》問世后,收獲了許多好評,但同時也有不少差評的聲音。
好評如:
明代瞿佑《歸田詩話》: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作長篇法如構危宮大廈,全須接榫合縫,銖兩皆稱。樂天《琵琶行》《長恨歌》幾許膽力,覺龍氣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讀者未易測其涯岸。
愛新覺羅·弘歷(乾?。短扑卧姶肌罚壕右自娫~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頓挫,哀艷之中,具有諷刺?!皾h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詞也。“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為尊者諱也。欲不可縱,樂不可極,結想成因,幻緣奚罄,總以為發(fā)乎情而不能止乎禮儀者戒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迷離恍惚,不用收結,此正作法之妙……悠揚旖旎,情至文生……時有一妓夸于人曰:“我能誦白學士《長恨歌》,豈與他妓等哉!”詩之見重于時如此。
賀貽孫《詩筏》:長慶長篇,如白樂天《長恨歌》《琵琶行》,元微之《連昌宮詞》諸作,才調風致,自是才人之冠。其描寫情事,如泣如訴,從《焦仲卿》篇得來。
差評如:
宋代周紫芝《竹坡詩話》:白樂天《長恨歌》云“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云:“故將別語惱(調)佳人,要看梨花春帶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金手,不能為此也。
宋代張戒《歲寒堂詩話》:……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余韻,此其所短處……其敘楊妃進見專寵行樂事,皆穢褻之語。首云“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后云“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固無禮之甚?!笆虄悍銎饗蔁o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八炝钐煜赂改感模恢厣兄厣?,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跋Φ钗烇w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此尤可笑,宮內雖凄涼,何至挑孤燈耶?
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止于荒淫之語,終篇無所規(guī)正。
明代唐汝詢《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格極卑庸,詞頗嬌艷;雖主譏諷,實欲借事以騁筆間之風流。
《長恨歌》固然是一篇有爭議的作品,但受到歷代讀者的普遍喜愛與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沒有這首詩,楊貴妃止步于三十八歲的人生故事,李隆基楊貴妃悲劇的愛情故事,不可能如此家喻戶曉。
八
把李唐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屬于隱私范圍的情感故事傳揚得天下皆知的詩人白居易,不但沒有被斥為輕浮,被追究文責,被扣上“妄議宮闈”之類的罪名,反而得到任用,官越做越大。最后以刑部尚書致仕,享受榮華富貴。
寫作《長恨歌》的次年,元和二年十一月,唐憲宗李純想要有所作為,“納諫思理”,便把白居易召回京城,任命為翰林學士;又過了半年,任命為左拾遺。翰林學士、左拾遺,品級不高,但都是近侍之臣,位置清要。唐憲宗之所以對白居易不但不加以責罰,反而加以任用,主要原因正在于白居易善于寫作有諷刺意味的詩文。《舊唐書》本傳云:“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讀《長恨歌》,掩卷思之,這件事頗值得今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