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銓老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丁老師曾以“充滿艱辛而快慰地跋涉”來描述其學術研究的一種心態(tài),而這也可以用來描摹其在新聞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的歷程。
一、十年苦磨一劍 高考圓夢南大
出生于1947年的丁柏銓老師,在自己的少年時代就表現(xiàn)出超乎同齡人的對于文字的理解和表達能力。19歲的時候他從無錫一中高中畢業(yè)。在這本應該是參加高考的時間節(jié)點上,他的大學夢卻被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擊碎?!按髮W就停止了招生,本來要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就停止了”,說到當年因此被耽擱的大學夢,丁老師至今都流露出遺憾之意?!拔冶緛響撌?966年9月進入大學,但是‘文革’把我的夢給打破了。”1968年10月,一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從城市走向山區(qū)和農村。丁老師來到了江蘇省鹽城地區(qū)濱??h果林公社。在上山下鄉(xiāng)的幾年時間里,丁老師勞動積極主動,勤懇踏實。同時,對于知識的追求依然沒有停止,夢想的種子在心中依然生長。在沒有農活的晚上,他和同組的幾位知青在小房子里,秉燭讀書。當時條件有限,“我們就弄個小盆子,里面放上煤油,然后加個燈芯點著,就著煤油燈看書,哪像現(xiàn)在,燈光明亮,而且房子也很好。那時候沒有這么好的條件,煤油燈的火就這么點大,但是大家一閑下來還是要找書看?!?/p>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這就像一把燃燒的火炬,重燃了許多人對于理想的追求之光,激發(fā)了知識青年對大學夢的再次憧憬。這時候的丁柏銓年已30歲,已經成家,兒子剛剛出生,小家庭幸福溫馨。但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重拾求學夢。從決定參加考試的那一刻算起,離高考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時間緊迫,使他難以有充分的準備,好在他多年前的基礎比較扎實,學習積累比較豐厚。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他成為無錫市的高考文科狀元,順利被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
二、專注人才培養(yǎng) 反哺南大學子
進入大學后,丁柏銓老師備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除了課堂上認真學習之外,圖書館是他最經常光顧的場所。在這里,他博覽眾家,含菁咀華。就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丁老師發(fā)現(xiàn)并確定了其早期的研究方向——茅盾早期的文學思想,并在相關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這些學習經歷為他以后留校從事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當談到為什么選擇留在南京大學任教時,他說:“雖然經濟收入不是很誘人,但是做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很有價值,我不后悔這樣一種人生選擇。”
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丁老師擔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在近十年中,他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其學術著作中的代表作有:《新聞理論新探》《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中國新聞理論體系研究》《新聞輿論引導論》等。此外發(fā)表學術論文380多篇(其中C刊論文約150篇),共有6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勵,他還曾應邀多次赴馬來西亞考察華文報業(yè)和新聞教育,應邀參加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召開的“亞洲變遷與新聞傳播”學術研討會,宣讀題為“論新世紀新聞傳媒的競爭”的論文,這些成就奠定了丁柏銓老師在新聞界的學術地位。
針對部分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解不透徹甚至有所排斥的情況,丁柏銓老師另辟蹊徑,設法使枯燥的理論和知識盡量“活”起來,讓同學們在形式多樣、方法新穎的課堂上感受理論和知識的魅力。由丁柏銓教授領銜的11位專家組成團隊,全面負責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樣的授課方式深得學生喜歡,同學們不僅能夠見到心儀的業(yè)界和學界大咖,流動的主講人也使學生對課堂的新鮮感不斷增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后感慨道:“與想象中枯燥乏味的理論課程有很大不同,業(yè)界和學界大咖輪流給我們講授,能很好地把理論的深刻性、指導性與實踐的生動性、豐富性有機結合起來。丁老師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新形式的課堂講授方式,這樣的課程很能吸引我們?!?/p>
做老師不僅需要專業(yè)知識和授課技巧,而且有時也是體力活兒。丁老師常常需要去外地講課。有一次在澳門講課結束后回到南京大學已經拉下一定數量的本校課程,但是他還是精神抖擻、一節(jié)不拉地補課。說起丁教授,學生們對他的印象是:“很有大家風范,沒架子,特別平易近人,但是對待學術很嚴謹,是那種讓人會忍不住親近的可愛‘老頭’,又讓人感覺是不會跨越界限的人,做事情很認真。”有一次他去鄭州大學了解他主持的重大項目子課題的情況,剛到鄭州大學就第一時間趕到新聞與傳播學院辦公室與老師們商討問題。在辦公室坐了一會兒軟沙發(fā),他覺得不自在,笑著要坐辦公椅,說這樣比較正式,也更能激發(fā)學術靈感。他善于挖掘選題,并且很有執(zhí)行力,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目標性強,選題、寫稿、交稿都喜歡一氣呵成。2017年夏天在鄭州出席中國新聞史學會年會時,晚輩后生和他交流學術,他不僅能一針見血地指出論文所存在的不足,并且能夠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建設性的修改思路。
三、追求專業(yè)建樹 聚焦新聞理論
丁柏銓老師留校之初是在南京大學中文學任教,最初的研究方向是茅盾早期思想研究。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領域,丁柏銓老師對于茅盾早期思想的研究獨樹一幟。1992年,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系時,丁柏銓老師受命擔任了首任新聞學系系主任。在轉型新聞學教育之后,丁教授對新聞專業(yè)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丁老師從新聞采訪寫作等實務問題到輿論引導、媒介融合等新聞傳播業(yè)內的各個方面研究都有自己的建樹。他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加入WTO后我國新聞傳播業(yè)對策研究”、2005年度國家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與大眾傳媒關系研究”、2011年度國家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新媒體語境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與輿論關系研究”、江蘇省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研究”、江蘇省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實踐”。并先后主持過“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基本理論研究”研討會、“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向21世紀”研討會、全國第七次傳播學研討會、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研討會等。他還連續(xù)10次舉辦黨報改革創(chuàng)新研討會。在每次黨報研討會上,都實現(xiàn)了業(yè)界、學界、研究界、期刊界四個“方面軍”的學術匯聚和思想碰撞,與會者連呼“過癮”“期待來年”,黨報研討會一段時間里產生了品牌效應。丁柏銓教授是國家社科規(guī)劃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新聞采訪與寫作》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新聞史學會學術咨詢顧問委員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外評審專家,中國科技大學等八所高校兼職教授。在新聞傳播領域,丁教授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2007年,丁柏銓教授提出“輿情即民意”的說法。他認為,輿情“既可以是得到公開表達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開表達的民意”,在引導輿論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輿情包括情緒的引導。如何使人民群眾的意見得到更為充分的表達、主動參與到輿論監(jiān)督當中顯得尤為重要。媒體及相關從業(yè)者在輿論環(huán)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應該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擁有靈敏的新聞觸覺,更好地擔當起輿論引導和輿論監(jiān)督的責任,通過傳媒特有的方式進行積極的干預,做好輿情把控和正確引導。
談及新聞寫作,丁柏銓教授認為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新聞作品是有溫度的。習近平總書記對輿論引導、輿論導向非常重視,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他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在丁老師看來,有溫度就是要喚起人們心中的暖意。記者要對報道對象、對人民大眾的疾苦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這一點在做民生新聞的過程當中顯得特別重要。穆青的新聞理念就是“勿忘人民”,始終不忘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始終在他的心目中占有極高的地位,這樣寫出來的新聞作品自然就有溫度。很難設想一個記者心中沒有人民,他的作品能有溫度。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這三個要求應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有思想,不僅是有自己的觀點,不人云亦云,更要有真理性的認知,這個才叫有思想。優(yōu)秀記者是站在時代前列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新聞作品引領時代。
四、不忘學術初心 堅守新聞理想
丁柏銓教授在學術研究道路上始終不忘初心,互聯(lián)網時代,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崛起之后,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媒體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和功能開始變得很不一樣。他緊跟時代潮流,雖已古稀之年,但是對當下的媒體變革反應靈敏。
丁老師在一年中有大量的時間在外出差,為新聞學子帶去一個個高質量而又風趣的講座。在一些人眼里,丁教授不僅僅是一位學者,同時還是一個智囊,他永遠樂于把自己的學術觀點和大家分享?!皩I(yè)”是訪談中丁柏銓經常提到的關于工作態(tài)度的關鍵詞,也是他多年從教經歷的感悟。他指導學生論文寫作,一遍遍修改學生論文甚至細致到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常常到半夜還給學生發(fā)批閱論文的郵件,有文字表達不清楚的地方就電話聯(lián)系或者面談。在丁教授心中,帶學生是最重要的事情,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早抓起,剛上路的新聞學子急需領路人,因此他很樂意花時間指導。只要有學生咨詢問題,他都會及時回復,甚至“秒回”。
“同學們除了要關注當前發(fā)生的、大家熱議的事情,還要看看能不能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和理論進行一番思考,試著通過寫論文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要重視理論課的學習,思考要有深度就需要有理論素養(yǎng)?!彼麜r常這樣教導學生。除了理論學習之外,丁老師還樂于帶學生實踐、見行業(yè)大咖、參與專業(yè)性會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盡量開闊眼界,走在專業(yè)的前沿。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丁柏銓老師對新聞業(yè)表現(xiàn)出敏銳的洞察力,也透露出其對未來的樂觀期許。他會帶著對新聞業(yè)的熱情,以自己的專業(yè)態(tài)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雖“艱辛”但“快慰”,繼續(xù)為我國的新聞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