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斐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蒙》卦是《周易》第四卦,繼《屯》卦而來?!缎蜇詡鳌氛f:“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笔挛锍跎?,表現(xiàn)為蒙昧,要加以啟蒙,所以《屯》卦之后是《蒙》卦。《屯》卦講事物的初生,生存是首要問題;當生存問題解決之后,就要通過學習教育來啟蒙,一個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了,隨之就要展開道德與知識的教育,實現(xiàn)精神生活的富足,只有這樣,個人與社會才能獲得進步,這便是《蒙》卦關切的問題。
蒙,是蒙昧的意思,是事物初生時幼稚的表現(xiàn),正如《序卦傳》說:“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比酥詴字擅擅粒⒎潜拘杂掴g。按照儒家的一些觀點來看,人生來具有靈明覺知,后天被蒙蔽了,于是出現(xiàn)了蒙昧,因此,蒙,還有蒙蔽的意思。從卦象上來解釋,《蒙》下卦是《坎》,象征著艱險、水流;上卦是《艮》,象征著阻止、大山。下《坎》上《艮》,既意味著后有艱險,前有阻止;又象征著水流被大山所擋,滯礙難行,兩者皆有蒙昧、蒙蔽的意思。正如《蒙·彖傳》說:“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币馑际牵禾幵凇睹伞坟詴r,就好像一個人遇到了險阻,又阻于山下,進退兩難,象征著蒙昧?!睹伞ご笙髠鳌芬舱f:“山下出泉,蒙?!币馑际牵喝鲃樱簧剿鶕?,象征蒙蔽。因此,蒙,有蒙昧與蒙蔽兩層意思。
人受蒙蔽,因而蒙昧;由于蒙昧,所以需要啟蒙,啟蒙便離不開后天的教育和學習。而且,蒙昧并非童蒙所獨有,大多數(shù)人都處在蒙昧之中。正如楊萬里所說:“有童稚之蒙,有小民之蒙,有學者之蒙,有圣人之蒙?!盵1](P23)既然大多數(shù)人都受蒙蔽,也都具有啟蒙的內(nèi)在要求,所以《蒙》卦的意義是普遍的。
啟蒙既需要自我的努力,也離不開師長的教導,只有學生尊師重道,老師教導有方,雙方配合得當,才能實現(xiàn)啟蒙,這便是《蒙》卦教學智慧的兩個層面。正如《蒙》卦卦辭說:“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币馑际牵菏挛镌诿擅習r,得到合理啟發(fā),必致亨通。學生應主動求教于老師,而不是等老師來求學生。學生懷著誠敬的心求問于老師,如果再三濫問,則是對老師與知識的褻瀆,老師就不再相告。教學雙方只有守正,才能得利。
《蒙》卦的卦辭主要講了四層意思。第一,蒙昧是進步、亨通的前提,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蒙昧與無知,才能虛心求教向?qū)W,并取得進步,所以卦辭講“蒙,亨”。第二,學生首先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求教,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忙,教育也才能成為有益的啟迪,所以卦辭講“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其中的“匪”,意思是“非”,表示否定。第三,學生要尊師重道,以虔誠的態(tài)度對待老師,以敬畏的態(tài)度對待知識,老師也必須剛明中正,遵循教育規(guī)律,如此才能師生相感,配合得當,所以卦辭講“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其中的“筮”,原指用蓍草演卦占問,這里指學生向老師問疑求決;“瀆”指褻瀆,“再三瀆”,意味著學生隨意向老師提問,態(tài)度輕慢。卦辭認為,向老師請教問題,就好像向神靈占問一樣,內(nèi)心誠敬,不可瀆漫,正如《周易折中》引用俞琰的話說:“蓋童蒙之求師,與人之求神,其道一也?!盵2](P42)第四,不管是教育,還是求學,其目標都是為了達到正直,其所使用的手段也必須符合正當,所以卦辭說“利貞”。
從卦辭來看,《蒙》卦分別揭示了教與學兩方面的智慧,《蒙》卦六爻也分別闡述了老師的教育方法與學生的求學態(tài)度,各成道理。其中初六講教育首先要樹立規(guī)范,自我約束;九二闡明有教無類、學高為師的道理;六三要求學致于道,不為禽犢;六四提出困而學之、自行束修的要求;六五闡明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重要性;上九揭示不責童蒙、不順本然的教育方法。
《蒙》卦卦辭說:“利貞”,意思是啟蒙要守正,守正才有利。所以,《蒙》卦首先就講樹立規(guī)范,按照規(guī)范來自我約束,達到正直,這是初六所要闡明的道理。
初六爻辭說:“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币馑际牵簡⒚蓵r,樹立典型,按照規(guī)范加以約束最為有利;如果一上來就擺脫約束,長此以往必有遺憾。下面對爻辭做一些具體的解釋?!鞍l(fā)”是“啟”的意思,“發(fā)蒙”就是“啟蒙”?!靶獭?,通“型”,是典型、法式、標準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指以典型、法式來規(guī)范人。一個人在蒙稚時,各種習性尚未形成,此時正是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大好時機,而養(yǎng)成習慣就需要有典范作為標準,有榜樣作為參照,逐漸讓童蒙在視、聽、言、動各個方面符合標準,接近榜樣,這便是學習的入門功夫。所以,爻辭說:“利用刑人”,用規(guī)范加以約束,將有利于一個人的成長。孔子也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意思是:能夠自我約束的人,很少犯錯。反之,如果一開始就沒有規(guī)矩,失去約束,則會導致“以往吝”的不良后果。“說”,通“脫”,指擺脫;“桎梏”,是古代束縛犯人手腳的刑具,比喻約束與規(guī)范?!坝谜f桎梏”,比喻在啟蒙時期就擺脫了約束,放任自流,過此以往,一個人就會是非混淆,為所欲為,最終觸犯法律,追悔莫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啟蒙階段,應該盡早給受教育者樹立行為規(guī)范,防微杜漸,不可等到已經(jīng)鑄成大錯時,再回頭補救。正如《周易折中》引王宗傳的話說:“所謂刑人者,正其法以求之,立其防束,曉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懼,欲有所縱而不敢為,然后漸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當是時也,夫茍說其桎梏,而不豫以禁之,則過此以往,不可復制矣。故于發(fā)蒙之初,用刑人則以為利,用說桎梏則以為吝也。”[2](P42)這段話的意思是:“刑人”是指樹立規(guī)范來教育他人,用規(guī)范來約束,既讓受教育者知道罪惡之所在,而提早預防,又使受教育者明白犯錯的后果,即使想犯,也不敢犯,然后,受教育者就會逐漸知道正確的人生道路,而潛移默化地朝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當一個人處在啟蒙階段,如果讓他擺脫規(guī)范,無拘無束,而不去防微杜漸,長此以往,他的缺點就很難被糾正。所以,在啟蒙時期,樹立規(guī)范,自我約束是有利的;拋棄規(guī)范,擺脫約束是有害的。
《蒙》卦的九二與上九都是講師道的,其中九二象征著有教無類的教育境界和學高為師的尊師態(tài)度。下面分別從爻辭與爻位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九二爻辭說:“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币馑际牵壕哦@個教師能包容眾多童蒙,能獲吉;以陽剛接納眾陰前來,能獲吉;雖然位居下位,但能擔當重任。爻辭中的“包蒙”,是指九二被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這四個陰爻包圍。《蒙》卦中陽爻象征著老師,陰爻象征著學生,九二陽剛中正,說明才資良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九二被四個陰爻包圍著,就好像一班學生環(huán)繞在良師的周圍,聽取老師教誨,童蒙受到教導,所以稱為“吉”。此外,“包”還有包容的意思,九二以陽居陰,處下卦之中,說明這位老師對待學生謙遜包容,能一視同仁?!凹{婦”也象征著老師毫無保留地教育學生,“婦”是指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諸陰爻,“納婦”與“包蒙”,象征著九二包涵容納,既能包涵受教育者的幼稚無知,也能容納其諸多不足。由此可見,九二有教無類,有利于童稚啟蒙,因而受到《周易》的贊美。
從爻位來看,九二陽爻,居下卦之中,六五陰爻,居上卦之中,九二與六五為正應。九二雖然處在下卦,卻仍然是六五的老師;六五雖然處在上卦,卻要放下身份,尊師重道。正如九二爻辭說:“子克家”,“子”與“父”相對,在傳統(tǒng)家族中,父為尊,子為卑,“子”在這里象征著處在下卦中的九二。九二雖然處在卑下的位置,卻能肩負起管理整個家族的重任,“克”便是肩負重任的意思。正如朱熹所說:“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為子克家之象。”[3](P54)由此可見,師道得以尊顯,既不離教師自身的學問與德行,還需要全社會對師道的尊重;此外,教師的地位與作為也不能通過年齡、收入和官階來加以評判和衡量,學高為師,教師雖無官階,不直接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但其教書育人的社會功能,卻是非常重大的。
《蒙》卦主講教與學的智慧,六三這一爻是針對學生來說的,認為學習不能只為了追求眼前的物質(zhì)利益,要有長遠的眼光,學習者要不為物欲所動,堅守理想,有致于道。
六三爻辭說:“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币馑际牵荷暇挪辉赣⒘?,因為六三看見九二,急欲求嫁,不顧禮節(jié),放棄初心,六三這樣做,不會得利。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六三的爻辭。六三是陰,象征著女,上九是陽,象征著男,六三本來與上九是正配,但是六三處下卦之極,前途有六四與六五的阻隔,且以陰處陽,體質(zhì)柔弱,心浮氣躁,不愿靜心修學,急于求成,于是,見九二在下,有利可圖,便意欲嫁之?!敖鸱颉敝该烂驳睦删笳骶哦?。正如程頤解釋說:“正應在上,不能遠從,近見九二為群蒙所歸,得時之盛,故舍其正應而從之,是女之見金夫也?!盵4](P29)由于六三背離了自己的理想,急功近利,既得不到九二的認可,也最終被上九所棄,自取其辱,所以難以獲利。
在《蒙》卦中,六三象征著學生求學時的情狀,學生求學,目的很多,有的人學習是為了求得功名,收獲利祿,有的人學習是為了追尋真理,提升修養(yǎng)。包括《周易》思想在內(nèi)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為,學習不能以功名利祿為目的,這樣的學習,是將學習當作交易,當作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與手段,為了得到他人的贊許與迎合某種現(xiàn)實的需要,學問就難得真知,易淪為虛偽,所以這樣的學習,是小人之學?!吨芤住氛J為,學習應當成為目的本身,為了真理而求學,為了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而求學,這樣的學習,初衷才純正,志向才崇高,這樣的學問,才是心口如一的,才能做得真學問。正如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所以,學習切不可像《蒙》卦六三一樣唯利是圖。
六三舍上九正應,昵比九二,從內(nèi)因來看,是因為自身陰柔,不中不正,所以,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崇高志向,是治療六三弊病的良藥,學子求進,要能抵御物欲的利誘,耐住寂寞,堅守理想。
六三要求學人致力于道,求學不為利益,六四仍然是針對求學者來說的,為求學者提出自行束修,困而學之的要求。六四爻辭說:“困蒙,吝。”意思是:六四困于自己的蒙昧之中,有所遺憾。六四之所以出現(xiàn)“困蒙”的情狀,有內(nèi)因,也有外因。
從外因來看,六四與初六,兩陰不能相應,又處在上卦之初,向下遇六三之陰,無陽可乘,向上遇六五之陰,也無陽可承。從六四爻位的分析可以看出,六四處在孤立無援的境地,象征著童蒙無師可以求教。正如六四《象》說:“‘困蒙之吝’,獨遠實也。”陽為實,陰為虛,“遠實”象征著六四遠離良師,所以困于蒙昧之中,有所遺憾。
六四之“困”,內(nèi)因才是根本。六四體質(zhì)柔弱,呈現(xiàn)蒙昧的狀態(tài),這時亟待拜師求學,但是六四以陰處陰,過于謹慎而不前,不愿主動求教于師。所以,六四雖然得位,卻不合時宜,反而錯失了接受教育的良機,不免遺憾。由此可見,六四“困蒙”,從根本上說,是自絕于師所致。正如蕅益所說:“非實德之師友遠我,我自獨遠于師友耳。師友且奈之何哉!”[5](P35)如果六四主動去拜師求學,又怎么會困于蒙昧而不得啟蒙呢?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論語·述而》)孔子認為,只要是自己主動求上進,來求教的,我都會教誨他。所以,為學與求仁,重在“自行”,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決心與毅力,學問與仁德是一定能夠成就的;而如果自暴自棄,即便有再好的名師在身邊,也是無用。
由此可見,六四處蒙,困而不學,實乃咎由自取。任何人都有處困的時候,都需要啟蒙,身處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處困而不知學。正如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意思是:生來保持覺知的,是最上等的;主動學習而明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境之后再去求學的,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境仍然不學的,是最下等的。所以,六四從反面告訴我們,處《蒙》卦之時,自己應當主動求學,不能等著老師求著自己去學,這樣,就會有“困蒙”之境。正如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只有自行束修,困而學之,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方能擺脫蒙昧的困境,啟蒙而明理。
《蒙》卦中的兩個陽爻代表著教師,闡述的是師道;四個陰爻代表著童稚,闡發(fā)的是學生向老師求教問學的智慧?!睹伞坟粤尻幦幔幧县灾?,與九二相應,象征著六五虛心向九二求教,尊師重道。
六五爻辭說:“童蒙,吉?!币馑际牵毫逡酝勺蕴?,以一顆赤子之心,虛心向九二求教,獲吉。六五與九二是正應關系,雖然處在上卦,位于尊位,卻以學生自居,向下拜九二為師,既表現(xiàn)了六五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又象征尊師重道的精神。正如六五《象》說:“‘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薄百恪庇许槒?、謙遜的意思,六五為童蒙,之所以能獲吉,正是因為他能順從九二的教導,不恥下問。從六五的求學精神可以看出,一個人不管地位有多高,都需要不斷學習,而學習要有自知之明,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尊師重道。
中國歷來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古人最崇敬的五個對象。教師是德行的榜樣與學識的表率,是掃除人們蒙昧的啟迪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列為五者之一。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币馑际牵汗糯亩Y節(jié),有三大本源: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族群的本源,君王與教師是古代社會治理的本源。沒有天地,生命從何而出?沒有先祖,族群從何而來?沒有君王與教師,古代社會如何治理?三者無論缺少哪一樣,人類都將永無寧日。所以,古禮要祭祀天地,祭拜祖先,尊崇君王與教師,這是禮的三大來源?!吨芤住穼ⅰ睹伞坟粤杏诹呢源涡蛑谒?,足見對師道的尊崇與重視。
《蒙》卦講教學之道,人心本來明澈,因遮蔽而蒙昧。所以,教育既不能順其本然,任其蒙昧;也不能橫加干涉,拔苗助長。教育者應當遵循教育規(guī)律,耐心教導,循序漸進,既不責童蒙,也不順本然,行教育的中庸之道,這正是《蒙》卦上九揭示出來的道理。
上九爻辭說:“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币馑际牵阂悦土业姆绞绞┱菇逃?,視蒙昧為賊寇,是不利的;合理啟發(fā)才有利。由于上九是陽,又處《蒙》卦之極,所以很容易以嚴厲的方式對待童蒙,甚至將蒙昧視為賊寇加以攻擊。童稚蒙昧,不可順其本然,理應對之施加正面的教導,這是教育者的職責所在;然而,如果過分嚴厲,對童蒙失去應有的耐心與包容,則會拔苗助長,違背教育規(guī)律,適得其反。正如朱熹所說:“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盵3](P56)所以,教育不能一味蠻干,還要講究方式方法,達到上九《象》中所說的“上下順”的效果。
“上下順”,就是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上下順暢。老師之“順”,是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學生之“順”,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兩者兼顧,不偏廢,便可使上下皆順,達到教育的中庸之道。一方面,老師以教育英才為人生之樂,重視教育的作用。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每一位老師都希望教育優(yōu)秀的人才。不過另一方面,既然是啟蒙,蒙昧就在所難免,面對學生的蒙昧與錯誤,教師應當體恤、包容,耐心教導,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猛烈打擊,更不能搞一刀切,用劃一的方法來教育不同的對象。由于每一位受教育者習性不同,易犯的錯誤也不同,所以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法也應不同,這便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個性,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其得到合理發(fā)展。正如康有為所說:“教者如大醫(yī),務在因人相時,審病發(fā)藥而已,若有一定之義,則為守單方之庸醫(yī),必致誤殺人矣?!盵6](P169)所以,上九“不利為寇;利御寇”,教育者只有順應規(guī)律,耐心教導,合理啟發(f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蒙》卦六爻各明一理,其中九二與上六講為師之道,為師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講求學之道,求學要自我規(guī)范、志向高遠、主動進取、虛心受教。《日講易經(jīng)解義》中說:“蒙之能亨,雖蒙者有可亨之道,亦由發(fā)蒙者得善教之宜?!盵7](P59)意思是:啟蒙使人亨通,雖然童蒙主動求學可致亨通,但也要教育者善施教化。只有兩者各盡其道,相互配合,才能最終達到啟蒙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