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育者借以深化教材改革、變革教學方式、評價教學質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目標的關鍵要素。而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怎樣的教學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自然成為關注焦點。
一、要注重圍繞數學學科核心概念進行教學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數學教學,要求圍繞數學學科核心概念進行教學。核心概念是構成學科骨架、具有遷移價值的概念。揭示學科的本質和知識間的聯系,具有統(tǒng)整學科知識的功能。以數學核心概念統(tǒng)領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進行綜合思維并實現學習能力遷移。因此,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學重心從注重“講授→記憶”具體事實轉移到對核心概念統(tǒng)攝下的學科知識及結構的“深層理解→遷移應用”上,以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以核心概念統(tǒng)領,設計“具體數學事實→驅動性問題→理解一般概念→建構核心概念”雙向互補教學主線,對核心概念形成的普適性認識具有持久遷移應用價值。學生一旦建構核心概念,就可以通過核心概念遷移應用解決現實性問題,從而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核心概念教學的價值體現。
二、提供學生研究應用思想方法的機會
提供研究思想方法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構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數學原理和態(tài)度的遷移,發(fā)展數學思維。核心素養(yǎng)導,要求為學生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運用適當方法解釋問題,從而獲取知識、領悟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過數學探究獲取知識、研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如,在“圓的周長”探究中,教師提問通常都有共同之處:先讓學生猜猜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幾倍?然后根據猜想設計方案測量需要的數量并進行驗證,最終得到數學結論。這個過程看似注重學生有證據地猜想、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養(yǎng),實質上并沒有給學生質疑思考探究中可能產生的諸般問題的機會:為什么要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為什么要用周長除以直徑?實驗數據存在的誤差是什么?”等。學生所謂的“合作探究”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幾個人一起操作”的大問題,是在簡單重復數學家發(fā)現知識的過程而已。這樣的教學不能提升學生獨立建構知識思想方法體系的能力,只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不斷反思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何精確地測量所需的數量?為什么要用周長除以直徑?為什么要進行多次測量等問題?并引導學生對現有結論進行反思和質疑:誤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樣減少誤差?等等,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研究數學發(fā)展歷史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科學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教師若能借助數學發(fā)展歷史挖掘知識背后的孕育發(fā)展、由潛到顯的轉化歷程,幫助學生體驗數學曲折發(fā)展史中涌現出來的偉大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則更富啟迪。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向學生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數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真實歷史過程,幫助學生切實體驗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通過提供豐富的數學史,給看似枯燥、冷漠的數學注入充滿人情味的數學家、數學故事等,帶領學生領略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研究中的科學精神,這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他們數學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四、借助原始問題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意識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進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現實的問題情境,設置待解決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提供充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獨立自主嘗試用各種方法開展研究活動,從而拓寬視野,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體驗數學探究樂趣和精神,培養(yǎng)探究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數學素養(yǎng)。只有把學生置于真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自主探究,才能獲得更有價值的知識方法,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自覺意識和關鍵能力,才能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轉變教學理念和目標,改革教學內容、方式和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應用,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及確立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