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是兩個相互交叉、相互聯系、但又不同的概念,但是長期以來,如何從“教材內容”中選擇、確定甚至拓展、創(chuàng)生出適當的“教學內容”,并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對教材做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化處理?!墩憬⌒W語文學科教學建議》也指出:閱讀教學“要注意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防止肢解課文或離開課文搞孤立的語言訓練”。因此語文教師要在課文內容不脫離文本的前提下進行拓展,創(chuàng)生出適當的“教學內容”,以此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表達能力。
一、互換角色,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
文本是教學的憑借。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敞開的文本,我們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打破年齡和階層的區(qū)別,不但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還可以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由此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在情感蘊涵的基礎上提高表達能力。任何一篇課文都有作者所想表達的一種意愿或是一種思想。在依托文本的基礎上,我們與文章的作者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這些創(chuàng)生性的教學內容,入情入心 ,促進了學生由衷的表達?!豆鸹ㄓ辍肥桥_灣女作家琦君之作,曾經聽過一教師是這樣設計“感受花雨,體會思鄉(xiāng)”環(huán)節(jié)的。
1.在我的記憶中,什么事才是大事?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2.你體會到了什么?哪個句子最讓你有這種感覺?
出示句子: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人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 我喊著:“??!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3.此刻,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作者搖啊搖,搖出了什么?
5.這一幕永遠地留在了作者的記憶中 。隨著世事地變遷,琦君12歲那年 ,全家搬到了杭州,32歲時又移居臺灣,59歲時又去了美國。童年漸漸遠去,與家鄉(xiāng)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桂花雨就成了一份回憶。于是,在這美好的中秋佳節(jié),她又想起了———(引讀出示的句子)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xiāng)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6.除了這些,作者還會想起什么?
7.句式訓練:用作者母親說的話的句式來說說作者的心里話。出示: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這里的_________再_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這里的_________再_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這里的_________再_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_;
8.出示《煙愁》后記中一段話作為小結。
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教師從解讀文本句子入手,引導學生換位進入作者的內心,創(chuàng)生了許多教學內容,在欣賞桂花雨的同時,引發(fā)學生對作者情感的體驗,而且讓學生采用了類似于文中作者母親說話的句式,把作者的內心感受說出來,進行了一次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其實文本中有作者濃彩重墨所描寫的人物,也有一筆而過的,我們可以分析文中人物內心世界展開教學,就會發(fā)現這些創(chuàng)生性的教學內容不但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 ,而且有助于讀懂作者所蘊涵意愿。
二、想象補白,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
利用文本的留白部分,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往往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表面的文字讀出文字背后的東西,通過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理解表達。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吹街芏鱽硪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這也可以理解為文章的一處留白,于是就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走進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的內心,走入圍觀中國人的內心,走進得意揚揚的肇事洋人的內心,接著引入一段“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文字材料,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洋人囂張跋扈、中國人敢怒不敢言的恥辱,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的同時,又“砸” 下一份有關包身工的資料,這時學生義憤填膺,由此學生的表達情緒達到了高潮,呈現出了一種表達的欲望,再借以一種沉重的語調敘述:租界的那一幕銘刻在我們心中,同時也銘刻在周恩來的心中。
“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心潮澎湃,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請大家抒寫下他內心獨白!”至此對于周恩來內心情感的表達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依托“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陷入了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Z段練寫,寫下了一段又一段的內心獨白。
在引導學生感受中華不振的含義時,其實也不僅僅停留在對這個詞的字面理解,而是抓住了中國婦女的“哭訴”,肇事洋人的“得意揚揚”,巡警的“訓斥”,通過這些詞語,“補白”詞語背后所蘊涵的內容,這個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言語智慧,又使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價值倫理等,與文本的語境產生了連接、契合,在潛意識中得到了浸潤與涵養(yǎng),這些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都不無裨益。
三、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生教學內容
崔巒老師在《小學語文》創(chuàng)刊號《閱讀教學現狀及改革建議》一文中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就是要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生性教學內容,不但應該是指向引導學生理解的,更應該是為了學生學習表達的,也就是說它更應該是創(chuàng)設表達情境、提供表達內容的。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五上選學課文《加了一句話》一課時,在教學了“加了一句話前后,感受到行人對老婦人截然不同的待遇”后,又創(chuàng)設了“現場采訪”的情境,以此豐富學生的體驗。
師:是啊,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掏出銅幣給老人,或許我們并不意外。但是衣著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硬幣交給老人是不是很奇怪呢?讓我去采訪采訪吧。
先生,您好。我是巴黎日報愛心欄目的主持人,我想您的生活也并不富裕,為什么看到“春天到了”這句話給老人錢呢?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師:我們接著采訪。這位女士您好,我想請問您為什么看到“春天到了”四個字后給老婦人錢呢?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師:小朋友,你好。你是把零花錢送給了那位老奶奶吧,為什么啊?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在上例中,通過對全文的閱讀理解之后,創(chuàng)設“現場采訪”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學生口頭表達的基礎上,給學生可參照的語言方式,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不難看出,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經驗,依托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加工、改造,可豐富感受,深化理解,最終達到增強表達能力的效果。
“運用表達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要素。這些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生也是為了達到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即是“培養(yǎng)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而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表達能力。實踐證明,這些創(chuàng)生性內容的教學,不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促進了課文語言的遷移與運用,其目標直接指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可謂一箭雙雕。
【參考文獻】
1.《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王榮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教師與課程:創(chuàng)生的視角》,李小紅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