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
一、情境創(chuàng)設要追求一個“近”字
(1)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如果創(chuàng)設的情境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學生缺乏實踐體驗的機會,是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習欲望的。因此,教師要從兒童得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fā),有兒童的眼光去尋找那些現實、有趣、富有挑戰(zhàn)性的,與兒童生活背景密切相關的素材,創(chuàng)設一個個使他們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
(2)接“近”學生學習起點。有效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上,如果教學情境與學習起點脫節(jié)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如何把握學習起點,一方面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前小調查或談話來了解學生原有的基礎。
(3)走“近”數學學習主題。“情境設計要緊扣數學知識或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數學課。”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吹竭@樣的現象:教師出示情境圖后,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問題?學生往往是海闊天空,而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時間在這種“流連忘返的情境對白”中很快流逝了,結果是花了很大力氣還沒有涉及到自己預設的數學問題上來。
記得我在上小學一年級一節(jié)數學課。新課引入時,我精心創(chuàng)設了一個孩子們秋游的情境。畫面上出現的是左邊有四個孩子撲蝴蝶,右邊有兩個孩子捉蟲子。老師讓學生觀察,目的是讓學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的數學問題??墒牵斘姨岢觥澳惆l(fā)現了什么”的問題的時候,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可站起來說的全是:小男孩拿了一個網,小女孩穿的是紅裙子……這時,我的腦袋嗡的一下,自己完全傻眼了,后來,我在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作了這樣的處理:先讓學生觀察,然后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這樣,就使學生明白了教師的意圖,觀察起來也就有了目標。這種現象產生的關鍵是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處理好“寬泛性”與“定向性”的關系。
二、情境創(chuàng)設要注重一個“實”字
(1)內容要“真實”。教學情境應該是社會生活中真實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的,而不是教師為情境而情境的人為編造。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學校要組織春游活動,小明同學去商場買旅游鞋,有兩種款式他都比較喜歡。第一款標價是每雙127元,第二種款標價是5雙共565元,那種款式更便宜?便宜多少元?”該情境一出示,馬上有學生提出“我看到商場里的鞋子都是單價的,沒有標5雙一共多少元的。”可見,這種與生活實際不符的虛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的作用,反而給學生造成負面效應。
(2)形式要“樸實”。真實的教學情境不是為了觀賞,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額外添加些什么。教學就如平常生活,簡單有效才是真。不要為了追求表面熱鬧和某種形式而把簡單的東西人為地搞復雜了,過于復雜的教學情境不僅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造成主次不分,還會擾亂學生思維,造成選擇性偏差。因此,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充分考慮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簡潔性,力爭樸實無華。
(3)運用要“務實”。我們在充分認識情境價值的同時,要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教學中不能簡單地理解一堂數學課創(chuàng)設了情境就是體現了新的課堂理念。我們要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否為教學目標服務,如果一個情境只是追求表面的“轟動效應”,也就成了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例如,有一位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生動有趣,一會兒以奧運話題導入新課,一會兒是天線寶寶來探究新知,一會兒又來了李詠叔叔主持“幸運52”鞏固知識,這種追求表面形式而缺乏數學味的情境,只能搞得學生眼花繚亂。
三、情境創(chuàng)設要突出一個“活”字
(1)激“活”思維。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應該是在生動的情景中蘊涵著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數學問題,即能讓學生“觸景生思”,這是評價數學教學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求。如果教師呈現的情境,學生只是停留在情景的表面,不能進入教學實質性的領域,感覺不到數學問題的存在或者無法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那么這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是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應該把激活數學思維放在首位。
(2)誘“活”氣氛。在確保能激活思維和操作簡便的前提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應該創(chuàng)設一些喜聞樂見、生動活潑地氛圍,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找規(guī)律”一課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教師神秘地拿出一只黑色的袋子,學生眼睛“唰”地一下都集中在了老師身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袋子里裝著什么東西?老師告訴學生里面裝著紅綠兩種顏色的小圓片,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顏色的小圓片?猜對的歡呼雀躍,猜錯的學生掃興中又躍躍欲試。老師又讓學生猜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顏色?第三次呢?學生興趣盎然地猜著,越往后學生越容易猜對。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學生“為什么能猜得這么準?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從而在學生的興奮點上將他們引入找規(guī)律的自主探索活動之中。
(3)用“活”情境。許多教師的情境設置只起到“敲門磚”的作用,當教師用“磚”敲開“門”之后,即導入新課后,該情境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剩下的大量時間還是脫離情境單純地學習數學知識。本人認為,一堂數學課情境不宜過多,而要將一個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將它巧妙地貫穿于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情境的設置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自始自終發(fā)揮一定的導向作用。例如,一位教師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放學時,小紅的作業(yè)本不小心被小明裝進書包帶回家了,小紅要做家庭作業(yè)必須拿回作業(yè)本,可以采取什么辦法?”學生頓時議論開了,有的認為小紅去小明家拿,有的認為小明要把它送到小紅家。老師提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學生又動起了腦筋,先是認為在某一地點接頭,后來發(fā)現這樣浪費時間。于是又展開了討論,最后一致認為:兩人同時出發(fā),同時相遇最合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小紅和小明的速度以及兩家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計算相遇時間。該情境將“相遇問題”的本質結構巧妙地隱含在一個生活事件中,學生解決了這個生活事件,也就深刻地理解了“相遇問題”的內涵,該情境始終貫穿于整個新知學習過程中。
總之,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情境的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和教學效益提高,讓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