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言文,高中學生就感覺頭疼,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更不要提什么理解文章內容,并對試卷所設置問題進行正確作答了。但在中國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因為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所以學習優(yōu)秀的文言作品,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就顯得尤其重要。就高考而言,文言文在試卷中所占比重較大(共23分,占90分的25%),而且對古詩的閱讀也需要過硬扎實的文言文作為基礎,名句名篇的默寫也有大部分內容來自文言文,因此,學生要想在古詩文閱讀及名句名篇默寫部分(共37分)得高分就很仰賴老師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了。在此。我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摸索。
一、明確考什么,明確課內文言文的重要性
一進入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內容的教學,我就先給學生呈現(xiàn)高考題文言部分的試題,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文言文的試題題型,這樣來明確學習的方向。同時和初中的文言考題作對比,比較初高中的最大不同:初中考課本內的文言材料,而高考則是課外的材料,但又要給學生做出明確的解讀:雖是考課外材料,但其實所考內容全部和高中乃至初中課內材料息息相關,即“得法于課內”。此舉的目的是要學生一定要重視對高中選入課本的文言文的學習,包括選修教材的篇目。高考一定是由課本內容遷移到課外材料,只要把教材內容學習、落實得好,讀懂一篇課外文言文并正確解題就迎刃而解了?,F(xiàn)行高考中,四川卷的考試內容為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翻譯、文言解答題、文言斷句題。其中文言實詞又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固定結構,學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實詞為120個;文言虛詞為18個,數(shù)量較少,但每一個虛詞的細致用法(詞性和意義)必須弄透徹;文言翻譯除了涉及文言實詞和虛詞,還包括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省略句、變式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以上內容都散落在高中乃至初中教材的各個篇目里。當然,由此看來,文言文的學習的確瑣碎,但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只要平時的學習及歸納整理工作做好了并及時落實了理解、記憶,學好文言文并非難事。
二、明確怎么學,明確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
(1)多誦讀,形成強烈的語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考題中,有一道4分左右的文言斷句題,此題和語感就有一定的關系。其實,古人寫文章本就無句讀,我們今人看到的古人文章,其實是今天的專家、學者根據(jù)文言的一般語法特點及對文意的理解而斷好的句讀,因此,反復誦讀自古以來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就今天而言,通過誦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完成對文意的初步感知,來有效緩解面對文言文的頭疼情況和畏難情緒。
誦讀的形式要多樣性。短文章可先整體讀,在逐段學習中,再逐段讀,最后再整體讀,如《燭之武退秦師》即可這樣誦讀。長文章則逐段讀,學完一段再重讀,學完兩段可兩段又一齊讀;可讓學生個別讀,可分組讀;可分角色讀;可男生讀,女生讀;如《赤壁賦》是長文章即可靈活運用以上的形式;還可聽錄音范讀,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學習文章時,可分段讀,學完后,再聽錄音范讀,再感受作者震驚悲痛、難以置信、如泣如訴的情懷,體味作者與十二郎的深情,最后可再請學生示范朗讀,由讀到悟,領會越來越深刻。另外,誦讀后,應對學生的誦讀情況給予及時的肯定、指導、糾正,這樣學生在讀的過程里,理解和感悟提升了,興趣也更濃厚了。因此,在課堂中應該使誦讀成為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步驟。
(2)注重對古文字的趣味解讀,提高學習興趣。中國的文字構造主要有四種:象形、指示、會意、形聲。由這四種形式構造的中國文字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老師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對古文字的趣味解讀,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文字的印象,經(jīng)久不忘。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對文中的“既”的理解即可結合其造字形狀(一個人背對著一個已經(jīng)吃完飯的碗,說明飯已經(jīng)吃完了,由此推出“既”的意思是“已經(jīng)”。)我教學以來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均未能對“既”“即”作有效區(qū)分,“既然”寫成“即然”,“即使”寫成“既使”,這兩個詞本不存在,而“既”“即”這兩個字讀音本不相同,本可以區(qū)分,但在方言中似乎讀音的不同并不明顯,所以書寫上錯誤百出,更不要談正確理解了。而“既”字在文言翻譯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就更應該把二者區(qū)分清楚了(“即”字可根據(jù)造字形狀理解到時一個人正對著一碗飯將要吃,由此推出“即”的意思是“將要”)。再如“及”字意義中有“趕得上、比得上”的意思,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及”字的理解也可以結合其造字形狀理解:一只手從后面要抓住前面的人,由此推出“趕得上、比得上”的意思。還有如“戍”“莫”“旦”字等,不再一一解釋。通過這樣的解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一定大增,學習效果好。
(3)注重教學的循序漸進性及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的提升。學生一進入高中,遇到的文言文的篇幅都較長,學生的畏難情緒將陡增。此時老師應向學生明確教學的方法:以舊知識帶動新知識,加深對舊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的系統(tǒng)性。如學到《燭之武退秦師》“以其無禮于晉”句中“以”的意義,因為敘述的是秦晉圍攻鄭國的原因,所以“以”應翻譯為“因為”,而初中所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以”正是“因為”的意思,這樣“以舊帶新”,學生自然就明了“以”作“因為”的意義,而且記得很牢固。再如文言句式,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夫晉,何厭之有?”涉及的是賓語前置的句式,而初中《陋室銘》中正好有特別相似的這樣一句:“何陋之有”,也就一字之差。完全可以套用過來,并順便就可以把賓語前置的兩種基本形式加以總結和歸納了,因為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前置在《隆中對》有“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的典型例句,學生因為是學過的內容,把握起來也相當容易,疑問句中介詞作賓語前置可用《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為例,這樣,賓語前置類型即通過初高中結合就總結全了,以后遇到此類型的句子就好理解并翻譯了。另外,在處理課外文言文時,必須回歸教材,讓學生意識到課外和課內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學生學習課內文言文自然就有熱情,有興趣了。
(4)注重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歸納總結對學習文言文這一板塊必不可少。歸納總結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把厚書讀薄,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形成完善的體系,讓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工,因為這是對知識經(jīng)過自己思考后的再加工。文言文的知識點歸納應放在對每一篇文章的學習上,即對每一篇文章涉及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固定結構、文言虛詞、文言句式都分板塊歸納總結。當然,老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對每一個知識點透徹把握,教給學生的是切實有效的歸納總結內容,如對于文言實詞的幾個方面,可讓學生掌握有效的推斷方法(附:文言實詞的推斷方法),如歸納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基本類型等,常見文言虛詞的常見、重要用法等(可結合工具書完成)。
三、明確為什么學,明確文言文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
柳宗元說:“文以載道”。文言文中的精神文化是經(jīng)久不衰的,要引導學生古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人物事跡可作為作文的有價值的論據(jù)。當然,文言教學更“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形成學生的終生文化品格。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承民族文化,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文言文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載體,可以說博大精深,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舍生取義的高尚節(jié)操等。如從燭之武身上我們可以學習燭之武臨危不懼、永赴國難、顧全大局、深明大義、機智善辯等優(yōu)秀品質,從蘇武身上可以學習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與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等。
總之,學好文言文對提升學生整體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傳承和發(fā)揚,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應積極探索文言文的教法和學法,讓學生能從中獲取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