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們視金銀為財富的象征,金銀制成的首飾比金銀更加貴重,不僅用作收藏,還可彰顯身份、地位。在喜慶的節(jié)日和重要的活動場所,閃光耀眼的銀飾,會為佩戴者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我國使用銀制品的歷史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據(jù)考古資料顯示,在河南輝縣戰(zhàn)國墓出土了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陜西神木縣納林高兔村戰(zhàn)國晚期匈奴墓出土了銀虎、銀鹿、銀環(huán)等。
唐代宮廷還專門設(shè)立了金銀作坊,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fā)展。宋元時期,銀器逐漸商品化,銀飾品從宮廷貴族、富商巨賈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開始在民間廣泛流行。圖案更加豐富,設(shè)計新穎、造型優(yōu)美。
明清時期是我國金銀器制作工藝最為繁盛和成熟的時期。明代宣德年間,設(shè)置了很多鑄造局,制作了大量的精美銀制器物,同時還規(guī)定了工匠制度,要求各地金銀匠輪流到京城服役。民間的銀樓、銀作坊也制作了很多銀器。
到了清代,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了迎合帝王、權(quán)貴的喜好,銀制工藝品更加奢華富麗,再配以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diào)配和制作技法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雕刻、鏤空、鑲嵌、花絲、琺瑯、壘絲等工藝獲得了較大發(fā)展。其中壘絲工藝復(fù)雜,將金銀等原料拉成細絲,以焊接、編綴等方法制成紋樣,再焊接到器物之上,做工十分精巧。
康熙、乾隆年間,銀器、銀飾品不再是貴族階層的專利。當時,在中華大地上,人們都爭相佩戴和使用銀器,銀樓、銀店、銀作坊分布全國各地?!胺昙椋蠹椤钡拿袼子^念更加深入人心,每件銀飾上的圖案都是吉祥圖案,堪稱“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民眾的精神崇拜和心理寄托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也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民間銀器的發(fā)展,人們認為擁有銀器,既能美化裝飾生活,顯示富貴高雅,還能驅(qū)兇避邪,平安長壽。
河北博物院館藏許多清代銀飾,現(xiàn)擇部分精品,與大家一起分享。
1.清點翠福壽雙全紋銀發(fā)釵(圖1)
長12厘米
此釵為銀質(zhì),一端為兩根針狀銀絲,另一端精心裝飾:用花絲工藝把銀片和銀絲制作成佛手、壽桃、團壽、花卉形狀的底座,再輔以點翠工藝。在團壽中央鑲嵌寶石,花卉中心嵌以紅珊瑚,整個發(fā)簪造型精美別致、富麗堂皇。佛手的“佛”諧音“?!?,與團壽、桃寓意福壽雙全、吉祥如意。
點翠是一種傳統(tǒng)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歷史悠久?!俄n非子》中就有“輯以羽翠”的記載,說的就是點翠工藝。顧名思義,點翠就是用翠羽來點綴器物,把翠鳥的羽毛粘貼在金屬或其他材質(zhì)的底板上制成,是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jié)合。點翠工藝制作的各種首飾器物,光澤感好,可以呈現(xiàn)出淺藍、藍綠、湖藍、藏藍等多種色彩,富于變化。因在取羽毛的過程中必須活取才能保證翠羽的色澤,后來由于鳥類保護的需要和制作工藝的殘忍,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
2.清點翠蝶戀花紋銀發(fā)釵(圖2)
長7.5厘米
整件器物清雅別致,花與蝶相映成趣,組成一個圓形的圖案,和諧溫馨,飽滿有力,吉祥美滿。為人們展示了一幅花開艷麗、蝶舞繞花叢的生動場景,花因蝶嬌,蝶伴花舞,動靜相宜,讓人尋得“蝶影芳草花飛路”的優(yōu)美意境。
釵字最早寫作叉,因其形與枝權(quán)相似?!夺屆め屖罪棥罚骸安?,權(quán)也,因形名之也。”可見,釵和簪都用于束發(fā),但簪為一股,發(fā)釵則為兩股,兩者在用途上稍有差異??梢哉f,發(fā)釵是古代婦女的裝飾用品,尤其是梳挽高髻時,更是缺其不可。
3.清盤長紋銀耳挖簪(圖3)
長28.5厘米
簪與釵都是發(fā)飾,其區(qū)別在于簪為一股。此簪簪首前端有耳挖,用鏨刻工藝在簪體中段裝飾五組花卉和幾何紋飾的組合圖案,實用性和裝飾性兼?zhèn)?,故名耳挖簪。盤長是佛教“八寶”之一,又稱吉祥結(jié)。模擬繩索編結(jié)而來,盤曲連接,無頭無尾,無終無止,寓意長久永恒,故稱“盤長”,應(yīng)用范圍極為廣泛,有連綿不斷、子孫延綿之意。
4.清燒藍并蒂蓮紋銀發(fā)簪(圖4)
長10.5厘米
該發(fā)簪造型簡潔明怏,簪首為一朵燒藍并蒂蓮。并蒂蓮是花中珍品,集蓮荷之精華與一身,《宋書·符瑞志》稱:“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為南北朝時期)十年七月華林天淵池芙蓉異花同蒂?!弊怨湃藗冋J為并蒂蓮是吉祥、喜慶的征兆,善良、美麗的化身,被譽為愛情的象征,寓意夫妻恩愛、幸福美滿,兄弟情同手足、感隋深厚。
簪首的并蒂蓮用燒藍工藝制作,具有水彩畫的透明感,別有意趣。燒藍是我國傳統(tǒng)的首飾工藝之一,是以銀作胎器、敷以琺瑯釉料燒制成的工藝品。由于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燒藍的“藍”是燒制后形成的類似低溫玻璃的塊料。
5.清吉祥花卉紋銀發(fā)簪(圖5)
長7.5厘米
此發(fā)簪裝飾以吉祥花卉,從枝到葉構(gòu)圖疏密有致,富有層次,極具中國特色。明清之際,文學(xué)作品、戲曲人物、歷史故事廣泛進入了裝飾領(lǐng)域,年畫、剪紙、木雕、玉雕、瓷器、刺繡、印染等均受到影響,金銀器也不例外。在大量的文化遺存中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是非常重視民間手工藝的。
6.清盤長花卉紋銀扁方(圖6)
長13.5厘米
此扁方,鏨刻工藝精湛,盤長、福在眼前、花卉等紋飾線條勾勒細膩,工藝精致,花紋邊飾均很飽滿。扁方是清代滿族女性梳旗頭時使用的特殊發(fā)簪,又寬又長,形狀扁平,呈一字狀。扁方的形制、作用與漢族女性發(fā)髻上的扁簪類似。扁方主要為清代皇室貴族使用,其數(shù)量與材質(zhì)繁多,質(zhì)地多為白玉、翡翠、金、銀等。扁方上面雕刻花鳥魚蟲、文字、亭臺樓閣等圖案,生動形象,寓意吉祥。每逢節(jié)慶之日或接待賓客等重要場合,滿族婦女便戴上扁方。扁方能襯托出女陛的端莊文雅。
7.清文王百子紋銀長命鎖(圖7)
長42厘米
此長命鎖正面鏨刻“文王百子”,周圍裝飾盛開的花卉,花卉生動寫實,線條流暢,背面裝飾有牡丹和白頭翁鳥,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贊譽。盛開的牡丹在枝頭艷放,在微風(fēng)中搖曳,枝上停息著一只白頭翁,神態(tài)嫻靜,花鳥形態(tài)生動,相映成趣。鎖下面掛有十串百家姓飾片,每個銀飾片正反面都鏨刻著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件銀鎖創(chuàng)意獨特,造型和工藝成熟。
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育越多越好,“子孫滿堂”是家族興旺的象征。“文王百子”被看作是祥瑞之兆,寓意多子多福、多福多壽、萬代綿延。牡丹和白頭翁組合在一起取義“富貴白頭”,是常見的吉祥圖案,寓意夫妻白頭偕老。
8.清金玉滿堂紋如意云頭形銀鎖(圖8、圖9)長35厘米
此鎖正面為“金玉滿堂”四個篆字,周邊裝飾方孔圜錢和花卉,背面主題圖案是“獅子滾繡球”圖案,整體構(gòu)圖飽滿,線條細密流暢,工藝精細。
以獅子滾繡球為題材的鎖很多,都作為辟邪之物。獅子是百獸之王,兇猛、威嚴,民間認為其能驅(qū)邪鎮(zhèn)宅。繡球為祥瑞之物,以其為主題的圖案稱“繡球錦”或“繡球紋”。“獅”與“師”同音,“球”與“求”同音,因此獅子和繡球組合在一起,寓意官品和權(quán)貴。此外民間還傳說雄師與雌獅戲耍,獅毛纏裹,滾而成球,球中會生出小獅子,因此該紋樣又象征子孫繁衍、家族昌盛。
長命鎖的正面多鏨刻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百家保、連生貴子、三元及第、五子登科、金玉滿堂等吉祥文字。
9.清燒藍百家全保紋銀長命鎖(圖10)長25厘米,寬14.5厘米
該銀鎖周身燒藍,項圈上滿飾纏枝花卉。項圈和銀鎖連接的如意形銀飾件裝飾鳳穿牡丹紋。古代傳說,鳳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民間常把鳳凰、牡丹為主題的圖案,稱之為“鳳穿牡丹”“鳳喜牡丹”和“牡丹引鳳”等,視為祥瑞、美好、富貴的象征。下部的銀鎖為如意云頭形,中心鏨刻“百家全?!彼膫€楷體字,左右兩側(cè)裝飾花卉,銀鎖下端裝飾有“獅子滾繡球”圖案。構(gòu)圖飽滿,寓意吉祥。
云雖然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但因其有助于禾苗生長,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此在我國古代備受尊崇,有云神之說。商代有專門祭云的活動,甲骨文中就有祭云、卜云的記載。云紋是吉祥紋樣中的重要題材。商代的云紋、漢代的云氣紋、唐代的云朵紋,各有特色。明清的云紋主要是裝飾紋樣,有朵云、如意云、七巧云、行云等。云紋作為吉祥紋樣,在刺繡、瓷器、家具、建筑中的應(yīng)用非常廣泛。中國民間銀鎖大多為如意云頭形。
10、清燒藍戲曲人物紋銀長命鎖(圖11)長38厘米,寬20厘米
該銀鎖設(shè)計精美,形制規(guī)整,圖案豐富飽滿,工藝精湛,項圈部分用燒藍和鏨刻工藝裝飾花卉圖案,銀鎖和項圈之間由兩個方形銀飾件連接,項圈上的方形銀飾件裝飾枇杷綬帶鳥紋,一只棲息于枇杷枝上的綬帶鳥,回首欲啄飽滿的枇杷果,動靜相宜,相映成趣,象征吉祥幸福、高官長壽。下方的方形銀飾件中心圖案為孟母教子,以此期盼佩戴者將來能成長為知書懂禮、品德端正、堅毅刻苦的謙謙君子。
銀鎖呈如意云頭形,主題圖案為人物紋。畫面中,兩位衣衫飄逸的學(xué)者似在交談,神情自若,怡然自得。蝴蝶飛舞,花鳥棲息于枝頭,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場景,人物形象生動,畫面疏朗有致,意境平和幽遠。
長命鎖是頸飾的一種,又稱“百家鎖”。清代的長命鎖多用銀制成,上部為頸圈,下部為墜飾物。清沈復(fù)《浮生六記·浪游記快》中有“其粉頭衣皆長領(lǐng),頸套項鎖”的記載。一般來說,項鎖在漢文化中,主要流行在明清兩代。明清兩代,項鎖多用于童子。這種項鎖有兩個俗稱,一為長命鎖,一為寄名鎖。童子在頸項佩掛項鎖,不單是為了裝飾,還有辟邪納祥之意。
11.清福壽雙全紋銀手鐲(圖12)
長8厘米,寬8厘米
手鐲工盡奇巧,線條簡潔流暢。蝙蝠與壽字是吉祥喜慶的象征,手鐲上周圈雕刻著蝙蝠和壽字組合成的圖案,相映成趣。元稹《長慶集》中,《景中秋》詩:“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蝙蝠簡稱“蝠”,因“蝠”與“?!敝C音,人們以蝠表示福氣,福祿壽喜等祥瑞?!案垭p全”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意愿。民間繪畫中畫五只蝙蝠,意為《五福臨門》。
12.清花卉紋銀手鐲(圖13)
長6.3厘米,寬6.3厘米
手鐲主體圖案為花卉,正中鏨刻的花卉線條細膩流暢,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細金工藝,周邊裝飾有六組小的花卉圖案,左右對稱,簡潔大方。手鐲在古代被稱為“腕環(huán)”,簡稱“環(huán)”,應(yīng)是根據(jù)其形狀及裝飾部位而定名的。三國魏《曹子建集》中有“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的描述,說的就是這種首飾。手鐲出現(xiàn)于漢代,流行于唐,到明清及近代,婦女戴手鐲已非常普遍。銀手鐲是中國民間花樣最多、佩戴人群最多的首飾。
13.清花卉紋銀戒指(圖14)
長3.4厘米
戒指主題圖案為纏枝蓮花卉,底部飾變形的蓮瓣紋。唐宋時,工藝品上大量出現(xiàn)花卉紋飾,這一習(xí)俗一直影響到明清,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清代的一些蓮花圖案在花卉旁往往帶有細長的枝蔓,稱之為纏枝蓮紋。纏枝牡丹寓意吉慶,因其結(jié)構(gòu)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戒指是人們套在手指上的環(huán)形裝飾物,古稱“指環(huán)”。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紂刑鬼侯之女,取其指環(huán)。”戒指一名的出現(xiàn),大約在明代。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后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huán),即今之戒指也?!?/p>
14.清花卉紋銀戒指(圖15)
寬1.8厘米
此戒指呈圓箍形,運用捶打、鏨刻、花絲等工藝技法制成。器表中心飾兩朵相連的菊花,花瓣清晰可見,線條纖細流暢?;ò曛行母麒偳兑活w銀珠。整件器物精美細致,工藝精巧。菊花,古代又名節(jié)華、更生、朱贏、金蕊、周盈、延年、陰成等別名,是我國的傳統(tǒng)花卉之一。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令人長壽有征。菊花還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隱逸者”,并贊它“風(fēng)勁齋逾遠,霜寒色更鮮”。故常喻為君子。菊和蘭都是文人極喜愛的花,將菊花紋樣賦予多種多樣的含意。
15.清福壽紋銀五事兒(圖16)
長51厘米
該銀飾主題紋飾為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再配以“佛手”和“壽桃”圖案,寓意“多子多福”“福壽雙全”。
銀五事兒就是五種隨身佩戴的衛(wèi)生用具,基本組成是鑷子、耳挖、牙剔、舌刮。這些工具除具有實用價值之外,還常用金鏈或銀鏈串聯(lián)在一起成為一種配飾,被用作親朋好友之間的饋贈之物。具體名稱以制作的材料而定,用銀制成的稱“銀五事兒”,也有用金子制成的,稱“金五事兒”,也有銀三事兒和銀七事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