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銅鏡發(fā)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xiàn)銅鏡以后,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流行、鼎盛、中衰、繁榮、衰落等幾個階段。漢代是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中國銅鏡以漢鏡出土的數(shù)量最多、使用最為普遍。漢鏡不僅在數(shù)量上比戰(zhàn)國時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fā)展,主要流行草葉紋銅鏡、連弧紋銅鏡、禽獸紋銅鏡、博局銅鏡、神獸銅鏡、龍虎紋銅鏡等。
古青州作為漢代十三州之一,西漢治廣縣(今青州西南),東漢治臨淄(今青州西鄰)。因此在今青州地區(qū)有大量漢代文化遺存,而青州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銅鏡數(shù)量也十分豐富,現(xiàn)選取部分漢代銅鏡作簡單介紹。
西漢四乳草葉紋銅鏡(圖1)
直徑13.6厘米,圓形,圓鈕,柿蒂紋鈕座。座外方格有銘文帶一周,篆書銘文八字“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銘文方格四角各出一三葉紋,將空處分為四區(qū),每區(qū)中部有一乳釘,乳釘兩側各有一枝草葉紋,內向十六連弧紋緣。四乳草葉紋鏡在草葉紋鏡中占絕大多數(shù),是西漢早、中期流行的主要鏡類之一,代表了不同于戰(zhàn)國式銅鏡的新風格。
西漢昭明連弧銅鏡(圖2)
直徑10.3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凸弦紋圈及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帶,內有清晰的線條紋,兩櫛齒紋內有銘文:“內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象而日而月?!彼貙捑墶U衙麋R是出土最多、流行范圍最廣的西漢銅鏡。此型鏡取其中“昭明”二字為銅鏡之名。鏡銘內容常因鏡體的大小而有詳略,有時每字之間有一“而”字,是為了補充字少而銘帶長的不足。
西漢日光連弧銅鏡(圖3)
直徑10.1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凸弦紋圈及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帶,內有清晰的線條紋,兩櫛齒紋內有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忘?!泵孔珠g有符號相隔。文字屬篆隸式變體,素窄緣。日光鏡是漢鏡中常見的一種樣式,因其鏡銘多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或“見日之光,長毋相(見)忘”而名。流行于西漢中晚期至東漢中期。
西漢四乳四虺銅鏡(圖4)
直徑8.1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有四組三直線加一弧線紋,外一周凸弦紋。兩組櫛齒紋圈帶內為主紋,主紋是四乳與四虺紋相環(huán)繞。四乳帶鈕座,四虺成鉤形軀體,兩端同形,在軀體外側各飾一鳥紋。素寬緣。四乳四虺銅鏡是漢鏡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一般的四乳四虺鏡將虺紋與雀鳥置于一處,雀鳥在漢人的意識中認為其體現(xiàn)了與日神的聯(lián)系;也有的在虺的頭尾部加上龍頭,表現(xiàn)了從虺到龍的蛻變過程。也有學者認為,虺與雀的組合,為后世龍鳳紋飾的萌芽。
西漢四乳四虺銅鏡(圖5)
直徑10.4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有四組弧線紋,外一周凸弦紋。兩組櫛齒紋圈帶內為主紋。主紋是四乳與四虺紋相環(huán)繞。四乳帶鈕座,四虺成鉤形軀體,兩端同形,在軀體內外兩側各飾一鳥紋。櫛齒紋外一周凸弦紋和一周雙線波折紋。素窄緣。
西漢四乳八禽銅鏡(圖6)
直徑9.9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有四組三直線加一弧線紋,外一周凸弦紋。兩組櫛齒紋之間為四乳,兩乳之間各一對禽鳥相對,雙歧冠,尾部似雙圈形,形態(tài)極富裝飾性。素寬緣。
東漢博局銅鏡(圖7)
直徑8.2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外圍雙線方格,“T”形紋及八乳釘紋間填以云紋,櫛齒紋帶外為一周鋸齒紋,邊緣為一周雙線波折紋。素窄緣。博局鏡又名規(guī)矩鏡,因“TLV”形狀的鏡紋類似古代的六博棋格而得名,館藏的這面銅鏡是簡化博局紋,只保留了“T”形紋。在這類銅鏡上,一般方座鈕,八乳丁,方圓結合,再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作裝飾,鏡緣有鋸齒紋、卷云紋、卷草紋等,形成了一個優(yōu)美的圖案結構。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博局鏡是當時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但其他紋飾也豐富多樣、刻畫生動。博局鏡的紋飾體現(xiàn)了漢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東漢“君宜高官”銅鏡(圖8)
直徑8.1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乳丁紋圈帶,鈕上下各兩條平行的豎線將鏡面分為左中右三區(qū)。中區(qū)上為“君宜”,下為“高官”,左右各一鳳紋,鳳形態(tài)簡化。外有一周短斜線圈帶,素寬緣。漢三國六朝時期出土的帶有銘文的銅鏡中,通常帶有“君宜高官”“長宜子孫”“位至三公”等吉祥語作為銘文。它是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對子女的厚望和對親朋好友的祝福。
東漢四乳禽獸銅鏡(圖9)
直徑14.6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一周乳丁紋圈帶,圈帶外有四枚帶圓座乳釘紋,乳丁紋分成的四區(qū)內有:青龍、白虎、朱雀、瑞獸。外有銘文:“尚方作競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斜線圈帶外為一周鋸齒紋,邊緣為變形云紋。素窄緣。在漢代流行的神獸鏡中,除了飾有常見的四神、五靈等圖案外,往往還有辟邪、羽人、西王母、鳳鳥等各種神靈異獸的祥瑞圖案。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古人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意識的具體反映,與當時人崇尚道教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東漢“青蓋”銘龍虎對峙鏡(圖10)
直徑9.9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高浮雕一龍一虎對峙、羽人和鹿及銘文“青蓋”。櫛齒紋帶外為一周鋸齒紋,邊緣為一周單線波折紋。素窄緣。羽人和鹿反映東漢人的升仙思想。兩漢政府設專官管理銅鏡的制作,如“尚方”是漢代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尚方作鏡”系設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銅鏡。而同時,“蔡氏作鏡佳且好”“王氏作鏡真太好”等銘文鏡也都明確記述了制作者的姓氏,表明民間鑄鏡業(yè)也已十分普及。這種“青蓋”銘文銅鏡的淵源來自“尚方”銘文銅鏡的系統(tǒng)中,這種銘文銅鏡應屬于“尚方”銘文銅鏡系統(tǒng)中的一種,它的發(fā)展基礎就出自官方的“尚方”銘文銅鏡。
青州出土的漢代銅鏡品種繁多,形制多樣,有些已成為漢代銅鏡鑒定、分期的標準器。正如《古鏡圖錄》中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倍鴿h代銅鏡作為我國銅鏡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在紋飾題材、數(shù)量種類及鑄造工藝上都較前期有了極大發(fā)展,并為以后唐代銅鏡的盛起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銅鏡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精湛工藝、聰明才智,更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雖然銅鏡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所反映的中華燦爛文明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