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是我國玉器藝術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充分繼承遼宋金元玉器形神兼?zhèn)鋫鹘y(tǒng)風貌的基礎上,逐漸彰顯時代氣息,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古樸的審美風格,展現(xiàn)出了其擬古尚意的自身面貌。明代后期,隨著長江流域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間收藏之風大盛,古玩商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的社會風氣,制作出各式的仿古玉器,也使明代玉器呈現(xiàn)出多元的藝術氣息。本文以時代順序為主線,在結合出土品及部分公私收藏明代玉器范例的基礎上,從文物鑒定的角度闡述明代玉器的特點
一、明代玉器藝術的整體概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歷17帝、經(jīng)276年,亡于1644年的各地農(nóng)民起義及滿清入關。從《明史》等明代文獻來看,明代玉雕工藝之所以比前代有所創(chuàng)新,其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城市經(jīng)濟繁榮、商品化速度快,再加之明王朝和西域交往頻繁,從而使大量玉料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原地區(qū)。同時社會對玉器需求量的增大,使得玉雕作品在風格上世俗化速度加快,為玉雕業(yè)的生產(chǎn)、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jù)記載,宮廷造辦處有“御用監(jiān)”機構,下設玉作,制作玉器以供宮廷使用。王公貴族的官服上以不同的玉飾顯示出各自的身份地位,更以用玉賞玉為特權。官方的重視和需要,極大地促進了玉雕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故明代玉器的審美多趨向于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一脈。另外,我們從明人的筆記中可以了解到,繼北宋末年之后,明代中后期好古之風又起,在藝術領域的各類擬古題材作品逐漸增多。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塊鉤環(huán),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边@段文字說明當時的仿古玉器,在制作上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圖1)仿古玉幾乎在各歷史時期均有出現(xiàn),但各時期的仿品在形制、紋飾、工藝均有不同。明代玉器中仿戰(zhàn)漢古玉的紋飾較多,雖饒有古意,但紋飾陰刻線深而粗,不似彼時線條靈動有力,而在切割處也不見戰(zhàn)漢時期的錯落臺痕與厚薄不均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代江南地區(qū)在人文與經(jīng)濟條件上的優(yōu)勢,以蘇州為中心的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精美秀雅的玉雕制品,被稱為蘇作,為明代玉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明代玉器的形制與紋飾
明代的考古資料有限、明代古玉標準器的品類也還不甚完備,所見古代文獻中對明代玉器記載最為詳盡的是《天水冰山錄》所載查抄嘉靖時期宰相、權臣嚴嵩、嚴世蕃父子家產(chǎn)清單中的玉器部分,除金鑲玉器外,所載玉器近千件,這其中大致可分為服飾、裝飾、器皿、文房、陳設、擬古器共六大類。由此可以推知,傳世品的種類也大體如此。
1.明代玉器的形制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發(fā)展至明代,器物形制已臻完備,禮器類有璧、圭、璜、珩、環(huán)及各類仿古器物;佩飾賞玩類玉器有玉牌、玉鎖、玉墜、圓雕童子、動物、仿戰(zhàn)國及兩漢紋飾玉件等;服飾類玉器有手鐲、紐扣、發(fā)簪、耳環(huán)、發(fā)冠、帶飾、衣帽花片等;陳設器物可見山子、插屏、花插、仿古觚、尊、佛道神像、爐、鼎、簋等。裝飾類玉器可見器柄、杖首、家私或車輿上用于裝飾的玉器等。實用器皿有碗、盤、碟、盂、壺、爐等。文房用具中,有筆筒、墨床、筆管、硯、硯滴、筆架、鎮(zhèn)紙、臂擱、印章、印盒、墨床、水盂、案頭把玩圓雕玉件等造型。
2.明代玉器的紋飾
明代玉器在紋飾方面有琳瑯滿目、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可見裝飾有如日、月、云、石、山等自然景觀類的器物;也有裝飾著如桃、菊、荷、荔枝、扁豆、靈芝、歲寒三友等植物類的紋飾;以及龍、鳳、螭、獬豸、獅、牛、馬、猴、狗、鵝、鴨、魚、蟬、蝗蟲、螳螂、蝴蝶等各類紋飾及造型的神獸動物、水禽昆蟲等器物。人物類的紋飾與器物有高士、老翁、仙女、飛天、童子、胡人神道佛像等題材。有萬字、云鶴、云蝠等紋飾題材;以及獸面紋、弦紋、谷紋等仿古紋飾題材。
三、明代玉器的分期
明代玉器在制作上繼承了宋元時期的工藝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其發(fā)展脈絡可分為初期和中后期兩個階段。初期是指自洪武至天順年問、中后期是指自成化至明朝滅亡。
1.明代初期玉器
明代初期墓葬中出土玉器者,粗略統(tǒng)計如下,見表一:
除上述大墓之外,另見有安徽歙縣、四川成都及北京地區(qū)的明初墓葬可資比較。在通過對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明代玉器和傳世玉器的排比、分析后,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玉器由于受宋元玉雕風格影響較多,其工藝、題材在繼承宋代玉器藝術特點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保留了元代北方民族特質(zhì)。但此時更加注重玉料的選擇,多選上等白玉,種類以器皿和裝飾品為主。以人物、動物為題材的器物在這一時期較為多見,其工藝、紋飾等風格特點多承自元代,器皿上的花卉、花果圖案為淺浮雕,布局疏朗、留白較多,與永宣時期的瓷器、漆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圖2)實用器皿類的玉器更是品種繁多、雕琢精細。品種主要有玉壺、玉杯、玉盒、玉匜、玉碗等品種。各類吉祥紋飾多用比喻及諧音的動物、花卉形象表現(xiàn)出來,此類吉祥紋飾,自初期出現(xiàn)并貫穿于明代始終。
2.明代中晚期玉器
明代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玉器者,略經(jīng)統(tǒng)計如下,見表二:
從表二可以看出,明代中晚期玉器經(jīng)正式考古發(fā)掘者多集中于北京、江蘇、江西等地,當時玉雕業(yè)主要分為南北兩派,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qū)所雕玉器被稱為京作;以蘇州、揚州等南方地區(qū)的玉雕作品被稱為蘇作。京作玉器工藝風格稍顯粗率,大多以陳設品,如玉瓶、玉杯、玉匜、玉壺及各種擺件為主。其代表作品主要是歷年來北京地區(qū)明代墓葬中的出土玉器及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原明代宮廷遺玉(圖3)。
明代南方地區(qū)的手工業(yè)以蘇州為中心,治玉亦不例外。同北京地區(qū)相比,蘇作玉器選料精、工藝細、體積小,多精巧之作(圖4)。明人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卷下《玉》篇中說:良玉(料)雖集京師,而名工首推蘇郡。蘇州地區(qū)治玉作坊林立、人才輩出,最為著名者當屬太倉陸子剛。他是中國玉器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著名治玉工匠之一,其作品能夠融減地陽文、鏤空、浮雕等多種技法于一身,被譽為吳中絕技(圖5)。據(jù)崇禎十五年刊印的《太倉州志》卷五《物產(chǎn)》篇記載:“五十年前,州人有陸子剛者,用刀雕刻,遂擅絕。今所遺玉簪,價一枝五六十金。子剛死,技亦不傳?!眰魇浪姟白觿偂笨钣衿?,真?zhèn)坞s陳、不易辨別,有學者曾提出據(jù)明墓出土玉器而分辨出子剛玉標準器的方法。但針對其作品來講,仍存在著例如《太倉州志》中所描述陸氏碾玉乃是“用刀雕刻”等諸多問題,對于這些難解的問題,尤其是真?zhèn)螁栴},不宜輕易下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四、明代幾種常見玉器題材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整理,現(xiàn)將明代玉器中常見的紋飾與器型特點進一步歸納概括如下:
1.明代玉器上龍紋的具體特點
明代玉器中的龍紋,同宋、元時期玉器上的龍紋存在著繼承的關系,此類題材多用于裝飾皇家玉器。龍紋多為側面龍,龍頭寬大,雙眼均在一側,即同一平面內(nèi)。雙眼為雙圈眼或似龍蝦眼;眉毛為卷絲眉,短而粗;龍的鼻、嘴寬闊,頸部瘦長,龍角從中間斜伸向后且多為圓柱體;龍頭上的毛發(fā)初期向后飄拂且動感強烈、中后期逐漸向上、向后過渡,龍頭前有毛發(fā)無規(guī)則地伸向四方;龍身多飾魚鱗紋,還可見無紋及火焰紋等;明代的龍多腿長,小腿較細瘦,其上布滿短陰刻線,關節(jié)處可見有細小渦紋或云頭紋;龍尾呈花形尾,龍爪呈風車形,常見有四爪、五爪者(圖6)。
龍與云是分不開的,明代玉雕中的云紋分為十字云、靈芝云、卷草云;龍紋也常與海水江崖紋相襯,其海水常以陰刻線表示,江崖常作浮雕狀,并有山石相配。另外,明代玉龍中還曾出現(xiàn)過飛龍的形狀,這種紋飾多用來裝飾帶板。
2.明代玉器上蟠螭紋的特征
明代蟠螭多延續(xù)宋代風貌,其頭部較短,眉、眼、鼻、嘴大多集中于頭的下半部,鼻大嘴闊、氣勢兇猛,口部打穿且常見有鋸齒紋。眼睛眼形似橄欖或蝦眼狀,眼珠突起,或以圓鉆法雕出。眉毛有卷眉與花眉之分,角為柱狀,其上可見有橫陰線。蟠螭的軀體有骨骼感、脊柱突起,為表現(xiàn)出肋骨其上多以圓點或細小陰線表示。四腿呈爬行狀,關節(jié)或小腿處亦多見有渦紋或陰刻線。蟠螭尾部多分叉,舒卷自如,分為一長一短的卷尾。其身軀旁多有火焰紋,多以高浮雕的方式表現(xiàn)在玉璧、玉帶鉤、玉帶扣及仿古玉器上(圖7)。
3.明代玉雕中的麒麟
《說文》云: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佩戴雕琢有麒麟的玉器,多是帶有趨吉避兇的愿望。明代的玉麒麟多做工粗獷、頭似龍頭,毛發(fā)似向前沖出,相貌兇猛、精神十足。眼為雙圈眼,兩角似鹿。身軀粗壯有力,其上飾魚鱗紋作為裝飾,尾部高翹,以粗陰刻線來表示毛發(fā)。麒麟多與火焰紋一起來表現(xiàn)(圖8)。
4.明代玉雕中的鹿
明代的玉鹿,多作為主題出現(xiàn)在玉帶飾上,其身居中央,并有仙草、山石相配,背景為透雕鏤空幾何圖案。鹿頭做工是繼承元代風格而來,頭尖、前額有骨骼感,鹿的嘴部、橄欖形眼及兩鼻孔用陰刻線表示,鹿角向后,兩耳聳起;鹿的身軀骨骼感較強,上飾“米”字紋和“水”字紋作皮毛狀,四腿細瘦,呈行走狀,蹄上部有毛發(fā),腿關節(jié)裝飾有卷云紋(圖9)。或與老人相配,寓意福祿長壽。
5.明代玉雕中的魚類
明代玉魚多作肥身鯉魚,其頭部偏大,嘴部向上噘起,眼形有圓眼、雙圈眼等;身飾網(wǎng)狀紋或魚鱗紋,有做工細膩者,亦可見無紋飾者。魚尾及魚鰭張開,有花邊,不似元代般作蒲扇狀。玉魚代表“有余”,或搭配以荷葉為“連年有余”之意,是比較常見的吉祥紋飾(圖10)。
6.明代玉雕中的仙鶴
仙鶴多與龜相配,寓意龜齡鶴壽。明代仙鶴大多以飛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帶板或帶飾上,頭圓嘴長、兩翅張開,用陰刻線來表示羽毛,兩翅的邊緣呈鋸齒狀,身軀及尾部用斜陰線表示。明代的仙鶴非常寫實,有骨骼感且兩腿細長。仙鶴多與松樹一同表現(xiàn)在玉器上,寓意松鶴延年(圖11)。
7.明代的玉人及童子題材類玉器
此時玉雕人物均為高尖頭頂,臉、須髯較長、五官舒展,瞇眼、菱形鼻、厚唇、兩耳緊貼于頭部,衣著為寬袍大袖、飄飄欲仙,衣紋由粗陰刻線構成,用“水”字紋和“米”字紋進行裝飾(圖12)。
明代玉雕童子多為嬰戲題材,精細者多選用和田籽料琢制而成,其特點為:童子頭大、多有后腦殼、發(fā)髻多見雙髻式與劉海式,戴帽子者多后有飄帶。童子五官多集中在臉部中央,又俗稱為“包子臉”,五官精致,眼睛做出眼皮、眼珠,兩頰有酒窩,能表現(xiàn)出微笑的表情,其鼻子上的鼻頭較大,俗稱“蒜頭鼻”,嘴為厚唇;上身穿長衣,后背有一中線,衣領刻畫寫實,下著長褲,鞋頭上翹,兩腿呈交叉狀,身著長衣背有中線,制作技藝高超(圖13)。
8.明代玉杯的特點
明代玉杯,多屬文房清玩類器物,造型多變、工藝考究??梢娪须p耳杯、單耳杯等,器柄多琢出幾何造型或仿生之物(圖14)。其中仿動物紋者,可見有龍、鳳、螭、獸等造型;仿植物紋者,可見有松、竹、梅、桃、靈芝、荷花等造型。至明代中晚期開始,方形杯、六角形杯開始多見,其上多琢出書法及風景圖畫,文士氣息濃郁,特別是斗形方杯,四面之中,兩面琢山水、兩面琢詩文,山水為淺浮雕、人物只見其形,題材多見攜琴訪友、放舟獨釣等文人畫所常見的內(nèi)容。
畫面的地子平,制作工藝高超,特別是沙地陽文,文字清晰、書寫自如,可以看出是受到了當時江南吳門四家的影響。另外,還可見雙童子耳杯,兩童子站在玉杯左右,兩手搭在玉杯的口沿處,相對嬉戲,極具童趣。
綜上所述,明代玉器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能夠將形制、工藝與當時商業(yè)發(fā)展及世俗化相結合,并充分發(fā)揮了其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點,雖顯“粗俗”,卻不“做作”,在影響了清代玉雕技術與風格之后,仍然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作為鑒定時代特征的依據(jù),引導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