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遺產(chǎn)。特別是“性善論”“民本論”“仁政論”等教育思想對當今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 鍵 詞] 孟子思想;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啟示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6-0228-02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對孔學貢獻最大,在歷史上被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本文僅就孟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今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啟示作闡述和探討。
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的相關規(guī)定,中職學校的生源越廣泛,學生的組成就越復雜,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不能上普通高中而轉向職業(yè)學校,對這類學生的管理主要從心理進行輔導,讓其心理平衡;有一部分的學生初中畢業(yè)考試成績較差,沒有考上普通高中而轉入職業(yè)學校,這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紀律約束性差,學習習慣養(yǎng)成不好;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社會青年,他們已經(jīng)出去打工幾年才來上中職,這些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普遍較差,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都令人擔憂,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所以這些中職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成為中職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對此,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管理方法不能適應當代中職教育的要求,可借鑒孟子思想對中職生進行思想教育管理。
一、“性善論”教育思想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孟子是第一位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在孟子看來,每一個人都與生俱來一顆道德的“本心”,這顆“本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當人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去,都會產(chǎn)生一種驚駭同情的心理情感,從而想辦法去救他,這個時候他們想到的并不是要得到小孩父母的報答,也不是要得到鄉(xiāng)人的稱贊,更不是因為厭惡小孩子的哭聲。孟子把看到小孩將要掉到井里去而不計任何功利想辦法營救的這種“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稱之為人的善良本心。以“不忍人之心”為基本心,人還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為四端,“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泵献诱f人人都與生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心”,這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如果沒有,就不能稱之為人。有了這“四心”,就進而有了仁、義、禮、智等“四德”,人的這種“四心”和“四德”都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的四肢一樣。最后,孟子強調(diào):“仁義禮智,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就是說,仁、義、禮、智這些道德,并不是外在虛飾于我的,而是我本來就有的,只是沒有領悟到而已。這就足以說明,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孟子的“人性本善”與生俱來的觀點,為我們學校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基礎,是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前提,我們職業(yè)學校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對學生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
二、“民本論”教育思想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
“民本”一詞語出《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謂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國家才能安寧。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民本思想可以說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他認為人民是社會和國家的根基,人民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社會存在與發(fā)展以及統(tǒng)治者維持統(tǒng)治的基礎,民心的向背決定天下的得失。統(tǒng)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才能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孟子的民本思想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對當前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朱熹解釋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币粋€人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可以做天子,一個人得到諸侯的賞識,就可以做大夫,一個人得到天子的賞識,就可以做諸侯,在這層層結構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贏得民眾,才能做天子。由此可見,在百姓、大夫、諸侯、天子的層層結構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貴,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擁護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孟子“民貴君輕”的含義是:民是社會和國家的根基,萬萬不可動搖。同樣,對一所學校而言,學生就是學校的根本。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存在的基礎,就沒有行政管理人員、校長存在的必要。因此,我校呂校長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宗旨。
三、“仁政論”教育思想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
孟子認為在國家治理中處于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人,應該是有“仁義道德”的人,如果不仁德的人登上最高統(tǒng)治地位,就會把惡劣的行徑播散給民眾,一旦在上的人沒有道德準則,在下的人就違反道義、觸犯刑律,社會混亂。所以孟子說:“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作為我們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要認識到:管理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別人,要承擔一個教師、教育管理者應盡的職責,以身作則,真正做到“以德服人、為人師表”。
孟子所實行的“仁政”,就是將“仁愛”和管理結合起來,行“仁政”就必須把老百姓的憂樂放在心上,與百姓同憂樂,行“仁政”就要愛護老百姓,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學校的管理亦如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告訴我們:在學生思想教育管理中要充分體現(xiàn)友愛互助精神,依靠對被管理者的關心和理解而不是靠紀律和懲罰來爭取他們的合作,依靠這種情感型管理,以善待人,以善管人,實行人性化管理。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盡一切努力給他們愛,給他們尊重,給他們希望。要學會欣賞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坝H其師、信其道”,這樣,教師管理起學生來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規(guī)矩論”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保障
“規(guī)矩”就是制度,就是法規(guī),孟子說:“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逼湟馑际牵骸安挥脠A規(guī)和方矩度量,就不能做成圓形和方形的器物?!薄耙?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其意思是:“方矩和圓規(guī)是達到方圓的工具,圣人的言行就是人要達到的倫理道德?!泵献拥摹耙?guī)矩論”啟示我們:作為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者必須依制度治校,根據(jù)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不能隨心所欲。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多學習興趣不高、紀律性不強,習慣養(yǎng)成不好,因此,要根據(jù)學校制定的管理規(guī)程和學生行為準則,結合學生特點制定全面的、切合實際的班規(guī)。定期對學生進行規(guī)章制度的教育,對違反規(guī)定的學生必須嚴格教育處理,保證規(guī)章制度的嚴肅性。
五、“環(huán)境論”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關鍵
孟子認為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馑际钦f:好的年成,年輕人大多都懶惰;災害年,年輕人大多性格暴戾,不是天生的資質(zhì)變得不同,是由于環(huán)境的緣故。這啟示我們:學生學習環(huán)境往往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職業(yè)學校要提高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效果,就要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排除不良的環(huán)境影響,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是中職生教育管理的關鍵。
六、“勵志論”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
孟子非常強調(diào)意志鍛煉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張在逆境中得到磨礪。他有一段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認為,人的成才得之于艱苦的磨煉,環(huán)境越是惡劣,對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這就是強調(diào)磨礪對人格培養(yǎng)的意義。孟子列舉了歷史上的圣君賢相,如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這些杰出人物,他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鍛煉自己的身體,磨煉自己的意志,修煉自己的人格,終于成為高尚的人格典范。孟子還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看來,他強調(diào)的是個人奮發(fā)努力,在艱苦和患難中,提高承受力,不斷磨煉意志。增強學生的能力,也是做好中職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
總之,中職學校學生的管理是每位中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是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把學生培養(yǎng)教育成為國家有用之人,使其能自食其力,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而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16.
[2]梁光德.孟子教育的前瞻性淺析[J].河北教育,2013(7):17-20.
[3]文心工作室.最美國學:孟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4]趙明義.孟子思想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5]黃榮華.義者之言:《孟子》選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