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聾校美術課應該在人文生態(tài)的涓涓細流中滋養(yǎng)和鍛造學生。教師應該特別注重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實踐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讓每一個聽障兒童在這樣的美術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別于正常孩子但更好的自己。
[關 鍵 詞] 實踐操作;想象能力;聾校;美術課;人文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6-0122-01
好的教育應該堅持面向全體。學困生、貧困生、聽障兒童、留守兒童等都應該是祖國這顆大樹上的一片葉子。特別是對聽障兒童,教師應該學會和他們相處,而不僅僅是想見;應該和他們“平視”,而不是“俯視”。說到底,在聾校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每一個人都不會被冷落。[1]作為聾校美術教師,應該拆掉一堵堵用偏見、冷漠砌起的圍墻,構筑出一片濃濃的美術課堂人文生態(tài),那么每一個聾啞孩子必將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成就自己。
一、實踐操作不可或缺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边@句話尤其適用于聽力障礙人的教育。的確,他們是聽障人,幾乎聽不見,但他們的模仿能力較強,動手能力較強,那么何不讓他們在操作中去洞悉我們內(nèi)心發(fā)生的事呢?何不給他們真正意義上的操作權呢?的確,只有在動手操作中,聽障學生的所學所獲才是扎實長久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應該讓“學中做、做中學”之理念滲透在聾校美術課堂的每一個細微處,以此構建靈動、厚重、多彩的美術人文生態(tài)。
例如,在聾校美術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陶藝捏塑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1.構思設計(以泥條盤筑器皿)
2.捏塑大形
(1)搓一泥球并均勻地壓成約0.5厘米厚(根據(jù)作品大小)的泥片作底;
(2)再取一泥塊壓成泥板;
(3)用刀裁切成條;
(4)搓成泥條(也可以直接用裁的方形泥條)
3.組合成型
(1)在作底的泥片上盤筑;
(2)邊盤筑邊把內(nèi)側(cè)抹平粘牢;
(3)繼續(xù)盤筑,直到需要的高度,裝飾完成。
這樣的教學注重了聽障學生的動手實踐,是“真正把學生放在心里”的體現(xiàn)[2]。的確,僅僅是因為由“看和聽”到“動手操作”角色的轉(zhuǎn)變,就切實改善了以往美術課堂平淡、沉悶和無奈的尷尬局面,展現(xiàn)出極為人文的姿態(tài),而且大面積提高了聽障孩子們積極參與、樂于探究的興趣和熱情,自然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二、想象能力不可或缺
不得不承認,聾校學生的想象力比較差,因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不可或缺,因為“想象力是發(fā)現(xiàn)、發(fā)明等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源泉。”要創(chuàng)新就必須會想象?!睹佬g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發(fā)情感,表達個性和創(chuàng)意。”所謂的“自由、個性和創(chuàng)意”,離不開孩子們的大膽想象。在這個意義上說,引領孩子們拒絕因襲守舊,轉(zhuǎn)而進行豐富的想象,應該成為聾校美術課堂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仍然以陶藝捏塑的教學為例。應該讓孩子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完成泥條盤筑器皿的造型加工的同時可發(fā)揮想象,比如,泥條盤筑過程中,讓孩子們主觀形成各式各樣的器皿造型、機理以及用點、線、面裝飾器皿表面的立體紋樣等。除此之外,亦可引導孩子們通過拉坯成型、泥片成型等方法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等,還可以讓孩子們想象某些陶、瓷器為什么會莫明其妙地出現(xiàn)裂紋的原因,或者為什么有時甚至會掉皮(釉)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在制陶藝過程中,可讓孩子們盡情想象,在設計制作時展開空間想象,充分注重孩子們的臨場想象、獨特想象和多元想象,以此創(chuàng)造出有創(chuàng)意、多元化、豐富化的陶藝捏塑作品。
哪怕是簡單的、粗糙的涂鴉之作,但這是聽障孩子們自己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的作品,是孩子們自己內(nèi)心開出的花朵。能夠在生命的旅途中見證自己的創(chuàng)造,對長期生活在聾啞中的孩子們而言,該是多么欣喜的事情,師生何樂而不為呢?
三、探究拓展不可或缺
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的拓展點和延伸點,聾校的美術課亦然。引領聽障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會到主動探究拓展,應該成為聾校美術教師的經(jīng)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對成長中的聽障孩子而言,拓展的渠道越多,打開的外部世界越大,他們愈能沖淡因自身缺陷所帶來的遺憾,愈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興趣和欲望,愈能在欣賞到更美風景的同時成就最好的自己。
1.以一個大組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意。可以捏塑整套的茶具,可以捏塑一個動物世界……由各組自行設計,然后比一比哪組設計得精巧,捏得最棒。
2.登陸中國陶瓷網(wǎng),進一步了解學習陶瓷相關知識和陶藝制作和裝飾的方法。運用捏塑和裝飾方法自行創(chuàng)意設計并制作一件陶藝作品,在下周班隊活動時舉行展示、評比。
事實上,每一個聽障孩子在這樣的拓展中,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別于正常孩子但更好的自己:原來,我雖然聽力障礙,但仍然可以設計制作自己的作品,可以通過網(wǎng)絡等多種手段了解到更大的更美的世界;原來,不管我來自哪里,出身何家,有何缺陷,我都享受到了教育的春天……
每一個聽障孩子都會成長,都有自己驕傲的地方,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去發(fā)現(xiàn)、如何去激發(fā)、如何去成就。這一切需要教師的膽識、高度的警覺和敏感,需要教師引領孩子們多一些動手操作、多一些想象力的培育、多一些符合聽障學生實際的拓展延伸,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特教新時空,以此滋養(yǎng)出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
參考文獻:
[1]陳俊一,程曉云.課堂:竇桂梅的教育根據(jù)地[J].教師月刊,2015(2):28.
[2]李鎮(zhèn)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