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經(jīng)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它采用多種形式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尤其在課前導入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運用視頻,還是圖片資料及音樂等,都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課堂學習,構建自主學習的氛圍。
【關鍵詞】多媒本教學 語文教學 激發(fā)興趣 強化朗讀 自主學習
清朝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誠然,撰寫文章理應重視開篇。而我們語文教學又何嘗不該如此,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課堂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課堂,很多教師在授課之前,一般通過簡單的語言、行為或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不喜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有人認為嘩眾取寵,也有人認為浪費時間。其實,只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教科書遠遠滿足不了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簡單的課堂導入也激發(fā)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德國教育家斯多惠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倍嗝襟w的運用,為高中語文課堂導入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面就談談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導入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激發(fā)興趣,營造氛圍
以往,教師授課一般采用唇耕舌耘、“粉筆+黑板”的單一教學手段。由于語文本身的特性和學生認知心理尚未成熟,課堂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教師在講臺上熱情洋溢,講得口干舌燥,講臺下學生卻無動于衷,聽得興味索然的現(xiàn)象。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在講授王勃的《滕王閣序》時,展示了我旅游時拍攝的圖片,給學生以新鮮感和吸引力,這種將文字符號變?yōu)樾蜗蟊普娴囊曈X畫面的教學手段,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處于求知的興奮狀態(tài),從而更易于理解所學的知識。再如講柳永的《雨霖鈴》時播放鄧麗君的歌曲《雨霖鈴》,鄧麗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打動了學生,我趁勢導入詞作者的介紹,交代柳永的詞覆蓋了當時所有的官家和民間的歌舞晚會,美麗的詞句和優(yōu)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學生們也自然地跟著我穿越歷史的煙云,回到宋朝。多媒體教學憑借圖、文、音并茂,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chǎn)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今的高中學生課業(yè)繁重,下課后有的學生忙著討論、消化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的則徹底放松,投入到課間活動中??傊瑢W生的注意力還未在新學的內(nèi)容上。課前,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給學生一些信息刺激,盡快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與興奮點轉移到學習的任務之中。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qū)W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學習。
二、滲透情感,強化朗讀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shù)乇磉_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的目標??稍诋斍暗母咧姓Z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認為高中階段無須再行朗讀教學。于是,學生們也不愿意開口讀,后果堪憂。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更有興趣地投入朗讀,更準確地讀好文本呢?我們需要借助多媒體,讓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學生喜歡朗讀,自主朗讀時就能體會詩歌感情,如慷慨激昂的《將進酒》抑或是委婉哀怨的《聲聲慢》??墒窃谶M行散文教學的時候,學生有的情感難以準確把握,比如《荷塘月色》。它的悲喜的情感起伏不大,“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情感該如何把控?學生把握實有難度。于是我在課前播放名家的配音朗讀,有賞心悅目的畫面伴隨,聲情并茂,身臨其境。這樣采取視聽相結合的手段,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學生跟著視頻范讀,經(jīng)過初讀、品讀、美讀等環(huán)節(jié)后慢慢讀出情感,漸漸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并且享受其中。
三、構建氛圍,自主學習
語文學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單憑課堂的45分鐘遠遠不夠,需要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點滴積累。這些知識又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去點化,從而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與能力。我授課的班級一個是文科班,一個是理科班,他們喜歡上語文課,課堂上能夠跟著我一起走進文本,閱讀思考探究。但是課后花費在語文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因為他們要應對其他學科一張又一張的試卷練習??墒牵Z文學習是慢功夫,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不是單單靠一節(jié)節(jié)語文課就能形成的。語文教學也是慢功夫,語文學科不可能像數(shù)理化等學科一樣,講透知識點,經(jīng)過學生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就能夠有明顯的進步。于是我嘗試在語文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構建語文學習積累的氛圍,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舞臺。
高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在課前讓他們展示圖片,推薦視頻,制作PPT……開啟自主學習的大門。我曾開設不同專題的課前推薦,讓學生運用多媒體。如“古代文化知識大拼盤”讓同學們搜集課內(nèi)和課外的文化常識;又如“榜上有名”推薦一本書或一篇精品文章,或者自己欣賞的名人名言;再如“每日新聞播報”,播報近期發(fā)生的一條或幾條國內(nèi)外重要新聞,展示背景……學生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能延展自己語文課外學習的范圍,又很好地沉下心,進入新課程的學習,何樂而不為?
總而言之,我認為,一堂課的導入猶如一部發(fā)動機,直接影響著整臺“機器”的正常有效運作。我們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充分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出一個鮮活的教學情境,以其獨特的形、聲、景扣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初探》徐亞強《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
[2]《高中國學經(jīng)典誦讀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研究》張志強西北師范大學2014.
[3]《語文課的橋梁——淺議語文課前三分鐘的效用》羅麗娟《基礎教育論壇》2015.
[4]《課前三分鐘,伴我教學路》杜艷《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