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幫助小學生做好語言學習的準備工作,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小學生的語言學習有其顯著特點,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注意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心理特征,巧妙運用多種多樣合適的教學語言去引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語言 特點
1.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1.1 規(guī)范性
小學生還處在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階段,對于很多小學語文課本中比較深奧的內(nèi)容還是很難理解的,特別是在語言的理解上面,存在著很大的模仿性,語文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影響到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因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并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不提倡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說地方的方言,教師要注意練好自身的普通話,分清楚平翹舌,盡量減少使用口語化教學,一定嚴格按照科學的語言表達順序給學生以正確的示范和指導,讓學生在一個規(guī)范性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中成長,這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正確表達自己,學會理解他人,這就要求從業(yè)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有職業(yè)的教師資格證和二級甲等以上水平的普通話資格證書,才可以從事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和職業(yè)道德素質(zhì),不在小學生面前口吐臟字、罵人,不讓小學生的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
1.2 科學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不可以信口開河地欺騙小學生,要給予學生科學的教育學習環(huán)境,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藝術素養(yǎng)水平,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夾竹桃》一文的學習中,不僅要注重對夾竹桃外貌描寫的分析,教師還要透過表面的描寫去探索作家季羨林老師內(nèi)心的情感,探究作者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思,教師在為學生朗讀散文的過程中,需要注入自身的情感,通過動聽的朗讀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夾竹桃那種堅韌和頑強的生命力,激發(fā)出學生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小學語文課堂不應當是乏味空洞的,而應該充滿著許多豐富的感情色彩,教師在語言表達時,應該將這種正確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學生,在傳遞情感的過程中,要保證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做到正確地表達自己,不要使用模棱兩可的語言給學生造成誤解。
1.3 可接受性
小學語文教師還應當使用可接受性的教學語言特點主要指的是,要用小學生能夠聽懂的語言去進行教學,尤其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過于書面化深奧的語言方式他們肯定是聽不懂的,因而對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來說,要采用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方式來進行教學,要讓學生能夠聽懂、接受語文教師的語言教學方式。例如某位高級教師對于詩歌《瀑布》的一個教學導入設計:我們家鄉(xiāng)有小河,有長江。小河的水輕輕地流著;長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著;大海的水更是波濤翻滾著,奔騰著。不管是小河的水,長江的水,還是大海里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著。然而有一種水,卻不是向前流去,而是從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來的。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學生很快想到是“瀑布”,情緒也隨著瀑布水流的奇特而興奮起來。)有誰見過瀑布?有同學心里一定會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還有的同學又可能會想,那瀑布從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奇妙極了。這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贊美瀑布的詩。
1.4 藝術生動性
語言其實是一門非常生動的藝術,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總是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效果,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運用藝術生動性的教學語言方式,展現(xiàn)出教學語言的形象特點,小學生能夠更加愿意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假如語文教師自身的語言非常僵硬死板的話,學生上課就非常容易溜號,在語文課堂上做與語文學習無關的事情,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缺乏審美情感和體驗,不能夠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小學語文語言應用教學策略
2.1 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2.1.1 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訓練
要提高小學語文語言應用教學的課堂效果,首先就要做到提高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規(guī)范小學語文教師的普通話發(fā)音。根據(jù)我國教師資格證認證要求,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必須要在二級甲等以上。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并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小學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偏低。因此,學校自身可以定期為教師開展普通話培訓班,提高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二是小學語文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身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表達藝術,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2.1.2 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語言應用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學習新課改所倡導的全新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語言應用教學的重要性。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親身參與到語言應用教學中,而不是被動的聽課。
2.2 運用多種方法,提高語言應用課堂教學效果
2.2.1 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教學的代入感
語言應用教學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而交際來源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才能使學生敢于交際樂于交際。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兩種方法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一是創(chuàng)建真實情境。交際來源于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語言應用教學素材。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將課本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真實的語言情境。
2.2.2 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和一定的自由,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充分運用小組教學。在語言應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成員相互之間進行語言應用練習。這樣,小組便成為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單位,小組成員在語言應用學習時既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轉(zhuǎn)化為自身的語言應用素材,也能夠在小組語言應用練習中提高收集分析信息能力與合作能力。
3.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結合教學實踐,提升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進一步挖掘和總結符合小學語文教學要求的語言特點,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帶來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王興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研究[J].學周刊,2016,36:86-87.
[2]孔憲梅.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A].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yī)學研究院.2016年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yī)學研究院:,2016:1.
[3]孫曉忠.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探討[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