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指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是教學評價。地理教學評價是對地理教學效果進行的一種價值的判斷,是地理教學過程不可替代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地理評價方式單一、主觀,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課改的理念給予了我們對傳統(tǒng)地理評價反思改進的空間。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評價 改進
《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如春風般吹醒了在教育工作一線的我們,它的理念,它的設計,自實施以來征服了所有的地理老師,也讓大家對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了地理老師更大的空間,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更大地提高教學效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起了我們更大的反思。
地理教學評價是對地理教學效果進行的一種價值的判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整個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環(huán)節(jié)。本文根據(jù)新課程的評價理念,略略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傳統(tǒng)地理教學評價模式的誤區(qū)
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評價注重對老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體現(xiàn),雖然這讓教師在鉆研教材、籌劃教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下,此評價體系已達不到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比較起來,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觀化
地理教學評價的傳統(tǒng)方式往往只注重地理課程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忽視地理學習功能的考核方法,嚴重地破壞了地理課程的實用性,降低了地理課程的地位。這種對評價內容簡單化的做法也引發(fā)評價主體的單向化發(fā)展,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評價主體——學生卻被排斥于評價主題的范圍之外,這種階級性的、單方面的評價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而在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中,教師往往在評價前就設定好評價的目標是讓個別學生成為優(yōu)秀,一部分成為良好,大多數(shù)屬于一般,這種建立在培養(yǎng)少數(shù)“優(yōu)生”教學觀念上的選拔評價觀,違背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忽視了個體學生的層次性和可發(fā)展性。而對于達不到評價標準或偏離標準的行為往往給予不合適的批評,嚴重挫敗學生對于地理的學習信心。
(二)評價結果的輕重差異大
傳統(tǒng)的評價中,重“教”輕“學”,注重的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教學方式是否恰當,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的評價,而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是否適合不同個體的學生參與的關注度則不夠。除外,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評價中,還重“知”輕“能”,重的是對教學內容的評價,對地理知識教學的傳授,如是否讓學生熟知經(jīng)線、緯線的概念、長江黃河的概況,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則沒有具體要求評價。
二、新課程標準的地理教學評價理念
“突出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學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倡導地理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對地理教學評價我們應把握以下幾點:
首先地理學習中學生個體差異明顯,地理課程評價時應把握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提倡靈活性和可行性。
其次地理的知識技能要考,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要培養(yǎng),而更應注重過程與方法,評價要重橫向,重點應放在個體縱向。
再者評價方式應靈活多元化,通過結合多元智能的展示形式,對學生的地理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交流合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
三、新課程標準下地理教學評價體系改進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地理教學理念,貫穿教學評價原則,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地理教學評價體系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教學思路方面的革新
第一,我們要注重對初中生地理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地理課程其實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地理科學知識,這些科學的知識其實都蘊涵著一定的地理科學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地理課程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注意對類比歸納、感知和理性分析以及對于提出設想疑問等思維活動過程的培養(yǎng),初中生在這個過程能夠逐漸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對于提升初中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提升綜合素質是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
第二,我們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去進行初中生的地理課堂教學。地理教材是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藍本,但我們要把握當前地理科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針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發(fā)展趨勢,對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接軌,讓學生能夠以地理科學的視角去觀察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并思考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對地理知識更深層次的認知,能夠擁有在實踐中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一些初步能力。
(二)教學工具方面的革新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當前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方式要適當?shù)剡M行調整,尤其是在教學工具方面,要盡可能地加入一些新興的工具,如電子計算機或多媒體工具等,這些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對我們拓展初中地理課程的教授深度,以及增強初中生學習地理課程的熱情等方面都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三)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革新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讀圖能力是學習地理的一項重要技能。它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地理學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想象力的發(fā)揮。對于讀圖,應更多地強調讀圖的方法,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只有掌握基本方法才能從圖上發(fā)現(xiàn)和讀出更多的信息。在平時檢測、期中、期末考試中,可采用半開圖的形式,開圖部分重點是考察學生的讀圖能力,考察學生最基本的讀圖方法,以及通過讀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測試讓學生明白學習地理地圖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地理課標理論的指導下,若我們能在教與學這一互動的過程中找到教與學的契合點,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過程,從知識、過程、方法、情感多角度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做出多樣評價,使學生更愉快更自信地投入到學習,高效地完成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凌鋒.地理課堂怎樣促進有效生成[J].地理教育,2014(1-2):16.
[3]周虹,黃帥.導入設計滲透地理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探析[J].地理教學,2015(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