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他們在了解、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有別于他人的學習歷史、認知歷史現(xiàn)象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能夠從歷史史料、歷史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有別于他人的見解、觀點。本文主要是對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特點及如何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育的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論述,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學生 初中歷史 教育創(chuàng)新
一、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特點
當代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許多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兩方面:
1.重歷史表象而輕本質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電視機等各種電子媒體得到了普及,極大地增加了學生了解外界各種事物的渠道。在進入初中階段學習以前,學生對歷史知識了解的途徑主要是電影電視中歷史題材的各類節(jié)目(近年來電視中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節(jié)目相當多)。但由于學生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從中甄別哪些內容屬于真實的歷史事實,哪些是藝術家們的“再創(chuàng)作”,導致了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知識的應有的嚴肅性,學習只重歷史現(xiàn)象的表象,對歷史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故事性感到有強烈的興趣,而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很容易厭倦,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難。
2.輕理解、運用重記憶
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很少意識到歷史知識也同樣可以通過理解、運用來達到掌握知識,根本不重視對同類歷史事件認識方法的歸納,不重視運用已知的方法去認知相似的歷史事實,缺乏有效的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在“讀死書,死讀書”的怪圈里死記硬背。
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名稱等基礎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固地記住,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加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上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性意識、創(chuàng)新性精神、創(chuàng)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拓展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思維空間,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并學會分析歷史現(xiàn)象,最終學會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資料、歷史事件,能正確解釋歷史現(xiàn)象,這才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重要目的。
二、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育創(chuàng)新的措施
1.講課避免抽象講解
教授八年級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時,學生覺得比較抽象,和頭腦中的意識對不上號。對此,教師可以針對鴉片戰(zhàn)爭做一個周詳的講解,那時候中國政治經濟正在起著變化.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在政治上獨立自主,用外權干預,清政府大權在握;鴉片戰(zhàn)爭后,不平等條約的屢屢簽訂讓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遭受侵犯,一些主權喪失,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須從經濟上解釋,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自給自足,統(tǒng)治中國的是封建經濟,鴉片戰(zhàn)爭后,國外的商品源源不斷涌入中國,同時資本主義應運而生,蓬勃發(fā)展,所以說,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清楚了,有了明確的認識。
2.借鑒歷史教訓
熟悉歷史演變明清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發(fā)展,科舉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舉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從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過于拘泥,專門取四書五經命題,對經義做出闡述,只能以朱熹的觀點為標準答案,扼殺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單一,寫作步驟單調。
此外,歷史教學也需要讓學生參加了一些活動,親眼所見歷史古跡會加深學習的印象。歷史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對歷史劇的編演、歷史知識有獎競賽、歷史謎語趣味競猜、開展歷史人物辯論會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總之,歷史課程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它具有引領和教化作用,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都肩負著非常重大的責任,教師們深深懂得: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獲。教學手段越豐富,學生學得越積極,獲得知識的速度越快。相信通過教師不懈的努力,歷史課必然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3.完善思維品質,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第一,倡導獨立見解,培養(yǎng)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學生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他們分析后得出的,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時,應該多給機會給學生來表述他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觀點。如在中國近代史中對于中國為什么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這個問題,老師就應該多給機會給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對問題的見解就會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并且會不斷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而不是老師說什么學生都一味的接受。
第二,突破思維定式,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人們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由于經常性的使用某種思維方式,從而會形成思維定勢,這種定式會使人的思維被限定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長期這樣下去,思維就會變得不活躍,知識也難以運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的看待問題,而不只是習慣性的去思考問題。如在對某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就不要知識停留在自己習慣性知識的基礎上去分析一個歷史人物,而是要把一個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去評價他,即不要看到書上或者電視上怎么說的你就怎么去認為,而是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且還要辨證的去看待一個問題。這樣通過認真的分析,會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加深他們對歷史的認識,這樣的不斷訓練會慢慢突破思維定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營造創(chuàng)新的氛圍
第一,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集中精力教學,要扮演好一名教師應該扮演的角色,要事事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平等的,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還要因材施教,在與學生交流時要面帶微笑,講話語氣和藹可親,要盡量去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真誠的與學生交朋友,去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尊重,從而為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激勵學生
激勵是利用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看到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并經常鼓勵他們,以挖掘他們的更多優(yōu)點,或者充分的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點,而不是去責罵學生。如某個學生回答問題答錯了,老師也應該鼓勵他起來作答的行為,這樣在老師的激勵下學生不會因為自己答錯問題而下次不敢再回答問題。不斷地激勵學生能幫學生提高學習的信心,挖掘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中,不僅要注意課堂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創(chuàng)新教育的質量才能保證,同時也有利于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郝玉珍.有關初中歷史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03).
[2]孟麗霞.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創(chuàng)新教育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