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學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很多挑戰(zhàn)。要求我們在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上不斷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要通過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高中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地理 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學
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入手,科學規(guī)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地理知識層面上積極豐富自己,不斷積累經(jīng)驗,科學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全面掌握學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快樂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識,從而既可實現(xiàn)提高學生地理成績的目的,又可以讓學生將所學靈活地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同時,教師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他們的身邊,這些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對提升地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高中學生地理課學習興趣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高中地理其實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師教學態(tài)度的原因,把地理在教學中變成了純粹的文化理論課,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一講到底,不給學生看地圖、相關的地理圖片、視頻資料,把地理課堂搞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氣,讓學生也沒有學習的興趣。隨著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jīng)成了課堂教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相關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借助一些現(xiàn)代化的輔助教學工具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
2.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學改革的重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和鼓勵學生。要想讓高中學生認真學習地理知識,就要讓他們懂得學好地理課對以后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從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鉆研地理知識,提升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yǎng)他們自覺學習的習慣。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找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疑惑,按照課堂教程有序地提出,由地理教師進行詳解。針對學生的求知難點,地理教師要先易后難,分批解惑答疑。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集體討論分析,讓學生做課堂教學的主角,由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完成當堂教學任務。
3.分析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上,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取選合適的教學素材,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講述“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時,利用圖片了解洋流概念、類型及區(qū)分方法等洋流的基本內容,采取世界“風帶圖-洋流圖—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歸納式學習或者“洋流圖—不同海區(qū)洋流運動特點-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演繹式學習,進而透徹理解其分布原理。利用北大西洋附近洋流的性質、方向、氣溫特征等信息來說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舊課導入、小組活動、案例學習、歸納與演繹結合、動畫演示及講解等方法來說明漁場的形成原因,洋流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促進師生交流、進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求異思維,提升地理學習能力等。
4.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增強教學時效性
教學內容上,教師要著力挖掘洋流、漁場等知識的育人價值,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教師應預設明確的教學目標,講述洋流的形成規(guī)律。預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如了解不同大陸沿岸洋流的性質,設想同學生活在漁場地區(qū),通過圖景想象進行教學,激起無限暢想之情,進而理解洋流如何影響地理環(huán)境。預設課堂教學方案,認識到在探索洋流等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溫習之前氣壓、三圈環(huán)流方面的知識,但是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需要復習來鋪墊。課堂中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教師和學生應該一起探索,學生也要認識到漁場的利用價值及提升空間,更好地為實際服務,體現(xiàn)生活化的教學。
5.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標改革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教師說一就一、說二就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也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發(fā)展。所以,在新課標理念引導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集體或個人探究式學習、小組交流等,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效融合。在講“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時,對于一些洋流的基本知識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堂上提出疑問,在教師指導下分為兩個小組共同探討洋流的成因,教師可以提示,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南北半球洋流運動有何差異及原因、不同區(qū)域洋流運動方向如何”等問題,采用活動及問答的形式更加深入地進行教學內容。教師在講述完秘魯漁場的案例時,讓學生思考我國漁場的形成原因,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完整性的認識,構建卓越地理課堂。
6.創(chuàng)設合理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有效理解
在高中階段,由于有些地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可觀的、可觸摸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地理學習的魅力,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講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些基本知識點,理解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而造成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時差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不斷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在進行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準備好投影儀、地球儀、手電筒和發(fā)光的太陽模型,在課堂上給學生現(xiàn)場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guī)律,使學生進行現(xiàn)場觀察,并發(fā)現(xiàn)一些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這種現(xiàn)場演示的教學模式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繼續(xù)給學生講述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即“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晨昏線的判斷方法,一些地方時的計算方式,四季的劃分方式以及劃分依據(jù)”等,學生就會很輕松地理解課本知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設置具體教學情境的模式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了有效學習。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作為地理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努力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陳艷霞.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