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思考把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帶入21世紀的時候,發(fā)現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知識是第一位的,發(fā)展到能力很重要,發(fā)展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重要。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關注最多的是知識,中小學教師最關心的、談論最多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師意識到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創(chuàng)造性更重要。這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我們今天的課程、考試評價制度、社會的價值追求造成的。伴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國際教育交往的拓展,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并要從基礎抓起,于是伴隨而來的是國家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決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tǒng)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
一、新課程理念對教師傳統(tǒng)角色提出挑戰(zhàn)
教師角色的特征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征經歷了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里,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發(fā)生著新的變化。當社會對教師職業(yè)價值的認定主要在社會功用上的時候,社會對他們的贊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從教師勞動的外在社會價值去對角色進行認定,在一個長時期對教師起了激勵的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職業(yè)的內在尊嚴與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歡樂,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級需要,忽視了教師教育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當今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歷史的內容重新整理,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在對職業(yè)角色的認識時,是要在每一節(jié)課得到生命創(chuàng)造的滿足,發(fā)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教師的職業(yè)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而新課程的推廣實施無疑推動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因為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結構,以及評價方法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所體現的新理念、新特征,汲取了素質教育理論、現代德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精華,是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新課程的一系列理念的創(chuàng)新,其核心目標是“為了每一個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從課程的特點看,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對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屬于經驗課程、活動課程,是青少年的課程而非成年人的課程。從課程類型看,它是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課程性質決定了它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新課程體系在各個方面都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傳統(tǒng)教師角色遭遇挑戰(zhàn)。
二、新型師生關系對教師角色的要求
在吸收現代師生觀的合理內核及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新課程理念確定了教學中新穎的師生角色關系:知識的傳播者;良好秩序的管理者;.心理治療專家;學生的良朋和知己。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就是交往、互動。因此,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可以說,創(chuàng)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交往意味著教師的角色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民主化。沒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現代教育體系和現代教育制度。在課改轟轟烈烈的今天,新型的師生關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仍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形成了師道尊嚴的教師地位觀和師生關系觀。教師的尊嚴不可侵犯,而學生的尊嚴似乎可以隨意侵犯。許多教師甚至在教學上還常帶著一種“家長制”的作風,不尊重學生的意愿,隨意扼殺學生的自主性,這種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缺乏情感的維系,學生對教師總帶有一種畏懼、戒備、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師生關系便日益僵化,沒辦法融洽。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與學主的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能對立?!苯處煹穆殬I(yè)決定了教師就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教師首先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要真正確實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課改”精神,就必須重新建立一種適合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的民主師生關系,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在自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中大膽參與,大膽發(fā)言,大膽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
德國教育家戈特福爾德·海納特提出:“教師凡欲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就必須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的教學氛圍,這也有利于集體創(chuàng)新力的發(fā)揮。”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
另外,政治課作為德育學科,必須充分發(fā)揮其寓教與德的功能,注意培養(yǎng)出尊重法律、品德高尚、追求正義的好公民。因此,教學中更不能用硬性的規(guī)定去制約學生的學習行為,而要從學生的內在因素激發(fā)起學生求知求真的欲望,從而使他們進入高效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發(fā)展的良好軌道上來,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民主和諧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