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城市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農村留守兒童一般存在著認知偏差、情緒消極、人格障礙、人際關系障礙、適應障礙等心理問題。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學校心理教育資源匱乏、父母親情的缺失及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并沒有進行足夠的關注,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和教育,對于學生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校、父母、社會、政府等方面都應該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特點 教學策略
所謂的留守兒童,就是指父母雙方或者是一方因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的兒童,需要由其他親人和委托人進行照顧,這一類兒童一直處于受忽略的狀態(tài),因此,在小學的教育中,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關照。近幾年來,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進程中,工業(yè)化以及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程務工,這就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加,同時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留守兒童問題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已經成為我國兒童群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其教育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相對比前幾年,留守兒童的生活以及學習環(huán)境已經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但是通過調查與研究可以發(fā)現,該群體在心理特點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要在這一方面加強指導工作,不斷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以及學習成績的提升,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下面本文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
從一定角度上來說,農村的留守兒童應該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各種學習和生活的技能的訓練,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心理,如果在這一時間段父母進城務工,將學生留在農村,就會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以及生活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其中留守兒童產生自卑、不合群等心理問題就是典型的案例。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發(fā)展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下面本文就圍繞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詳細的分析。
1、認知偏差
經過實踐的研究與調查可以得知,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認知偏差方面還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留守兒童的認知偏差一般都會高于非留守兒童,在年齡的增長的過程中會逐漸減少。這種認知偏差在生活中的消極形態(tài)上會表現的極為明顯。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中更習慣于用比較消極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事件,把一切不順利的因素都歸結于自己自身的原因,并且將這種心理不斷擴大,這樣一來心理問題就更加嚴重。例如留守兒童習慣于將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的原因歸結為對自己的不滿意,老師上課沒有提問自己問題也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等等,這些都是認知偏差的重要體現。這種認知偏差還會表現在價值偏差上,一些留守兒童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厭學情緒,認為讀書并沒與多大大的用處,自己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同樣出城務工賺錢,這時候他們就會將人生發(fā)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從而在學習上就會不求上進,最終就會造成成績普遍較差的現象。
2、情緒消極
就我國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類型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祖輩監(jiān)護、父親或母親監(jiān)護、親戚或鄰居監(jiān)護、哥哥或姐姐監(jiān)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留守兒童比較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近幾年來,通過國外的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其他兒童,被撫養(yǎng)兒童在患有情感創(chuàng)傷癥狀和其他行為問題方面會有更大的幾率;親屬撫養(yǎng)經歷則會導致兒童心理障礙以及患抑郁癥風險明顯增加;親屬撫養(yǎng)對于留守兒童來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是一種比較痛苦的經歷,可能會導致抑郁、行為障礙或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行為問題和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一些明顯的社會人際關系問題。從國內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留守兒童在抑郁、焦慮、敏感、偏執(zhí)等心理癥狀上的檢出率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明顯增高;留守兒童中很大一部分都會在自卑心理方面存在更多的問題,在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不斷延長的情況下,這種自卑體驗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3、行為障礙
講過多項的研究和調查結果可以得知,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行為問題的幾率為41.13%,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可以說是顯著提高了。這些問題的存在與父母分離帶來的不安全感有很大的聯系,會導致留守兒童習慣性地對周圍的事物和人產生戒備和敵對的心理。另外在學校的生活中,他們經常會存在不服管教,違反校規(guī),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成群結隊違反紀律,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抽煙、賭博、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這樣留守兒的心理問題就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在兒童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除了會產生較多的攻擊行為外,還會導致出現逆反行為的結果,最主要的表現會存在不聽話、不禮貌甚至是惡作劇等等。從根本原因來說,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都是缺乏父母的關注,留守兒童難以進行自我認定、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缺乏體驗愛和施予愛的能力,導致留守兒童與周圍環(huán)境很難形成良好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會導致更多的不良行為,例如退縮或沖動、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際關系緊張等等,這對兒童的學習以及之后的生活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4、人格障礙
研究結果中還可以發(fā)現,在缺乏父母的保護的情況下,超過一半的農村留守兒童會表現出任性、冷漠、內向等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從人格障礙的類型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攻擊型的人格,主要的表現為情緒自控力差、容易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另外一種就是畏縮型人格,具體的表現為情緒冷漠、優(yōu)柔寡斷、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的困難等等。從具體特點方面來進行分類,在家庭環(huán)境發(fā)生變動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經常會出現的人格特點會有以下幾點:一是會產生不合群的問題,性格比較冷淡,經常會感到孤獨無助;二是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遇到一些事件的時候情緒波動較大,往往會存在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況;三是自卑,冷淡少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同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的問題;五是抑郁壓抑,在一些方面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5、人際關系障礙
在一般情況下,農村留守經歷對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會產生很嚴重的不良影響,其中人際關系障礙就是非常明顯的表現。較為具體的表現主要有對人冷漠,對外界的信任度低,在處理人際關系缺乏相關的經驗,在與人交往經常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退縮畏懼、自卑孤獨等等,會感覺到自己被孤立在群體之外。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冷漠性和攻擊性,大多數女孩會選擇將自封閉起來,男孩則會經常挑釁他人,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對友誼的建立與維持產生不良的影響。在與成年人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往往會感到無話可說,相處的關系不夠融洽等等。
6、適應障礙
通過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適應性的得分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他們更傾向于對事件的結果的原因外歸,這表明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受到留守環(huán)境的影響更為顯著。另外有專業(yè)的研究結果顯示,幾乎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會存在更大的問題,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由于適應障礙所導致的。除此之外,留守兒童的適應障礙在學習成績方面也有非常明顯的表現,父母外出打工會對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環(huán)境都產生不良的影響,在學習焦慮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可能性更高。
二、留守兒童教育策略
1、學校應當肩負起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的重任
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場所就是學校,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對其受到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充。學校往往會通過多樣的方法,對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并對監(jiān)護人的聯系方式進行登記,建立相應的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家訪制度,監(jiān)督教師定期進行家訪工作,對家長和監(jiān)護人進行相應的培訓。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得知,開展家訪活動是學校了解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在此過程中要考慮到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等特點,這樣才能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進行及時、準確的了解,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的學校教育活動。此外,學校還要定期邀請留守兒童的家長到學校來參加交流會議,主要的目的就是宣傳更為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此來保證學校與家長、監(jiān)護人可以建立一定的聯系,才能更準確、及時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在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經過調查與研究可以發(fā)現,只有將學校與家長聯合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設立較為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室,聘用專業(yè)的咨詢教師為留守兒童進行服務,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的教育課程,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過,留守兒童很容易將人生的目標定位為外出務工,因此,讓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有一個準確的心理認識,引導其用健康的心態(tài)來對面對現實,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能減弱父母外出打工給留守兒童帶來的不利影響。
2、家庭應當承擔起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重任
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應當采多種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的幫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完全代替的。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長時間過著與父母分離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收到的關愛比其他孩子少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對其進行心理狀態(tài)的輔導。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支持,留守兒童就很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轉化為問題行為。因此,父母要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雙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確保有一位家長可以留在孩子身邊,盡可能參與留守兒童成長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與此同時監(jiān)護人也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留守兒童親子依戀的心理進行補償。依戀心理一般是指個體與他人之間形成的親密情感聯系,其主要的特征就是相互關愛以及保持親近。根據生命全程依戀觀和多重依戀觀的理念進行分析可以得知,依戀對象除了包括主要的照顧者之外,其他的親人、同伴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與他人建立的這些依戀關系會影響個體生命歷程中的認知、情感和人際關系的質量與生活品質。經過多年的調查與研究可以發(fā)現,留守兒童對父母的依賴質量是最高的。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表達關愛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時空條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心理隔閡,讓留守兒童基本的心理歸屬和依戀感逐漸降低甚至是消失。在這種情況下,監(jiān)護人就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補償,但現實中的監(jiān)護人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現這一點。除此之外,監(jiān)護人要定期與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對其基本的心理需求進行了解并且盡量滿足。
3、社會應當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社會上也應該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當作系統(tǒng)工程來開展??梢赃@樣說,社會各界都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高度的重視,將其當做當今我國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我們祖國的未來主人的成長是否能夠順利進行。從理論上來說,要將這些問題從制度、法律層面深入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在實踐中,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等將其當作社會系統(tǒng)建設的重要工程來進行。教育、文化、宣傳、農業(yè)、公安、民政等各個部門要對自己的責任進行明確的分工,婦聯、共青團等社會組織要積極配合工作,共同幫助留守兒童實現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目標。
除以上的做法外,政府還應該盡力杜絕社會上的眾多不良現象,為留守兒童建設一個更為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一般留守兒童都是正在處于重要學齡期的孩子,社會不良因素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一些庸俗作品很容易對孩子們產生不好的影響,此時,家庭監(jiān)督力度不強或失控就會為這些不良現象的拓展提供媒介。因此,政府要出臺相關的管理法規(guī)和制度,社會輿論也要加強監(jiān)督工作,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事件要進行嚴令禁止,多多宣揚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關系[J].賈文華.心理科學.2012(01).
[2]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學思考[J].郭曉霞.教育探索.2012(02).
[3]以何種方式關愛留守兒童——對大眾媒介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體系的內容分析[J].錢潔.上海教育科研.2012(05).
[4]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李玲,游濤.教育學術月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