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一直是道難跨的門檻。學生遇之,要么狹路局促,要么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荚嚂r失分也較多,更談不上領(lǐng)略古詩詞之美,傳承古文化之髓。
在教學高中二年級必修四二單元(宋詞)時,筆者一改以往常規(guī)的“吟誦法”,嘗試用吟唱法教學古詞,竟收到諸多意趣與奇效,故撰文與諸君共探之。
一、音律誦讀,引發(fā)讀詩興趣
中國古詩詞十分講究音律,“平上去入”四聲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和音韻變化,
體現(xiàn)了鮮明而豐富的音樂性。從先秦的《詩經(jīng)》、《楚辭》到漢樂府,魏晉南北朝詩歌,再至唐詩宋詞元曲,詩歌都是拿來唱的?!对娊?jīng)》時的“風”更是當時傳唱各地的民歌集錦,“雅”是祭祀禱詞必備。直到宋朝,仍是“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某詞”的盛況??梢姡袊旁娫~吟唱之風的盛行。然而,隨著古風的衰落,時代的久遠,詩歌逐漸淪為誦讀這一單一的模式。綜觀現(xiàn)今的古詩詞教學,大多是按照“兩字一頓”這種單一的模式來指導學生誦讀。這種千篇一律的朗讀,單調(diào)乏味,缺少情趣,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固有的讀詩風格,就會失去應有的興趣,更喪失了古詩詞原有的情韻。
要想重新樹立詩詞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改變誦讀形式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把音律引入誦讀,指導學生按照“平長仄短”的規(guī)律來讀古詩,就能更好地再現(xiàn)古詩的音韻之美,引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具體的做法是:分清平仄,“平”是平聲字,就是現(xiàn)在普通話中的“一、二聲”,“仄”就是上聲、去聲和入聲字,就是普通話里的“三四聲”。讀法是:平聲拖長音節(jié),仄聲聲停氣不停,縮短發(fā)音。在借鑒古法的基礎(chǔ)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將平仄音律簡化。雖然讀時仍是“兩字一頓”,但因為誦讀的節(jié)奏變化豐富,長短交替,古詩內(nèi)在的音律美得到了較充分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在讀出韻味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詩意,以加強對詩的感知。如指導朗讀周邦彥《蘇幕遮》“家在吳門,久作長安旅”兩句,讀到“家”時,要提醒孩子們:大家想想,周邦彥離家多時,“故鄉(xiāng)遙,何日去?”他離家有多遠,內(nèi)心的思念就有多長,你的聲音就可以延長多久。讀到“五月魚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時,那種有家難回,只能夢歸,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凄涼和感受?老師引領(lǐng)學生,體味“輕舟”,體味“夢”,情不自禁地跟著詩人惆悵夢游。這不僅讀出了詩的韻味,更讀出了詩的意境。
二、吟唱實踐,引出情感共鳴
充分誦讀后,讓吟唱走進課堂。學詩,僅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僅有讀是不夠的。咱們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誦,以冒其氣”,更會通過吟唱方式,進一步進入詩境、悟詩心、品詩味,這一點值得后人認真學習和借鑒。吟,不同于唱,講究“無腔無調(diào),隨意而出”,吟詩的同時,心中復現(xiàn)情景,領(lǐng)會詩情,能使詩境的“個性化解讀”得到促進,詩意的個性化表達更加充分。而唱,最能打動學生的心,因為吟唱需要音樂的配合,還需要選曲配唱,所以無形中,學古曲選古曲,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增強了其審美趣味。但選曲要遵循這樣幾條原則:⑴準確理解詩意,曲子和詩歌的情調(diào)要吻合;⑵旋律要簡單,易于吟唱;⑶旋律應高雅古樸,一般不宜選流行歌曲。加之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資源如此快捷方便,手機平板等物隨身攜帶,選曲輕而易舉,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方便。如柳永的《望海潮》,因為展現(xiàn)的杭州城的繁榮、壯麗景象,“承平氣象,形容曲盡”,曲中慢聲長調(diào)和所抒之情起伏相應,音律協(xié)調(diào),情致婉轉(zhuǎn),所以選曲就適宜選江南小調(diào),尤其是杭州一帶有地方特色的江浙曲藝小調(diào)相配合,這樣才能唱出該詞的情韻。據(jù)悉當年的金主完顏亮聽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便羨慕起錢塘的繁華,遂起投鞭渡江侵吞南宋的野心。還有東坡先生的《定風波》,選曲如選帶有閩粵一帶的客家歌調(diào),便能吟唱出詩人內(nèi)心的豁達、堅強與灑脫。因為客家話的入聲系統(tǒng)保留較好,內(nèi)部差異非常明顯,很多送氣音,許多的古濁上字歸入陰平,加之唇齒音中輕唇音較多,唱出來說不出的恣意、輕快與瀟灑。再如姜夔的《揚州慢》選用揚州鼓曲,器樂合奏中吹打樂、鑼鼓樂配之,蒼涼悲愴之氣一下就出來了。其它高中入選的古詩詞,均可通過現(xiàn)代新媒體找到相關(guān)古曲,配以吟唱,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三、手語體態(tài),展現(xiàn)個性風度
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用手勢體語學詩,也是吟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最重要的就是抒發(fā)詩人的感情,“無情不成詩”,而感情是最為豐富多彩的。如果學詩時,只一本正經(jīng)地動口,不能適當?shù)貏邮謩由?,那學詩也是不充分的。每到動情處,要習慣地用手語輔助吟唱,情不自禁地舞動。如果讀唱吟中能融進手語,學生們能更酣暢地抒情;吟唱中結(jié)合手語,還有助于鞏固理解,積累內(nèi)化。在打手語過程中,學生們大多是即興發(fā)揮、自然而然的,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個性發(fā)展、展現(xiàn)個性風度,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吟唱時就可以手臂由胸慢慢伸展開去,做出“大江東去”的舒闊手語,教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欄桿拍遍”,如此多的細節(jié)、場面描寫,如輔之以迂回往復的手語,登高望遠悲壯抒情的游子復雜情愫就能更好地展現(xiàn)于學生心中,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會得到更多地展現(xiàn)。
四、完整吟舞,內(nèi)化古詩情趣
古詩詞學習,無論怎么教,一定要讓學生們喜歡。詩心就是童心,詩心就是雅心,只有讓學生們喜歡,古詩才會有生命。當學生們通過誦讀、吟唱、手語等環(huán)節(jié)學詩后,學習過程中寓教于樂,由此帶來情感上的愉悅和審美能力的提升,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簡·豪斯頓在《教育可能的人類》一書中曾說:“如果孩子們跳舞、品嘗、觸摸、聽聞、觀看和感覺信息,它們幾乎能學到一切東西?!币皇自妼W完以后,過程非常重要的同時,結(jié)果的完整吟舞同樣也很重要。這時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從頭至尾把整首詩從讀—唱—舞再過一遍,然后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先在小組內(nèi)表演,再推選有特色者在全班表演。時間不用太多,能理解神韻即可。下去后的課余時間、上下學途中、吃飯間隙,甚至沐浴之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們自由地吟舞自己所學的任何詩歌。久之,學生的情趣必會增加,性格會更快樂陽光,生活的情趣也自會增加。
古詩之美,美在音韻,美在詩境,美在詩情。只要我們加強自身的學習,知人論世,廣為借鑒,借助現(xiàn)代豐富的媒體資源,讓吟唱進入課堂,讓吟舞成為常態(tài),讓學生們真正喜歡上古詩,并能主動學習,繼承和發(fā)揚悠久的詩文化就不會再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