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在各自不同的數學世界里,主動進行分析、吸收,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事實證明,學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看重,就會學習熱情高漲,思維變得十分活躍。同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的角色,創(chuàng)設學生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情景,以及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要求,使他們建立思維的意識。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放開思路,勤于思考,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意識。
教師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fā),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具體做法是:
1 創(chuàng)設生動和諧的學習情景
讓學生學會科學地思考,生動有趣的學習情景,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輕松、自信、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維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提出的問題要富有啟發(fā)性、層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又不能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能夠積極地指向學習的中心目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苯虒W中,教師應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獲取新知的積極情感,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學活動,非但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反而會導致學生厭學。
還記得,有這樣一道題,我讓學生討論:一個長方形,長減少一米,寬增加一米,它的面積和周長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一提問,使學生對問題本身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大家憑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講清道理。學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確答案,我抓住這啟迪思維的最好時機,讓學生舉例說明。在學生講明道理后,我進一步提問:“如果你按照這樣的變化去思索,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這時學生興趣更高,經過小組討論探求,很快說出結論: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與寬越接近,面積越大;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較大。由于我不斷設置問題情境,引疑誘導,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潛力得到深層開發(fā),感覺自己的聰明智慧,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與此同時,思維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
2 開展豐富開放的課堂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開展豐富開放的課堂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閃現靈動的思維火花,放飛理想的翅膀,激發(fā)思維潛能。在教學中,身為教師的我們要逐漸教給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發(fā)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體積關系。當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沒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內容來綜合選擇最恰當的方法,更不能根據設計好的教案來進行機械操作。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況,根據師生、生生互動中的反饋信息,智慧地把握學習進程、調整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 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yè)練習,鞏固、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作業(yè)練習的目的是要進一步鞏固學生思維,但是學生通過有組織、有層次、有強度的課堂學習,頭腦已經很疲憊了,所以在設計作業(yè)時,一定要注意緩解學生思維的緊張。要盡可能地設計游戲、探險、尋寶等趣味活動,增大口頭訓練量,減少書面訓練,加強實踐操作。以合作練習代替學生單獨的冥思苦想,實現題型多樣化、靈活化、適用化、趣味化。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了學生智力。同時作業(yè)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各類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實現“相同起點,不同終點,分層次達標”的目標。
當然,良好的思維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各種手段,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會有所成效。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愿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