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視角和新的課改理念下,初中生物實踐探索應該少一些直接灌注,多一些情境引人;少一些“看客”行為,多一些自主實踐;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在“多”和“少”的取舍中拓展搖曳生姿的生物學習新時空。但愿,生物教師能夠引領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新時空中漸行漸遠,并且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yǎng)和提升。
【關鍵詞】生物探索 情境引人 自主實踐 拓展探究
都說生物學習以探究為主,但是如何讓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更有趣、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都有太遠的路需要行走,都有更豐富的探索空間值得師生去開拓。只要你想、只要你樂意、只要你努力,都可以從多個窗口和路徑去尋找和發(fā)現生物學的更多奧秘和魅力。新的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少一些直接灌注,多一些情境引人;少一些“看客”行為,多一些自主實踐;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在“多”和“少”的取舍中拓展搖曳生姿的生物學習新時空。
一、少一些直接灌注,多一些情境引人
盡管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如果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機械呆板,他們的注意力仍然就像風中的“燭火”隨時都能熄滅。怎么辦?竊以為,教師應創(chuàng)設濃濃的情境教學,就像水的載歌載舞一樣,以境取勝,最大限度地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初中生物課堂亦然。優(yōu)秀的生物教師,總是少一些直接灌注,多一些情境引人,以此打造搖曳生姿的高效生物課堂。
比如,蘇科版初中七年級下冊生物《關注生物圈——環(huán)境在惡化》的教學中,可以設置以下情境來聚焦學生:
1.都說,南極那個地方荒無人煙,但前不久生物學家居然在從小生活在那里的企鵝體內發(fā)現了DDT,而在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居然發(fā)現冰層中鉛貢含量不斷上升。這讓人不得不感慨,世界上究竟什么地方才有凈土?地球上何處才沒有污染?
2.PPT課件出示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yè)污染、森林被砍伐等,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分析造成環(huán)境破壞的原因。
實踐證明,正是對“世界上究竟什么地方才有凈土——企鵝體內發(fā)現了DDT”的追問,孩子們才“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眼放光,小嘴常開”,才活潑潑地聚焦其孩子們全部的興趣和熱情,才推動著課堂向更深的地方向前挺進。而隨后的多媒體圖片展示,無疑以“形象的言說”和“詩意的表達”獲得了更多學生的歡迎,自然,課堂氣氛隨之高漲就顯得水到渠成,孩子們的歡呼雀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少一些“看客”行為,多一些自主實踐
不可否認,《關注生物圈——環(huán)境在惡化》的實驗,完全可以由孩子們自主設計來完成。然而,這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無所事事和放任不管,“生怕自己的思想侵犯了學生的思想,因而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領不足?!盵1]事實上,好的生物探究活動應該在充分放權的同時,更要加強探究活動的引領,分岔之處需撥之,阻塞之處需疏之。那么,做為生物教師,該如何“撥”?怎樣“疏”?
仍然以《關注生物圈——環(huán)境在惡化》的教學為例,可以把學生分為“酸雨實驗組”、“溫室效應實驗組”、“水污染實驗組”等不同的實驗小組進行自主實驗。此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因為材料的選擇不當而失敗的例子,比如在模擬酸雨實驗的過程中,因為選擇劣種而導致很多種子不能發(fā)芽,且發(fā)芽時間不長,還有“酸雨”濃度分配都一樣,結果導致實驗沒有明顯的效果。如此,“酸雨會抑制植物種子發(fā)芽”的結論就不可靠。那么怎么辦呢?竊以為,此時此刻,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選擇多種方案進行實驗,比如: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fā)芽率。
方案二:用硫酸酸雨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fā)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fā)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fā)芽率。并與方案一和三做對比。
可以發(fā)現,后面的四種方案并非都是學生想出來的,而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在充分暴露孩子們思維單一性的前提下逐步發(fā)現。只有暴露出缺點,暴露出“奇怪”,才可以“對癥下藥”,才可以讓孩子們在改正錯誤的同時,收獲方法、手段和智慧。至此孩子們明白了,材料的選擇和實驗方法的選擇,對生物實驗的成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生物實驗是嚴謹的,任何疏忽或設計上有疏漏之處,都可能促使實驗上的種種“遺憾”?!皩W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內含了減少學生犯錯幾率和培養(yǎng)學生自我糾錯能力這樣一些要素和訴求?!盵2]而這一切,與教師的放權,與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自主實踐是分不開的。
三、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探究延伸
僅僅從教材知識上進行探究延伸還不夠,好的生物課堂還應該從縱的方面往前走,從橫的方面往左右擴張,以此拓展搖曳生姿的生物實踐探索新天地,以此讓孩子們在生物探究中進入“千樹萬樹梨花開”般的多元境界。
比如,《關注生物圈——環(huán)境在惡化》的教學進行到最后,可以進行以下探究活動:1990年,有人在一個美麗而又富饒的島嶼上馴養(yǎng)了25只小鹿,也許是因為此島上沒有鹿的天敵,小鹿們快樂生活,快速繁殖,短短十年時間,竟繁殖到200余只,到了1938年,鹿的數量竟然已達到2000余只,但是,隨后,鹿的數量不再增加,反而在減少,到1950年時只剩下8只。那么,為什么1938年之后,鹿的數量減少了,這給我們以什么樣的啟發(fā)呢?
這樣的探究不僅僅是將孩子們探究的觸角延伸到課外,甚至穿越了時間——回到了1990年,1938年,1950年……于是,師生一起溝通古今,聯結內外,釋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間,在更大程度上為生物探究松綁——這樣的課堂走向隱含著我們對生物探究一種更理想的期盼:不是站在原點,不是固守一點;不是對孩子們已經知道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糾纏,而是對一個“未知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探索。
多一些情境設置、多一些自主實踐、多一些探究延伸,也許這三者還不是新課改理念下拓展生物課堂新時空的全部元素,但至少可以為孩子們拓展生物學打開一道“希望的亮光”。而在這道“亮光”中,自由思想和創(chuàng)造思想在其中孕育。而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除去塵埃與遮蔽,讓亮光出來”。這是實踐之光,當然也是希望之光,創(chuàng)造之光。但愿,生物教師能夠引領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光域”中漸行漸遠,并且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38
[2]林茶居.在銀鷹文昌中學感悟“自主學習”[J].教師月刊,201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