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網絡及電視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社會傳媒對幼兒的成長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并成為對兒童教育事業(yè)影響的一大因素。作為幼兒最喜愛的傳媒表現形式,動畫片在對幼兒的成長產生著積極影響,但是,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尤其是對幼兒語言發(fā)展方面的表現更為顯著。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重點分析動畫片對幼兒語言發(fā)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動畫片 幼兒 語言發(fā)展 負面影響
電視與網絡媒體在我國的發(fā)展速度相對較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使得各種各樣的動畫片進入了很多家庭之中。由于動畫片人物夸張而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靈活變換的故事場地、鮮艷的色彩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從而逐漸成為幼兒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幼兒時期是孩子對語言學習與掌握的重要階段,動畫片中的語言對白會對幼兒的語言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一些負面影響對于幼兒的成長卻是值得關注的。
一、影響幼兒對復雜及完整語句的學習
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兒要想將自己的思想清楚表達出來,或者想要清楚地描述某件事情,幼兒必須借助完整的句子進行表達。由于出于這種實際的需求,使得多數幼兒對于語言的學習能力都較強。有研究顯示,幼兒在2歲時就能夠使用帶有修飾性質的語言,3歲時能夠使用較為復雜的語言,而6歲則幾乎能夠使用各類復雜的語句。幼兒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與模仿。其主要的模仿方式有三種:第一,完全模仿。幼兒能夠主動記憶日常生活語言及聽到的語言,并且能進行運用。例如,媽媽在爸爸出門前上班時,提醒其“注意安全”,幼兒聽得多了也會在爸爸出門前說這類語句。第二,結構模仿。[1]幼兒可以在聽到語言之后,用相同的結構表達與原話不一樣的內容。例如,爸爸經常會對幼兒說:“動物園里有老虎,也有猴子”、“明天不用去上班,因為明天是星期天”等等,而幼兒聽到后則會將其變?yōu)閺碗s的句式加以運用,如“媽媽買了橘子,還有香蕉”、“明天不用上課,因為明天是星期六”等。第三,變通式模仿。幼兒在聽到語言后進行了補充與擴展。例如,爸爸說:“明天帶兒子去買玩具。”孩子則會將其變通為“爸爸帶我去買玩具,媽媽也帶我去買玩具,我買了好多好多玩具?!庇纱丝梢钥闯?,幼兒是在一種模仿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語言的構建,周邊語言環(huán)境對于幼兒的模仿學習至關重要。但動畫片作為一種藝術,其中不會出現一些大段的對話,且少數的對話內容也都較為簡單。不僅如此,很多動畫片都為了增加精彩而避免出現過多對話,但這些對話往往沒有聯接詞,對于幼兒學習復雜句式就較為不利。
二、影響幼兒對現實生活中語言的學習
幼兒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有家長、教師,幼兒與其他人的交流,以及傾聽他人對話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能夠對生活中涉及到的各類詞匯與語句進行學習與掌握,而一旦脫離現實的生活,則使得幼兒很難對日常用語進行學習與掌握。[2]
動畫片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動畫故事往往都超出了現實生活,其中科幻、神話及通話故事較為多見,這些都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動畫片和幼兒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雖然能拓寬幼兒的學習視野,但同時也影響到了幼兒的日常行為。
三、影響幼兒學習語言時的思維能力
幼兒思維發(fā)展和語言發(fā)展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其語言學習過程是通過思維綜合化而來的。例如,在教幼兒說“香蕉”一詞時,家長對幼兒的語言訓練過程是從模仿到反應再到模仿的過程,并且還要教會幼兒怎么吃香蕉。長時間下來,當幼兒看到香蕉時,就會在腦海中自動分辨出香蕉的形狀、顏色以及吃法,從而將香蕉和其他水果進行區(qū)分,最終判斷出香蕉。在這一整個學習期間,幼兒就會逐漸認識及掌握了“香蕉”、“黃色”、“甜”、“長”等詞匯及對應的發(fā)音情況,所以說幼兒在看到香蕉之后產生的思考與回憶,就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過程。
然而動畫片則忽視了幼兒的這一思維體驗。動畫盤主要的借助畫面表達故事內容,語言僅僅作為次要的輔助方式,主要是為了故事的精彩性服務的,動畫片中畫面能表達清楚的意思,語言往往都不會用到。[4]不僅如此,動畫片有時為了保證故事的連續(xù)性、緊張感及流暢性,其中各種色彩、聲音會接連不斷,這就很難讓幼兒在觀看的同時進行思考。雖然在動畫片的人物對話中,幼兒能夠學習到一些簡單的詞匯,但是缺乏一個語言聯想的過程,因而難以對學習到的詞匯進行深入的鞏固,因而對幼兒思維的開闊與發(fā)散其實是沒有益處的。
四、影響幼兒語言學習中的審美觀念
為了使幼兒能盡可能明白動畫片的意思,動畫片故事中的語言往往較為口語化、簡單化,并且對白過程中修飾詞使用頻率較低,一般都是口頭陳述句,僅僅為了將意思表達清楚。很多動畫編導在對動畫片進行設計時,都較為注重動畫片中的“善”、“真”,而對于“美”的考慮卻并不多。
然而在一些十分經典的適合幼兒學習的文學作品中,其對于“美”的價值灌注則較為多見。學習優(yōu)美的語言不但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其加深對審美的理解與記憶。聽故事與看動畫片都可以使幼兒產生心理上的審美愉悅感,但看動畫片主要是利用音效、色彩及畫面等對幼兒的大腦進行刺激,而聽故事則需要通過語言對幼兒進行刺激,從而使其產生審美的共鳴。[5]看動畫片不但淺顯易懂,且更加直觀,幼兒無需深入思考。而在聽完故事后,幼兒則需要對語言進行記憶與組合,并且在進行豐富的想象之后才能在心理上產生愉悅感,并且加深了對語言的認知與理解。
結語
動畫片對于幼兒語言的學習與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但也會產生很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且這種負面影響會對著幼兒看動畫片時間的長短而有所不同。為此,家長在幼兒成長與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不能放任幼兒過多看動畫片,而是要對動畫片時間進行科學規(guī)劃與控制。而從動畫片制作方來說,處于對幼兒學習的考慮,可以在設計動畫片時讓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參與進來,將動畫片帶來的負面影響盡可能降到最小,最終讓動畫片真正成為幼兒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柯恒波.淺析幼兒語言發(fā)展與學習中動畫片的影響及具體運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6:295+302.
[2]楊俊榮.動畫片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措施[J].凱里學院學報,2014,05:154-156.
[3]彭紅霞.動畫片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家庭教育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04:55-58+90.
[4]彭儉.當前中國動畫片對幼兒發(fā)展影響的探討——以中日美三國動畫片入手[J].湖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1:91-94.
[5]劉靜如,譚娟.動畫片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內江科技,2015,0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