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小學德育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以向學生灌輸?shù)赖轮R為主,輕視實踐的作用。導致大多數(shù)的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終學生只能學到一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道德原則。本文將主要探討生活化理念下小學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關鍵詞】生活化 小學德育 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學校德育主要是向學生灌輸?shù)赖轮R,只在課堂上學,不到生活中踐行。它以絕對權威命令學生聽什么,做什么,忽視學生在各種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理解與體驗,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在其道德形成和發(fā)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其結果是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沒有生命氣息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的知識教育,無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陶冶與道德意志的磨練。因此,加強學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1]。
1.構建教材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課堂講授是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新教材中出現(xiàn)了許多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生活、感受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各科教學課前,教師必須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內容。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對教材內在的教育因素深入體味。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適時適度的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與藝術科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打破以往的“純學科知識教學”。如在教學一年級的語文識字課時,教師巧妙地將寫字與做人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字品即人品。在講解“國”字的時候,這樣講到第二筆橫折,提醒學生“轉折處要慢行”后,又接著問學生寫字的時候轉折處要慢行,那么在校園中、在我們的日常出行中,有哪些地方也要慢行呢?孩子們聯(lián)系實際想到了樓梯拐彎處、十字路口等。整節(jié)課教師利用通俗易懂的兒歌或自編民謠,將德育內容不露痕跡在課堂教學中,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2]。
2.從小事做起,以日常行為規(guī)范化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
小學德育的生活化開展離不開道德理論熏陶與日常行為習慣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內化為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制定一些日常行為規(guī)范,突出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習慣的培養(yǎng),使理論性的德育內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例如,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動腦、思考問題的習慣,并給予恰當?shù)墓膭?,使其養(yǎng)成主動學習、樂于探索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的日常德育實踐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貌、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定期舉行“講文明,樹新風”的班會,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養(yǎng)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實現(xiàn)良好道德的內化,促進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在德育生活化的過程中,提高德育的實效性[3]。
3.開展德育專題活動
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和學校。他們并沒有充分的時間接觸社會,從社會上學到知識。而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局限在課堂上,這就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只能從有限的課本上獲取知識,不能真正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教師應定期在班級組織德育專題講座,將“形同虛設”的班會變得有意義,有價值。教師可以結合本班的特點,設計相應的主體。例如,有的班級的學習氛圍濃厚,但是大部分的學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頭學習,不考慮班級的利益。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開展“班級是我家,我與班級共進退”的德育專題班會,讓學生糾正錯誤的“自私”思想,認識到班級的榮辱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校申請開展多種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動,拓寬德育教學的空間,讓學生在室外活動中感受到德育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這種形式,可以將課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學生生活中的德育,激發(fā)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進行對德育的思考[4]。
4.教師德育活動應與學生家庭教育相結合
學生成長與發(fā)展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為了真正將德育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教師需要將德育活動與學生的家庭教育相結合,多與學生的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并將家長反饋的信息作為完善教學內容的依據(jù)[5]。當然,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讓家長觀察學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學的空間,利用家庭與班級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讓學生“表里如一”。學生在班級中的表現(xiàn)也會成為在家的表現(xiàn):學生不單單在班級中禮貌用語,還會在家庭中學會感恩;學生會在班級中互幫互助,也會在家庭中幫助自己的父母。這種德育生活化,會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結論
總而言之,教師在促使德育。德育生活化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現(xiàn)代德育要走出困境,就應回歸生活,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海珍.淺論小學德育教育實現(xiàn)兒童生活化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1:67.
[2]孫敏.淺談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57.
[3]李術芳.關于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6,09:132.
[4]張宏偉.談小學德育的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10.
[5]湯鳳元.芻議小學德育生活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2: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