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突破以往德育教育以班主任、老師為主的傳統(tǒng)模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即更大程度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德育委員在班級德育中的領頭羊作用,發(fā)揮德育委員的工作熱情、工作積極性,促進德育工作的扎實推進、有效開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城鎮(zhèn)高中 班級德育 德育委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工作,育人為先。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重視德育工作”。就學校教育而言,把培養(yǎng)人的工作做得更好,就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陶行知先生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p>
一、高一德育工作面臨的嚴峻的形式
在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問題越來越復雜。一是“問題學生”增多,校園早戀、學生曠課、打架斗毆、厭惡學習、校園暴力等現(xiàn)象較為突出。二是青少年犯罪持續(xù)上升,犯罪的成人化傾向嚴重,手段殘暴惡劣,令中央震驚,令社會震驚。三是學生選擇能力差,一些學生人生迷茫,終日無所事事,盲目崇拜,追求享樂,步入人生誤區(qū)。四是德育目標和內容無法內化,學生知行脫節(jié),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不能互相轉化學校德育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成為“低效勞動”、“無效勞動”,甚至“負效勞動”。
我校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較強調班主任、老師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學生看為僅僅是教育對象的一面,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只是簡單地把學生作受教育者進行灌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沒有主動參與的需求,尤其是班級德育委員更是被忽視、被邊緣化。久而久之,勢必挫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德育委員的工作意識淡化。
縱觀這些年我們的學校教育,雖然對德育日益重視,但德育工作有效性不強。在實際德育教育中,往往依靠學校政教處、班主任的口頭說教,強壓式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干部即班級德育委員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學校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欠佳,而學生在成長中迫切需要的精神關懷又得不到及時滋潤,因此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發(fā)揮班級德育委員的紐帶作用,那德育委員的職能、作用,工作如何開展,等等問題,亟待研究。
二、立足于學生未來開展高一德育工作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優(yōu)秀,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優(yōu)秀;一個民族的偉大,歸根結底是人性的偉大。而人性的優(yōu)秀和偉大,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德性”的優(yōu)秀和偉大,德育就是“指向人的德性培養(yǎng)的教育”。正如《說文解字》中所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我校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較強調班主任、老師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學生看為僅僅是教育對象的一面,而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只是簡單地把學生作受教育者進行灌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沒有主動參與的需求,尤其是班級德育委員更是被忽視、被邊緣化。久而久之,勢必挫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德育委員的工作意識淡化。
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靠有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人去實現(xiàn)。因此,我們主張把德育活動過程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活動中求得一種主動的發(fā)展,確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當然,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想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必須培養(yǎng)使用好德育委員,發(fā)揮他在班級德育陣地中應有的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最終促進全體學生德育的健康發(fā)展,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實效。
三、建構主義下的班級德育委員工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我們研究的就是怎樣開辟新的途徑,使學生能切入到德育過程中,并在其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從而自主構建個人道德體系。
德育委員是班級學生干部之一,是指為班級同學提供有關德育健康方面幫助的學生。他們以平等、尊重、服務同學的態(tài)度為有相關需要的同學提供幫助,協(xié)助班主任實施針對班級德育健康教育的各類事務或活動。
班級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靈魂。班級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是實施有效德育的主戰(zhàn)場。班級德育委員實現(xiàn)了各種班級資源的合理利用,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高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工作方法,構建了新時期高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有了班級德育委員的監(jiān)督,更容易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行為開始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到學會做人,從熱愛學校及周圍環(huán)境做起,形成熱愛家長、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從培養(yǎng)學習興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從自尊自愛做起,達到自律慎獨,自覺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文明交往、和諧合作、自主進取、積極探索、努力創(chuàng)造的情感體驗、思想認識、行為習慣和優(yōu)良品質,為他們的人生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開展班級德育委員工作的深遠影響
道德的本質在于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有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煉,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怎樣讓德育活動走出“口號加榜樣”的單向的道德知識傳輸模式,怎樣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來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正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
由于校際競爭激烈,升學率成為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中學德育地位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針對性和實效性差。而且,過去的學校德育模式重視群體、強調共性而忽視個體,不能完全適應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問題,而教師、學校對待這些問題時,大都以正面批評、懲罰等方式,試圖通過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預,達到改變或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目的,但實際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滿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勢在必行。
基于對班級德育委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認識,我們要足于對高一班級德育委員工作現(xiàn)狀分析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德育委員工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著力探尋如何培養(yǎng)好、使用好班級德育委員,從而提高班級德育委員工作的有效性,并最終總結出一套可供借鑒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班集體建設與學生個性發(fā)展》1999年,維果茨基,龔浩然譯,廣東教育出版社.